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

从透明性入手发现中国古典园林中的“浅空间”2014-08-1417:03:35(一直以来对用西方理论重新解释东方空间很感兴趣,借毕业论文的机会有了一次尝试。

文章编辑的时间较短,疏漏浅薄在所难免,欢迎指正。

在透明性与中国园林之间建立关系过去有诸多尝试,这也算是一种角度吧。

)摘要:透明性是柯林•罗的经典理论,在西方现代主义发展的里程当中发挥了重大作用,其中的“浅空间”概念作为转换的重要媒介,将这一理论从现代主义绘画领域引入现代建筑领域。

中国古典园林与山水画兴起于同时,山水画的经典画论对园林设计影响重大,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

这与西方立体主义绘画对现代主义建筑的重大启发有异曲同工之妙。

这种相关性构成了对古典园林空间进行浅空间分析的基础,而基于此分析所归纳出的浅空间塑造手法将使传统建筑空间的当代重构成为可能。

Abstract:The theory of Transparency,which has been influential on western modernism architecture, originated from Colin Rowe in1964.The concept of“shallow space”plays a key role in transforming this theory from modernism painting to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e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 and the Chinese landscape painting emerged simultaneously,and many theories of the two forms of art had great effects on each other,which resembles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cubism painting and modernism architecture.This similarity provides basis to the analysis of“shallow space”in 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 and the summary of the approaches to realize“shallow space”will make it possible to reconstruct this poetic traditional space.关键词:浅空间;透明性;中国古典园林Keywords:shallow space,transparency,traditional Chinese gardens“浅空间”(shallow space)这一概念来自于1964年《Perspecta》杂志第8期所刊载的由柯林•罗(Colin Rowe,1920-1999)与罗伯特•斯拉茨基(Robert Slutzky,1929-2005)所写的《透明性1》一文,是透明性理论中一个重要的附属概念。

在这篇文章中,作者们提出了两种透明性的概念:物理透明性(literal transparency)指真实存在的物理状态的透明,具有光线穿透的能力从而能够看到界面之后的景象;而现象透明性(phenomenal transparency)则表达了“空间-时间”,“同时性”“渗透”“叠合”“矛盾”等位置的双关性和更高层次的空间结构。

本文所涉及的透明性研究一律围绕“现象透明性”展开。

一透明性与浅空间“似乎正是在巴黎,立体主义者发现了浅空间,并彻底开发了它。

”19世纪时,印象派画家保罗•塞尚(Paul Cézanne,1839—1906)用新的表达体积的方式,打破了古典绘画中固定视点的焦点透视传统。

他的画作中表现出一种倾向——传统的构图形式被打破了,画面不是沿画布纵深展开而是平铺,所有的元素都似乎处在一些平行的空间中,画家甚至在刻意地避免画面中可能出现的三维暗示。

正因为深空间被压缩为了浅空间,从而带来了新的视觉属性。

这种倾向被后来的立体主义者继承,并成为画派中最革命的部分。

为了更彻底地打破焦点透视传统,更充分的表达景深的压缩,立体主义画家们致力于表达多个视点下交错的时空关系——多空间的同时出现,更加压缩了画面的深度,形成了较浅的虚拟空间。

空间的压缩推翻了历史悠久的西方古典绘画中的透视法则,同时,多视点的复合使得确定的形体本身及组合被模糊而多义地重新表达。

“当画家力求采用平行透视精准表现置身于抽象的空间中的事物,现象的透明性就有了用武之地。

”柯林•罗这样看待立体主义绘画中的透明性。

事实上,他们虽然摈弃了透视法则,但并没有放弃画面中空间的表达,立体主义者着重于研究形体的处理,以及怎样在二维的画面上展现三维的立体形态。

画面立体感的实现靠的是二维片段的拼接,而不是传统的透视。

不仅如此,物体的阴暗、光线的变化、材料的质感都不再是画家着重表达的内容,他们对不同形状和色彩的拼贴产生了兴趣。

这些线条和形状大都有着一丝不苟的轮廓,但是它们组合在一起却形成了一个更高层次的关系上的变幻莫测,进而成就了对立体主义作品进行多样解读的可能性。

柯林•罗在《透明性》一书中这样评价布拉克的代表作《葡萄牙人》:“高度交织的水平与竖直网格,包含着间隔的直线和突入其中的平面,建立了基本上属于浅景深的空间,观察者必须通过慢慢感受,才能逐步查知空间的深度,进而使主题获得具体形态,并慢葡萄牙人,布拉克,1911慢显现出来。

”从这样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出空间是怎样在画布上被压缩,继而在观察者的审视和感受中被还原出来。

“当我们离开绘画,转而思考建筑学中的透明性时,问题出现了:在绘画中,三维空间只能通过间接地表达来暗示,而在建筑中,它却成为了无法回避的事实。

……正因如此,现象的透明性却更难实现。

”如果说立体主义绘画中的深空间和浅空间分别来自于现实的真相和虚拟的画境,那么在建筑领域,虚拟的空间并不存在,浅空间又该如何定义?在《透明性1》一文的开头,柯林•罗首先承认了这种转化的困难所在。

柯林•罗和斯拉茨基试图找到立体主义绘画近似二维的空间表达在建筑领域的对应,接着他们发现了建筑的正立面视角。

“在加歇别墅中,勒•柯布西耶将莱热对画中平面的关注转化为对平行透视的最高度的关注(最佳视角至多略微偏离平行视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柯布西耶成功地将建筑同其赖以存在的三维空间分割开来。

”有趣的是,虽然别墅位于一块十分开敞的场地上,但是路径的方向决定了观者总是面对着建筑的正立面,在建筑的大多数宣传材料中也是一个近似正立面的角度。

加歇别墅,勒•柯布西耶,1927斯拉茨基强调建筑的正面性,因为只有当类似于正立面的角度看过去的时候,才能出现“明明白白的不明白”——一个浅空间的暗示,与“正面性”同样重要的是“静止性”,因为只有人们在一定地点作静止观赏时,才能形成稳定的空间层次,才能解读出隐喻中的层状空间序列。

因此,透明性所暗示出的是一个静止的画面,是视觉感知的最终结果,而不是过程。

正面性和静止性成为了建筑中出现浅空间的前提。

深空间与浅空间示意图所谓“深”的空间是指:有一个优越的透视出发点,空间通透,如果要加上另外一种秩序,就可以让横向出现一种拉伸的力。

如果直接看到深空间,是没有模糊性存在的,一切都是清晰和确定的。

所谓“浅”的空间是指:像那些立体主义画作一样,不提供一个最好的透视点,没有穿透的视线,让观者错位地进入。

浅空间近似于一个平面,但不仅如此,它给予了观者暗示。

一个事实上非常深远的空间,因为它相对于观者的立面性的位置,也会成为一个浅空间。

从深空间和浅空间的定义本身,我们可以看出,它们所表达的是一种观者与空间的视觉交互关系,而不是实际的物理空间。

深空间更接近事实的真相,而浅空间则是一种隐喻。

由于三维空间在建筑中确实存在,在建筑的现象透明性中,浅空间的隐喻最终将会由深空间的现实鉴定真伪。

如果二者发生了分歧,那么空间的趣味性就产生了,这也是现象透明所建立起来的“秩序”和“混沌”的二元对立的趣味性。

不同维度的深空间与浅空间在《透明性1》的英文原文中,浅空间与深空间分别写作shallow space和deep space,而这两个词组在视觉表达领域有一组更为人熟知的译法,即“小景深”和“大景深”,表示二维平面对深度的不同程度的暗示。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物理、视觉表达和现象透明三个领域对深、浅空间的定义和理解,就会发现,这好像是一种维度的游戏。

在《透明性1》的英文原文中,浅空间与深空间分别写作shallow space 和deep space,而这两个词组在视觉表达领域有一组更为人熟知的译法,即“小景深”和“大景深”,表示二维平面对深度的不同程度的暗示。

如果我们比较一下物理、视觉表达和现象透明三个领域对深、浅空间的定义和理解,就会发现,这好像是一种维度的游戏。

作为一种介于二维和三维之间的模糊空间,浅空间这一概念成为了转换的媒介,将二维的绘画同三维的建筑空间联系起来。

立体主义的绘画表达出了一个超越画布平面的浅空间,而当我们从一个近乎正面的角度去观看建筑的时候,也获得了一个近乎画布的浅空间,而透明性所讨论的就是这样的浅空间给观者的暗示与多样解读的可能。

因此,浅空间可以说是进行透明性分析的一个前提,也是这一理论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二从山水画法到造园之法中国古典园林的设计是在一个泛空间文化的范畴展开的。

回溯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园林的出现和发展都与传统山水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魏晋时期,文人雅士对于山水的爱好催生了对山水之美的各种赞美和再现。

山水诗、山水画和山林别业文化先后出现。

山水画与私家园林都关乎“landscape”,因而关系极为密切。

山水画很多经典的画论,都对园林的设计产生了重要的影响,绘画布局理论与园林布局理论常互相渗透。

中国人与西方人观看世界的方式的不同导致了中国绘画与西方绘画完全不同的表达方式——西方古典绘画重视写生和描摹,而中国绘画从来就不试图表现真实的世界。

因此,西方人发现了焦点透视,来再现真实的自然;相反,中国人几乎完全忽略了透视技法,而是利用多重角度的“看”,来达到某种完整的表达。

诺曼•布列逊(Norman Bryson,1949-)将这两种不同的视觉逻辑总结为“注视”(Gaze)和“扫视”(Glance),“扫视性的绘画诉诸观察主体在持续时间性中的视觉;它既不试图排除观看的过程,在本身的技巧上也不掩盖劳动中身体的痕迹。

”由于透视法的缺席,平面性一直是中国绘画的特点。

在没有进深方向透视线的前提下,在平面性的画面表达中怎样体现空间的深度,成为一个重要的命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