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第一、五四运动表现了反帝反封建的彻底性。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的阶段,这典型地表现在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
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
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确实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第二、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
如果说,辛亥革命的根本弱点之一,是没有广泛地动员和组织群众,那么,五四运动本身就是一场群众性的革命运动。
五四运动在后期发展成为全国范围的工、商、学广大群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反对卖国政府的革命运动。
这在中国近代革命的历史上是没有先例的。
第三、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其与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有力地打破了人们对于资本主义列强的幻想。
瞿秋白当时就说:对于五四运动,“绝不能望文生义地去解释他。
中国民族几十年来受剥削,到今日才感受到殖民地的况味。
帝国主义压迫的切骨的痛苦,触醒了空泛的民主主义的噩梦。
学生运动的引子,本来就包括在里边。
工业先进国的现代问题是资本主义,在殖民地上就是帝国主义,所以学生运动倏然一变而倾向于社会主义”。
而在这些倾向于社会主义的知识分子中,一些人经过比较,开始在马克思主义的旗帜下集合起来。
在五四运动中,工人阶级显示了伟大的力量。
工人在斗争中发生决定性的作用这个事实,给予先进的知识分子以真切的教育。
上海学生联合会在告同胞书中说:“学生罢课半月,政府不惟不理,且对待日益严厉。
”“工界罢工不及五日,而曹、章、陆去。
”正因为如此,“‘五四’运动中有一部分学生领袖,就是从这里出发‘到民间去’,跑到工人中去办工人学校,去办工会”。
那些接触了社会主义思潮、初步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分子脱下学生装,穿上粗布衣,开始到工人中去进行宣传工作和组织工作。
而先进知识分子与工人群众相结合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
这样,五四运动就为1921年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作了思想上和干部上的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