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归因理论

社会心理学第六章 归因理论


授课教师:江琴
2006 年 4 月 12 日
第六章 归因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归因理论的局限性、归因训练和归因疗法; 2、 熟悉: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3、 掌握:归因偏差、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引言 人们需要预见他人行为,控制周围的环境,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 生活,因此,每个人都会致力于寻找人们行为的因果性解释。
一、归因理论概述 所谓归因,是指人们对他人或自己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 程,也就是把他人的行为或自己的行为的原因加以解释和推测。人的行为表现,就其原因不 外乎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种。内部原因包括个体的人格、情绪、心境、动机、欲求、能力、 努力等。外部原因包括环境条件、情景特征、他人的影响等。二者相辅相成,共同制约着人 行为表现的发生和变化。 1、海德的归因理论 归因理论最早由美国心理学家海德提出。他认为,人们都有预见他人行为,控制周围的 环境的需要。为了满足这种需要,人们就根据各种线索对已发生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原因解释。 可以说,归因是我们对环境知觉的一部分,只要对环境进行认识,归因就会发生。他还认为, 我们每个人都是朴素心理学家,因此建立了朴素心理学,旨在阐述没有经过训练的观察者如 何正确理解他人行动的过程。 海德认为,人的行为后果主要受到两种因素的影响。人内部原因源(个人因素包括个人 的能力和动机等)外部原因源(环境因素包括工作本身的难易度和运气等)。例如,在判断 为什么一位父亲会对着女儿破口大骂时,我们可以作出两种归因。一种是作出内部归因,认 为他这种行为的原因根他自己有关,如人格、态度。我们可以认为他不是一个很有技巧的父 亲,他教养孩子的方式并不正确。另一种是作出外部归因,认为他的行为原因是当时的情境,
如女儿过马路时没有注意左右来车,而不是这名父亲的人格或态度所导致,那么我们就对他 的行为作外部归因。
海德的另一个重要贡献是,他认为与进行外部归因相比,我们对内部归因更偏好。也就 是说,我们倾向于认为行为起因是那个人的主要个性特征。这是因为情境通常是难以看见且 难以描述,因此便可能被忽略。
海德的归因理论是一个开创性的工作,但他未能够对这亮点做更进一步深入的探讨和详 细的说明。
控制点
内部的
外部的
稳定性
稳定 不稳定
能力 努力
任务难度 运气
韦纳 1979 年又提出了另一个重要的维度,即控制。他认为,努力、注意、他人帮助等 因素是受个人意志控制的,是可控因素;而能力、运气、心境等是不受人意志控制的,是不 可控因素。
例如:
实践证明:积极的归因模式和消极的归因模式会对学生的学习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 此,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正确的归因方式,发挥归因的教育作用。指导他们把失败的原因归
四、归因训练 所谓归因训练就是指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使训练对象掌握某种归因技能,形成比较积 极的归因方式。 常用的归因训练方法有三种:团体发展法、强化矫正法、观察学习法。澳大利亚心理学家安 德鲁斯等人根据归因理论,对 158 名在学习上表现消极和自暴自弃的六年级小学生进行归因 训练,即运用强化程序,训练他们把失败经历归因于努力不够。训练共进行了 60 次,研究 结果表明,着重努力的归因,对于坚持不懈地学习起着重要作用。通过努力定势为主要目标 的认知归因训练,确实可以产生坚持努力的行为。因此要用归因的理论去认识、分析、调节、 监督学生的学习行为。强调自我努力感的归因,这是符合个体归因变化的规律和学生学习的 现实表现的。一般来说,幼儿、小学生看重努力的作用,所以,对小学生来说,遇事应多从 内部去归因。另一方面,从当前中小学教育的实践来看,当前小学阶段多半女生比男生成绩 好,其原因不外乎小学里大多数男孩贪玩、好动,上课注意力不集中,作业马虎、大意,学 习细致刻苦程度差于女生。
福建医科大学教案
课程名称:社会心理学
授课
系别:人文学院 年 级 : 2004 级
对 象 班级:心理专业
章节题目
本单元 (章节) 3 学时数
第六章 归因理论
课程 类型
大 课(√ ) 实验课( ) 讨论课( )
1、 了解:归因理论的局限性、归因训练和归因疗法;
教学 目的
2、 熟悉:几种主要的归因理论; 3、 掌握:归因偏差、韦纳的归因理论及其应用。
内部归因 (跟老板有关)
外部归因 (跟汉娜有关)
一致性低: 老板是店里唯一会对 她咆哮的人 一致性高: 所有店员也对她咆哮
独特性低: 老板对每个员工都会 咆哮 独特性高: 老板对任何其他员工 都不咆哮
一贯性高: 老板几乎每次见 到她都会咆哮 一贯性高: 老板几乎每次见 到她都会咆哮
特殊情况下 的特殊行为
教学内容
一、归因理论概述 (一)海德的归因理论 (二)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三)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四)维纳的成败归因理论 二、归因理论的局限 三、归因偏差 (一)认知性偏差 (二)动机性偏差 (三)性别偏差 四、归因训练 五、归因疗法 教学互动(问题讨论)
重点(△) 难点(○) 疑点(?)
一致性低或高
独特性低或高
一贯性低
但是,有两个例外:首先,人们运用一致性信息并不如凯利预测的多,在形成归因时, 他们较依赖独特性及一贯性信息。其次,人们并不总是拥有他们所需要的三个层次的信息。 例如,当缺乏一贯性信息时,人们使用他们已有的信息来进行归因,并且如果有必要的话, 对缺失信息进行推论。
4、韦纳的归因理论 当前对实践应用有较大借鉴意义的是韦纳的观点,他认为:能力、努力、任务难度和运 气是人们在解释成功或失败时知觉到的四种主要原因,并将这四种主要原因分成控制点、稳 定性两个维度。这一关系可用下表表示:
五、归因疗法 归因疗法就是在心理治疗或咨询实践中,通过引导患者对其症状产生原因的知觉,来控 制和消除其不良情绪和行为反应的方法。例如,归因疗法在失眠症治疗中的应用。 【教学互动】如何应用韦纳归因理论指导学校教育?
2、琼斯和戴维斯的相应推断理论 所谓相应推断是指外显的行为是由行动者内在人格特质直接引起的,或者说,一个人的 行为与其人格特质是一致的。例如,当我们看到某个人喜欢同别人吵架时,如果我们认为这 个人生性就具有攻击性,那么,我们所采取的就是一种相应推断的步骤。 一个人之所以采取某种行为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如果我们能够知道其行为的真正目 的,那么,对于个性的推断就会更加有把握。 对于行动者的意图了解之后,下一个步骤就是对其个性本质的推断。推断过程中,应考 虑三个基本因素:社会赞许性、非共同效应和选择自由性。所谓社会赞许指某一行为是社会 一般人所希望、期待、接受的。人们一般都有这样的信念,即每个人的行为都想迎合社会的 需要,因此,这些符合社会规范或社会期望的行为很难反映一个人的内在特征。比如,见面 问好。相反,人们往往把越出社会期望或社会规范的行为归因于行为者的个性本质。非共同 性或称独特性是判断个性品质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非共同性因素越少,相应推断的可靠 性越高。例如,几个学生都走进某一书店,跟店员打招呼,翻阅新书。这些都说明他们是来 买书的。但是,某个学生称呼老板为舅舅时,这一非共同性行为将有助于我们作出他是来看 望亲戚的相应推断。选择自由性指的是如果我们知道某人的行为是自由选择的,那么,其行 为与其态度是一致的;否则就难以做出相应推断。 相应推断理论是对海德归因理论的扩充和发展,但它主要探求行为者的内在个性是否与 其行为相吻合,而且只针对在某一特定时间和场合里所发生的行为,对于其他时间和场合所 发生的行为并不加以考虑。 3、凯利的三维归因理论 他提出,当我们形成对他人的印象时,会注意并思考不只一项的信息。例如,假设你向 你的朋友借汽车用,但他谢绝了。你很想知道为什么。根据凯利的理论,你会考虑以下几个 问题:你朋友以前拒绝把车借给你吗?她把车借给别人吗?其他人也不喜欢把车借给你吗? 一致性信息:指对于相同的刺激,其他人作出与行为者相同行为的程度。其他人也不喜 欢把车借给你吗?独特性信息:指某个行为者对于不同刺激作出相同反应的程度。她把车借 给别人吗?一贯性信息:指在不同时间和环境下,某种行为出现于同一行为者和同一刺激之 间的频率。你朋友以前拒绝把车借给你吗? 假设你在一家商店做兼职,看见你的老板对另外一名雇员——汉娜咆哮,并骂她是个白 痴。于是,你不由自主地就想到了一个归因问题:老板为什么要对汉娜这样大声咆哮,并如 此挑剔?是老板的问题还是汉娜的问题?还是情境因素的影响?
时间 分配 (分 钟)60源自举例/教具 1、多媒体课件



10

30
10 10
思考题: 如何应用韦纳归因理论指导学校教育?
参考书目: 《社会心理学》,章志光主著,人民教育出版社,1996 年 《社会心理学》,金盛华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侯玉波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5 年 《社会心理学》,孙时进,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 年
结为自己的努力程度不够 或把失败归于不当的学习方法和学习策略,从而增强学习的自信 心。
二、归因理论的局限 归因理论并不是内部一致、相互联系的可验证的一组理论观点和实验结果的集合,它只 是一组只有少量的基本共同点的知识体。理论上较松散,缺乏一个共同的理论焦点。
三、归因偏差 1、认知性偏差 行动者与观察者:行动者倾向于强调情境,做出情境归因;观察者倾向于强调行动者特 质的作用,做出内部归因。 显著性与获得性:显著性主要指刺激引起注意的特点。对于行动者来说,情境是显著的; 对于观察者来说,行动者是显著的。获得性是指容易进入头脑的信息。对于观察者来说,行 动者的行为最容易进入头脑,因此常常利用它去推论现实事件的可能性。 2、动机性偏差 自我服务:对于良好的行为采取居功的态度,对于不好的行为否认自己的责任。“往自 己脸上贴金” 自我设阻:也是一种自我保护的做法。如高考生病。 社会比较:人们处于自尊往往会选择背景不同的人作比较,以得出合乎己意而有偏差的 结论。 3、性别偏差 动机上的偏差:女性成功时自己或他人常不愿将之归因为能力。“女子无才便是德” 观念上的偏差:性别角色的观念在孩提时代形成,日后的发展又时刻增强这种观念,性 别图式起着帮助个人应付、整理环境的作用。 环境上的偏差:个人所处的环境对其行为反应影响最大。当人们采取某一行动时,人们 会注意到这一行动的正确性和合意性,而正确与否有赖于文化和社会的期望。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