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标
1.掌握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了解解放战争的概况。
3.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2学情分析
学生对于新闻这一文体的学习已经有了上节课的学习,已经有所了解。
但是有必要通过这节课进一步掌握新闻特点,对于这段历史学生也应该有必要通过这种方式来学习。
3重点难点
1.掌握新闻体裁的有关知识。
2.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4教学过程
4.1 第一学时
4.1.1新设计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我们上一节课从整体上了解了课文内容,并处理了字词,这节课我们共同继续分析课文。
二、合作探究
1.文本探究
(1)请写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一文中时间、地点、原因、经过和
结果。
【交流点拨】人物:中原我军。
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
地点:南阳。
事件发生的原因:蒋军因全局败坏,被迫将整个南部战线近百个师的兵力集中于以徐州为中心和以汉口为中心的两个地区。
在我强大的野战军和地方军配合打击下,困守南阳的蒋军被迫弃城南逃。
经过与结果:自去年七月,南阳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南阳守敌王凌云弃城南逃,我军当即占领南阳,从此河南全境除若干个
据点外,全部为我军解放。
(2)作者对西路军的渡江情况作了哪两方面的议论?详略是怎样安排
的?顺序能否颠倒?为什么?
【交流点拨】议论了敌人毫无斗志的原因,指出一方面是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另一方面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签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对我军善战略议,对敌军的情况详议。
因为把极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国民党反动派
拒签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不能颠倒。
因为对于胜利的取得,我军英勇善战是必须给予充分肯定,而且从
行文气势和语言衔接看也是最佳写法。
2.品味语言
新闻的主要特点是“用事实讲话”,这就要求语言准确,课文哪些句子或哪些词语你认为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引导学生体会语言的准确性。
方式:提问,由学生来寻找,来讨论。
(1)“百万大军”的数字准确吗?
(2)“不含”一词的用法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1)“百万大军”是一个约数,体现我军气势之大,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2)“不含”是不包括的意思,不包括九江,也体现语言的准确性。
(3)我军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
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句中带点词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带点的动词铿锵有力,表现了我军英勇善战,锐不可挡,节节胜利,所向无敌的气势。
(4)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
不仅生了根,
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运用比喻,生动形象说明了共产党已在江淮河区域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
3.写作借鉴
(1)比较阅读思考这两则新闻具体写法有什么不同?
【交流点拨】《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巧用对比,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善战与敌军的节节败退形成对比;《中原我军解放南阳》妙用暗示,关于历史上南阳所发生的重要战事的介绍,点明南阳位置之重要,暗示出南阳解放的重大意义及蒋介石的暗淡前途。
(2)叙议结合,结构严谨。
这篇新闻,以“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为中心事件,因而文章内容紧扣“南阳”。
我军力量的强大、根据地的建立以及蒋军内部人事的变动,都以“南阳”为轴心,记人叙事集中而明确,行文首尾呼应。
同时,南阳的解放是以王凌云收束,这就使文章的结构非常严谨。
(3)及时、准确、真实
三、迁移拓展
运用所学有关新闻知识,写一则新闻,报道发生在你自己身边的新鲜事,150字左右。
(注意:要符合新闻的结构和要素)
示例:东方红学校九月一日上午八点全体师生精神抖擞的整齐汇聚于学校操场。
随着红旗的升起,开学典礼拉开了帷幕。
首先,赫校长代表学校党政为新学期典礼致辞,他在讲话中高度赞扬了东方红中学全体师生上学期中表现出甘于奉献、勇于拼搏的精神,并指出在新的一年要夯实基础、求实发展。
希望全体老师继续发扬敬业、奉献精神,积极参与、认真投入,为学生、为自己、为学校的稳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之后,优生上台领奖,整个过程热烈、庄重、掌声不断。
四、课堂小结
通过比较分析,我们了解到《新闻两则》所报道的渡江战役和南阳解放,都是中国人民解放战争战略进攻阶段具有关键意义的胜利。
学习这两则新闻,使我们了解了历史,看到正义战争的威力,认识到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
两则新闻气势磅礴,语言准确简明,感情色彩鲜明。
给我们留下很深的印象。
同时我们复习了新闻的有关知识,希望同学们把所学习的知识运用到今后的生活中去,
用心体验、感受、思考周围的世界,从而开阔视野,提高认识水平。
五、反馈训练
完成课后练习和基础训练相关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