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现状的思考
[摘要]新课改下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不切实际、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的现象,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现在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关键词]课改现状思考
新修订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有这样两段教学建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
”“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
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
”
新课程改革已如火如荼地开展了好几个年头,应当说,新课改的实施为语文教学开辟了新的途径,广大教师都在为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进行尝试。
但从我们农村学校语文教学的现状来看,《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这一要求并未真正落到实处。
很多农村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仍存在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老套、不切实际、学生主体地位的缺失的现象,而这些都严重制约了语文课堂教学功能的整体实现。
现在的农村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而学生却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
一、教育教学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切实际
语文教学是一门具有极强艺术性的学问,要突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然而,很多语文老师尤其是像我们农村中小学的不少老师,因受各种主客观因素的影响与制约,每天接触的只是课本和教参,很少参加一些专业学科教学经验的交流活动,从而导致教学观念陈旧,教法传统,处理教材、驾驭课堂的能力明显欠缺,教学效果当然可想而知。
再加上我们农村中小学部分老师进取心不强,安于现状,教育教学的理论知识得不到及时更新,长此以往,原本生动活泼的语文课也被我们的语文老师教得索然寡味。
1、课堂教学只追求形式而不注重实效。
不可否认,在新课改这一大的浪潮的推动下,我们大多数老师的课堂教学都在有意识地贯彻、渗透进新课改理念,教学手段呈现多样化趋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但我们也同时看到有很多的老师只图课堂气氛活跃,而忽视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培养与训练。
不少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把主要精力用在了对教学环节的形式与课堂气
氛的“热闹”的追求上,语文课堂的教学脱离了课文的语言,只是驾空分析思想内容与表现手法。
有的老师把“合作学习”仅仅当作体现新课改要求的标志,不管需要不需要,应该不应该,不分青红皂白,一律分组讨论,搞“合作学习”。
而实际上这些“合作学习”多半是是无效合作或作秀式的表演。
课堂上多了些表面上的喧哗与浮躁,而少了启迪心灵的愉悦,没有了思考的深刻,没有了思维火花碰撞的快乐,也没有了体现人生哲理的妙语,这样的课效果又怎
能好得起来。
2、课堂教学评价言不由衷且形式单一。
课堂评价本身应该是真实而有机地融合于教学流程中的,因为教师及时的、随机的激励性评价可以成为教学导向,起到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调节课堂气氛的作用。
但有不少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评价性语言显得笼统、不切实际而且缺少激励性。
有时部分老师过于“隆重”的夸奖在一节课中出现的频率太高,而事实上这种没有针对性、缺乏层次感的不切教学实际的表扬,看起来是赏识教育,实际上让学生听多了也就缺乏感染力。
3、处理教材与选择教法方面明显失误。
语文教学其实也就是情感教育,但在教学中我们许多老师常常忽略了它,把语文课上成了纯粹的语言课、分析课。
其实选人我们教材的课文,无论是什么时代,哪种体裁的文章,都是文质兼美的文章,而我们不少老师在处理教材、选择教法方面存在明显的失误:教学现代文时缺乏对文章的整体感知,教学文言文时缺乏在朗读感知的基础上对文言字、词、句的落实。
课堂上追求面面俱到,忽略紧扣单元教学目标去突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4、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缺乏逻辑性。
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课堂教学的提问犹如我们教育学生答题的方法,应先易后难。
我们在课堂提问时要注重挖掘每个学生的潜能,使学生乐于思考,勤于回答。
事实上我们的教学中,有不少老师课堂提问过于简单而毫无意义,有的老师设计的问题不
少,但几个问题之间却明显缺乏一定的层次性,导致课堂对话质量不高。
我们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要突出提问与回答的双向性,把握提问的层次,要多让学生质疑,多让学生参与讨论,这样有问题设计与讲座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
二、学生主体地位缺失,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这一新课改的理念早就被广大教师形成共识,但事实上这个理念往往较多的只是成为一个口号。
我们许多教师往往都是急功近利,包办代替。
他们仍习惯于那种一讲到底的满堂灌的做法,认为不讲周到、不讲透彻就放不下心,甚至是没有尽到教师的责任。
教师过分自信于自己的讲解和分析,而过多的讲解和分析占用了学生大量的体验、积累、思考和演练的时间,让学生在不断的被动接受的过程中渐渐地忘记自己在语文学习中
的本分。
那种只听教师滔滔不绝,不闻教室琅琅书声,教师以权威自居,学生当麻木观众的课肯定不是成功的语文课。
《语文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
”“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
”而我们的现状是不少教师不能面向全体学生,活跃在课堂上的常常只是少数的几个好学生,绝大部分同学只能充当听众的角色。
有的教师对学生的探究与创新过程不敢放开,恐怕驾驭不了而浪费时间;有的只注重发散思维,不注重必要而及时的整合
与优化,开放无度。
无论哪种情况,都没有使每个学生通过努力充分地在自己天赋所及的范围内得到最优化的表现与发展。
新课改要求全体学生得到全面、积极主动的发展,教学过程应该是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索、体验知识的发现与创造的过程。
事实上全体学生应当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特征就是学生主体的参与,我们教师就应当以主体参与的思想去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
有效性课堂教学的基本目标就是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我们老师要从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基础出发,组织全体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通过独立学习、小组合作学习等多种形式,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到参与成功带来的满足,让每一个学生都得到相应的发展。
我们要把课堂还给学生,从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学习过程的设计到学习方法的选择,都应让学生积极参与,从而培养学生的自主性,促使其成为真正的学习主体。
通过让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教学,保证学生的发展。
在活动中给足学生的独立学习时间,活跃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获得学习策略,充分表现自己,让创新能力得到培养。
语文课堂教学中,我们老师如果能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自主学习,自我发现,自主探究,自我发展,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样远比教师直接或强制塞给学生东西的效果好得多。
语文学科是一门特殊的基础性学科,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语文教
师,不仅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同时还要苦练内功,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优化教学设计,改进教学方法,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促进者,成为新课程的研究者、开发者和决策者。
我们语文教师也要学会思考,学会创新,学会实践,紧跟时代的步伐,在语文课堂中、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做到与学生共同进步。
参考文献
[1]《全日制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