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力心理学》PPT课件
• 3、独特性。指人们在发散思维中做出不同寻常的异于他人的新奇反应的能力。 独特性是发散思维的最高目标。
• 4、多感官性。 发散性思维不仅运用 视觉思维和听觉思维,而且也充分利用 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并进行加工。发散思 维还与情感有密切关系。如果思维者能 够想办法激发兴趣,产生激情,把信息 情绪化,赋予信息以感情色彩,会提高 发散思维的速度与效果.
• 四、天才与遗传 • 1.由高尔顿所引起的研究 • 2.沙因费尔德对音乐天才的研究
第三章 创造性思维
•
第一节 创造性思维概述
• 一、创造性思维的涵义
•
创造性思维的基本特征是新颖性,
要求打破常规解决问题,将过去的经验
更新加以综合,用新的方式解决问题。
• 例1:用多少种方法将下列正方形分成4个形状完全相同的图形。 •
•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 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
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
•
—
— 江泽民
F-117战机
B-2隐形轰炸机
F-22战机
T-50战机
F-35战机
中国歼—20(2011.1.11)
X-47B 美国无人驾驶隐形轰炸机
第一章 创造力概述
• 一、创造力的定义 • 1,近现代西方心理学家的
关键技术的自给率低
✓ 关键技术大部分来自进口: ✓ 其中工程机械高技术产品80%以上; ✓ 数控机床70%;石油化工装备76%; ✓ 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设备80%; ✓ 光纤制造装备100%; ✓ 通讯、半导体、生物、医药和计算机行业60%~90%; ✓ DVD产量占全球70%以上,但没有掌握核心专利技术; ✓ 彩电、手机和微机的CPU都是掌握在别人手里。
• 有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儿童期是神童,成人后有创造性成就
• 有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儿童期是神童,成人后无创造性成就 • 有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但不是神童,成人后有创造性成就 • 无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儿童期是神童,成人后有创造性成就 • 无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儿童期是神童,成人后无创造性成就 • 无良好的早期教育背景,不是神童,成人后有创造性成就
交叉起来,并从别的领域中得到启示来解决本领域
内的问题。通常所说的“类比”、“联想”就属于
侧向思维范畴。
• 逆向思维
•
逆向思维是从相反的方向去思考同一个问题。
当你肯定什么的时候,不妨想想能否定什么;当你
站在甲的立场上考虑问题时,不妨再站在与甲对立
的乙的立场上考虑问题。这样就可以激发灵感,得
到新的启示,得出观点新颖的结论。
• 爱德华·德波诺提出了一些促进横向思 维的方法:
• 第一,对问题本身产生多种选择方案; 第二,打破定势,提出挑战性的假设;
• 第三,对头脑中冒出的新主意不要急着 做是非判断;
• 第四,反向思考,用与已建立的模式完 全相反的方式思维,以产生新的思想;
•
第五,对他人的建议持开放态度,让一个人头脑中的主意刺激另一个人
• 斯蒂芬·霍金140,爱因斯坦的智商则在160左右。
为什么我们的学生考试成绩很高,却 缺乏创造力?
平均分
60 50 40 30 20 10
0 12
13
14
年龄
英国 中国
15
中英青少年科学创造力发展趋势的比较 (胡卫平 林崇德 申 继亮 )
李约瑟悖论:近代科学技术为什么 未起源于中国?
“钱学森之问”?
的多种用途。
•
功能发散法——从某事物的功能出发,构想出获得该功能的各种可能性。
•
结构发散法——以某事物的结构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该结构的各种可能
性。
•
形态发散法——以事物的形态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某种形态的各种可能
性。
• 组合发散法——以某事物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把它与别的事物进行组合成 新事物。
头脑里的东西,形成交叉刺激;
•
第六,扩大接触面,寻求随机信息刺激,以获得有益的联想和启发(如到
图书馆随便找本书翻翻;从事一些非专业工作等)等等。
• 二、求异思维
•
即其思维活动不受任何框架、模
式束缚,突破传统观念和习惯势力的禁
锢,从新的角度认识问题,以新的方法
解决现实难题或创造更好、更美的东西。
• 求异思维,其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多向思维、侧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变形 思维。
界定 • 1)吉尔福特 • 2)托兰斯 • 3)波登
• 4)尼克尔森 • 5)马哈拉 • 2,国内学者的界定 • 1)曹日昌 • 2)荆其诚 • 3)黄希庭 • 4)林崇德 • 5)张春兴
•
•
创造力就是提供新颖、独特
的,具有社会意义(或社会价值)
的产品的能力。
• ★真创造 • ★类创造
• 二、创造力研究述评
• 多向思维
• 多向思维是求异思维最重要的形式,表现为思维不受点、线、面的限制,不局 限于一种模式,既可以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去思考同一个问题,也可以从同一思 维起点出发,让思路呈辐射状,形成诸多系列。它最直接的效果是能避免思路闭 塞、单一和枯竭。
• 侧向思维
•
侧向思维是要求把自己思考的领域与别的领域
• 变形思维
• 变形思维是在思考过程中,将思维对象的形状加以改变,使大脑得到新的触 动和启示,实现认识上的突破。常见的变形思维方式有扩大法、缩小法等。扩 大法是有意扩大思考对象,将个别变成一般来进行思考;缩小法是有意缩小思 考对象,将一般变成个别来进行思考。
• 三、想象思维(意识流) • 是人们对大脑中已有记忆表象
• 例2:将下列正方形剪掉一个角,还剩 几个角?
•
• 二、创造性思维的特点
• 1.独特性:独辟蹊径、标新立异、挑战
常规,敢于怀疑和否定。
• 2.多向性:不墨守成规、随机应变,思
维灵活,从一个思路跳到另一个思路, 从一个意境进入另一个意境。不钻死胡 同。
• “像我们这种工作需 要注意两点:毫不疲 倦的坚持性和随时准 备抛弃我们为之花费 了许多时间和劳动的 任何东西。”
• 据阿瑞提统计,从1901年到1970年的70 年中,阿根廷的诺贝尔奖得主是世界平 均水平的1.3倍,意大利是1.6倍,德国 是4.4倍,法国是6.3倍,而犹太人的诺 贝尔奖获奖比例是世界平均水平的28倍
• 全世界诺贝尔奖金获得者中,犹太 人占了15.47%,在美国的诺贝尔奖 金获得者中,犹太人占了28%。犹太 民族是诺贝尔奖金获得者的摇篮。
• ★发散思维的特点:
•
1、流畅性。流畅性就是观念的自由发挥。指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生成并表
达出尽可能多的思维观念以及较快地适应、消化新的思想概念。机智与流畅性
密切相关。
•
流畅性反映的是发散思维的速度和数量特征。的思维框架,按照 某一新的方向来思索问题的过程。
• 方法发散法——以某种方法为发散点,设想出利用方法的各种可能性。 •
•
• 因果发散法——以某个事物发展的 结果为发散点,推测出造成该结果的各 种原因,或者由原因推测出可能产生的 各种结果 。
• 四、直觉思维 • 一.直觉思维概念: • 直觉思维是指对一个问题未经逐步分析,仅依据内因的感知迅速地对问题答
• ★发散思维的形式 (同求异思维)
• 1、立体思维
•
思考问题时跳出点、线、面的限制,立体式进行思维 。
• 2.组合思维
•
从某一事物出发,以此为发散点,尽可能多地与另一(或一些)事物联结成
具有新价值(或附加价值)的新事物的思维方式。
• ★发散思维的方法:
•
材料发散法——以某个物品尽可能多的“材料”,以其为发散点,设想它
Theory) • 3.创造性投资理论(Invest Theory)
第二章 创造力的生理基础与年龄特征
• 一、创造力与脑结构 • 1.尸体脑解剖研究——以爱因斯坦脑
的研究为例 • 2. 活体脑结构成像研究 •
• 二、创造力与脑功能 • 1 任务模式——基于任务比较的创造
性脑功能研究 • 2.个体差异模式——基于个体比较的创
(印象)进行新的加工、改造、重 组而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活动。
•
• “想象力作为一 种创造性的认识 能力,是一种强 大的创造力量, 她从实际自然所 提供的材料中创 造出第二自然。”
•
—
—康德
• 四、发散思维 • 又称扩散性思维、辐射性思维。它
是一种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 想,探求多种答案,最终使问题获得圆 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如“一题多解”、 “一事多写”、“一物多用”等
• 3.综合性。将大量的观察材料、事实和
概念综合一起,进行概括、整理,形成 科学的概念和体系。(由综合而创造)
• 日本将世界已有300项技术综合造 出松下彩色电视机。
• 4.联动性。由浅入深、由此及彼,触类
旁通,举一反三。
• 联动方向有3个。一是看到一种现象, 就向纵深思考,探究其产生原因;二是 逆向,发现一种现象,则想到它的反面; 三是横向,能联想到与其相似或相关的 事物。(如鲁班发明锯子)
创造力心理学
• 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就是不断创造的历 史,人类生活的本质就是创造,人类文 明的源泉就是创造。
• 在由愚昧走向文明的漫长的历史进程中, 人类正是靠发明创造实现着一个个美丽 的梦想,由自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
困惑与思考
• 为什么中国公民没有得过诺 贝尔奖?
• 美国创造学家阿瑞提考察了从1900 年以来获得诺贝尔奖的犹太人和犹 太人后裔,发现他们获奖者的比例 高得不同寻常。
• 5.跨越性。即创造性思维具有明显的跳
跃性。
•
文学创作中比较明显。
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的几种形式
• 一、横向思维。
• 横向思维是针对纵向思维——即传统的逻辑思 维——提出的一种看问题的新程式、新方法。纵向 思维者对局势采取最理智的态度,从假设一前提一 概念开始,进而依靠逻辑认真解决,直至获得问题 答案;而横向思维者是指突破问题的结构范围,从 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 思维方式。由于改变了解决问题的一般思路,试图 从别的方面、方向入手,其思维广度大大增加,有 可能从其他领域中得到解决问题的启示,因此,横 向思维常常在创造活动中起到巨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