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笔用笔基本技法及永字八法图解用笔基本技法是书写中处理笔锋转向时的技术措施。
笔法分为两部份,一部份为根本法,——我们在《写字,书法,及用笔》一文中已做总结;一部份就是本文所谈的基本技法。
用笔的基本技法总的来说只有三法:藏锋法、使转法、和收笔法。
我们分别述之。
一、藏锋法:藏锋是用笔的基本技法之一,基本原理是通过提笔来缩小笔锋的体积。
但这并不是藏锋技法的全部。
笔锋体积缩小了,笔心的位置必发生变化。
笔心是主骨的,笔心的位置决定骨的位置,在转向时是要求前后两笔的骨必须在转向处相连接。
一旦错位,便有皮连骨断感。
因此笔锋转向后,需要重新调整笔心位置,使之与原心绝对重合。
这件工作目力不能及,全凭感觉,非经久演习不能把握。
这是用笔之难的所在之一。
调整的方法有二:1、移心法移心法在提笔缩锋时先顾及笔锋的体积,缩准后再移动笔锋将心点调至所需的位置上去。
此法适用于初学。
2、抽锋法抽锋法是先顾及心点位置,确定后再将笔锋缩小到合适的大小的方法。
这个方法酷似从剑鞘中抽出宝剑的动作,剑鞘的口部边缘好比心点位置,鞘内宝剑部分好比缩后的笔锋。
抽出宝剑时,无论存留在鞘内的剑短长多少,剑口的位置始终不变,因此称为抽锋。
抽锋法是移心法的简化。
特点是迅捷。
但需要在移心法熟练的基础上学习。
二、使转法:使转技法是转换笔锋锋面的技法。
使转有二种情形。
一种是在发笔处完成使转,运行时平拖直过,此为唐法;一种是将使转过程拉长,甚至贯穿行笔全程,此为晋法。
使转中锋面的转换有二法,即内擫和外拓。
以锋端着纸,逆时针方向摇搅笔锋,以选择合适的锋面着纸的技法,为内擫;如果顺时针方向摇笔选择锋面,则为外拓。
二者效果是不同的:内擫笔意流动且近圆,外拓笔意爽利而近方。
锋面转换的角度我们用肉眼是观察不出的。
书写中全凭手的感觉。
当毫铺时,我们总会感觉锋下有一道刀刃般的折痕,我们称为锋刃。
锋刃角度的变化我们会感知得非常清楚,感知锋面的转换是通过感知锋刃的角度变化来实现的。
二者的变化是对应的。
二法中以内擫为难,欲要拉长转体过程,摇锋落纸后须使笔锋与笔身有些许扭角,以产生一定扭力,在行笔过程中利用这个扭力的释放,使笔锋自然转动,产生流转韵律,效果极为生动。
三、收笔笔法:收笔笔法是一画书写结束时将笔锋提离纸面的方法。
其目的是重新将铺展的笔毫聚拢成尖锥状,以便下一笔的书写。
具体做法是提行,利用墨液的表面张力和大气压将笔毫聚合在一起。
因此收笔也称提收。
提收也有二种情形:一是于画内提收,画外不见痕迹。
此为藏锋收笔。
二是于画外提收,即笔锋突破画界,外见形迹,此为出锋收笔。
凡画之末端出锐尖者皆为出锋收笔,如悬针竖。
四、辅助笔法除基本技法外,尚有辅助笔法。
辅助笔法算不得真正用笔技法,只是为了更好地实现用笔目的一种辅助手段。
基本上有用逆和用衄。
1、用逆:落笔之先,先以锋端按落笔方向相反的方向划行少许到所需位置按下。
其作用只是保证落笔的位置准确和毫铺,与“藏其气”、“筋力内含”这些莫须有的玄话无关。
2、用衄:用衄是锋面选取完成后,发笔前的整理工作。
方法是横向振动笔锋。
目的有调整心点、调整锋向、调整毫宽。
书学上有所谓“蓄势”,指的就是这一过程。
技法举例——永字八法一、永字八法古代有“永字八法”的说法(唐代僧智永提出)侧,点为侧,如鸟翩然侧下勒,横为勒,如勒马之用缰努,竖为努,用力也趯,趯为跃,貌与跳跃同策,左上为策,如策马之用鞭掠,左下为掠,如篦之掠发啄,右上为啄如鸟之啄物磔,右下为磔,裂牲谓之,磔笔锋开张也一、横的写法1、长横1、逆锋起笔2、向下顿笔3、提笔右上行4、中锋行笔5、稍向上提笔6、顿笔向右下回锋2、短横1、向左逆锋起笔2、向右下顿笔3、提笔折锋向右4、蓄势后向右行笔5、提笔向右下顿笔6、提笔回锋收笔3、凸横1、向左逆锋起笔2、向右下顿笔3、向右行笔,中间向上凸4、末端转锋向右下顿笔5、提笔回锋收笔4、细腰横1、向左逆锋起笔2、向右下顿笔3、向右行笔,中间稍提锋4、末端转锋向右下顿笔5、提笔回锋收笔5、左尖横1、顺锋起笔2、力量逐渐增大,向右中锋行笔3、末端提笔向右下顿笔4、提笔回锋收笔6、右尖横1、逆锋向左起笔2、折锋向右下顿笔3、挫笔后向右偏上边提边行笔7、横钩1、向左逆锋起笔2、折锋右下顿笔3、折锋向右中锋行笔4、作钩时提笔向左下重顿5、转锋回收至画中后挫笔向左下出钩二、竖1、垂露竖1、逆锋向左上起笔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中锋行笔5、向右下稍顿转笔作圆角6、回锋向上收笔2、悬针竖1、逆锋向左上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中锋行笔5、行至三分之二处驻笔后行笔出锋,写出针尖状3、右弧竖1、逆锋向左上起笔2、转笔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中锋行笔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4、左弧竖1、逆锋向左上起笔2、折锋微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呈左弧状中锋行笔5、末端处向右下稍顿笔6、提笔回锋向上收笔5、细腰竖1、逆锋向左上起笔2、折锋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中锋行笔,行笔过程中要捉笔敛锋5、向右下稍顿笔6、回锋向上收笔6、粗腰竖1、逆锋向左上起笔,起笔稍重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中锋用力行笔5、向右下顿笔6、回锋向上收笔7、上尖竖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2、转笔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偏右中锋行笔5、向右下轻顿6、回锋向上收笔8、竖弯1、逆锋向左上起笔2、折锋微向右上再折向右下顿笔3、向左下提笔转锋4、向下偏左中锋行笔5、底端处向右圆转6、末端处提笔向右下顿笔向回锋收笔三、点1、上点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2、折笔向右稍顿3、转笔向左下顿笔4、提笔回锋收笔2、下点(杏仁点)1、逆锋向上起笔2、折笔向左下稍顿3、转笔向右下稍驻4、提笔向上回锋收笔3、左点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2、折笔向下作顿,再转向右下稍驻3、微提笔向右上回笔4、回锋至中部后稍驻5、向右上出锋4、右点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2、折笔向右作顿3、转笔向右下行笔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5、右上点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2、折笔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向左下方写撇出锋,力至笔端6、左上点1、逆锋向左上角起笔2、折笔向右作顿3、转笔向右下行稍驻4、微微提笔,向左上方回锋收笔7、左下点1、逆锋向右上角起笔2、折笔向左下顿笔3、提笔折向右下作顿4、微微提笔回锋收笔8、右下点1、顺锋起笔2、向右下顿笔3、提笔折锋向下顿笔4、微微提笔向左上回锋收笔四、撇1、竖弧撇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笔后向右下顿笔3、转笔蓄势向下中锋行笔后再向左下方写弧状的撇,力至笔端。
2、细腰撇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笔后向右下顿笔3、转笔蓄势向左下方写撇出锋,力至笔端。
3、兰叶撇1、自上方向左下顺锋起笔2、边行笔边按笔3、至中部后边行笔边提笔至左下出锋,力至笔端。
4、弯头撇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2、向右上方转笔作围后折笔向右下方顿笔3、转笔蓄势后向左下写撇出锋,力至笔端。
5、弧钩撇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2、折笔后向右下顿笔3、转笔蓄势向下中锋写弧4、末端处向左下挫笔后提笔蓄势向左上出钩6、长曲撇1、将横画与长斜撇连在一起书写2、起笔写横3、然后提笔、顿笔写折4、然后行笔写长斜撇7、短曲撇1、将短横与短斜撇连在一起书写2、起笔写短横3、然后提笔、顿笔写折4、然后行笔写撇五、捺柳公权的笔法欧阳询的笔法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向右顿笔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2、弧捺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顿笔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3、方头捺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向右顿笔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4、长捺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向右顿笔3、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4、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2、顺势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3、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6、短捺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2、顺势转锋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3、捺脚处顿笔后,提笔向右出锋7、反捺1、自左上角顺锋起笔2、起笔后向右下行笔,边行边按3、捺脚处向右下顿笔4、提笔回锋收笔8、曲反捺1、曲反捺是由短斜撇和反捺连接而成2、先逆锋写撇3、撇的末端处驻笔后写反捺4、角度应大于90度六、钩1、竖钩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向下中锋行笔4、末端处向左下挫笔后。
转笔蓄势向左上挑笔出锋2、弯弧钩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向下中锋写弯弧4、末端处向左下挫笔后。
转笔蓄势向左上挑笔出锋3、横折钩1、横折钩是由横和竖钩组成2、先逆锋写横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再转笔蓄势写竖钩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4、横折弯钩1、横折弯钩是由横和弯钩组成2、先逆锋写横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再转笔蓄势写弯钩4、出钩的方向指向起笔点5、横折斜钩1、横折钩是由横和斜钩组成2、先逆锋写横3、横的末端处提笔、顿笔后4、再转锋写斜,再写钩6、竖钩(向右)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后中锋行笔写竖4、提笔转锋再向右下挫笔5、提笔转锋挫笔蓄势向右上挑笔出锋7、弧钩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向右下写弯弧4、末端处向右下挫笔后提笔转锋,蓄势向左上挑笔出锋8、浮鹅钩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向下偏左中锋行笔4、转笔写弯弧,出锋处挫笔转笔蓄势向上出锋9、卧钩1、自左上方顺锋起笔2、顺势向右下中锋行笔,边行边按写弧3、末端处向挫笔转锋后,蓄势向左上出锋10、右弯弧钩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后中锋向右偏上行笔4、再提笔、顿笔,蓄势写弧弯钩七、挑1、右向挑1、左下方逆锋起笔2、右下顿笔3、稍提折锋后向右上挫笔4、蓄势向右上边提边行出锋,力至笔端2、上向挑1、自左上方逆锋起笔2、折笔向下偏右顿笔3、转笔回锋后扭锋挫笔,蓄势后向右上方挑出,力至笔端八、折横折时,竖画粗重有力,折部形方,大而外突。
竖折时,竖画宜轻,折部较小,可方可圆。
“日”字外形方正,右竖微弯,短横粗壮。
“自”字,窄长,两竖微弯成“()”形。
1、横折斜1、横折斜是由横和斜组成2、先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3、提笔、顿笔后,转锋蓄势写斜,力至笔端2、横折折撇1、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横2、提笔轻顿,转笔写小撇,3、再折锋边行边按,后转锋写撇3、横折撇弯钩1、逆锋起笔,中锋行笔写上挑横2、提笔、顿笔后,转锋蓄势写撇3、提笔折锋顺势写弯钩4、撇折提1、自左上角逆锋起笔2、折锋后向右下顿笔3、转锋蓄势向左下写撇4、提笔向下顿笔转锋后,挫笔蓄势向右下写提,力至笔端笔画的应用汉字由各种不同的笔画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