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第一章总则 (1)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 (2)第三章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4)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 (4)第三节县域交通规划 (10)第四节县域基础设施统筹规划 (10)第五节县域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统筹规划 (13)第六节县域综合防灾规划 (14)第七节县域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规划 (18)第八节县域文物保护规划与旅游发展规划 (19)第九节县域空间发展管制区划 (23)第四章中心城区总体规划 (26)第一节城市用地总体布局 (26)第二节中心城区道路系统规划 (33)第三节城市园林绿地系统及景观风貌规划 (35)第四节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37)第五节城市综合防灾规划 (41)第六节生态环境保护规划 (42)第七节近期建设规划 (43)第八节规划实施 (47)第五章附则 (48)附表1:中心城区现状建设用地汇总表(2011年) (49)附表2:中心城区2015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0)附表3:中心城区2030年建设用地平衡表 (51)附表4:中心城区规划道路一览表 (52)第一章总则第1条规划目的为指导大名县城乡建设和发展,协调城乡空间布局,改善人居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和建设部《城市规划编制办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大名县城市总体规划(2012-2030)》(以下简称本规划)。
第2条规划指导思想1、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基本目标,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坚持节约和集约利用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文资源,尊重历史文化。
2、从城市的实际出发,坚持因地制宜确定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促进城市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以人为本,改善人居环境,方便群众生活,充分关注中低收入人群,保障公众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公共安全。
第3条规划依据1、《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3、《城市规划编制办法》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是二个五年规划纲要》5、《河北省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6、《邯郸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7、《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壮大中心城市促进城市群快速发展的意见》8、《河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城市化进程的实施意见》9、《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10、《邯郸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11、《大名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12、《大名县镇村体系规划(2010—2020年)13、国家、省、市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第4条规划期限规划期限为2012年—2030年,其中:近期:2012年—2015年,中期:2016年—2020年,远期:2020年—2030年。
第5条规划区范围根据《河北省县(市)域城乡总体规划编制导则(试行)》要求,城市规划区为大名县县域行政管辖范围。
土地面积1052.98平方公里,包含大名县管辖的6镇14乡。
第6条强制性内容文本中“黑体字”加下划线条文为本规划强制性内容。
强制性内容是对城市规划实施进行监督检查的基本依据,违反城市总体规划强制性内容进行建设的,属严重影响城市总体规划的行为,应依法进行查处。
第二章城市性质、规模发展目标与战略第7条城市性质历史文化古城,三省交界商贸物流基地,以食品加工和新型材料为主导的旅游型园林城市。
第8条战略定位邯郸市东部三省交界中等城市,区域商贸物流中心。
第9条人口规模规划确定2030年中心城区人口规模约为45万人。
第10条用地规模规划确定2030年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约为46.74平方公里。
第11条发展目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建现代产业体系,优化生产力布局,建设实力大名县;统筹城乡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建设和谐大名县;保护生态环境,加强节能减排,建设绿色大名县。
第12条发展战略1、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强与相邻县市的经济联系,实现产业合作和功能互补,积极推进与相邻县之间的沟通服务,成为周边地区的新核心,。
2、交通拉动发展战略:利用交通优势,将工业、企业及物流商贸沿交通干线延伸,规划大名依托现有面粉加工、花生加工企业和自身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进一步发展农产品加工和休闲食品制造的食品加工产业,形成集加工、包装、运输、交易、储存为一体的食品商贸物流基地,迅速提高大名经济实力。
同时大名的交通优势将带动旅游服务业的蓬勃发展。
3、打造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战略:强化城市特色,建设现代化的历史文化名城,挖掘深厚的文化底蕴,培育充满活力的现代都市文化,把大名县建成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完美结合,人文景观和自然景观交相辉映,环境优美的历史名城。
4、现代城市农业发展战略:借助新兴科学技术在城市农业方面应用而迅速崛起的现代农业,规划大名依托现有农业资源,打造科研示范型城市农业、休闲观光型城市农业和生态保护型城市农业,成为大名城市发展的新的经济增长点。
5、旅游服务业发展战略:结合大名特色的历史文化旅游线路和现代城市农业,打造集吃、住、行、游、娱、购为一体的休闲观光旅游服务业,构筑“览在宋城,游在明城,玩在新城”的特色旅游体系,并以此带动大名第三产业的发展。
结合大名周边市场需求和旅游资源,力争把大名打造城“短途旅游目的地”和“长途旅游驿站”。
第三章县域城乡统筹与城镇体系规划第一节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第13条县域产业发展思路走产业化、特色化与效益化农业发展之路;走园区化、新型工业化道路,提升工业经济整体水平;发展现代服务业,拓展新的经济增长空间;扩大对外开放、创自主品牌;形成紧密的一、二、三产业链、提高产业间的对接度。
第14条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大名县的产业布局结构为“一核、五带、三区”。
一核:大名县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核心;五带:沿313省道的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带;沿束北线的生态农业发展带;沿常元线的重工业产业带;沿215省道的轻工业产业带;贯穿金滩、宋城、明城等众多旅游景点的三产发展带;三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以北峰镇为中心的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区;以杨桥为中心的西北部工业及商贸物流发展区。
第二节县域城镇体系规划第15条县域总人口及城镇化水平规划至2015年,全县总人口达到90.46万人,城镇人口达到37.9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41.9%;规划至202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94.24万人,城镇人口达到49.53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2.6%;规划至2030年,全县总人口达到101.49万人,城镇人口达到66.56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65.6%左右。
第16条镇村等级结构规划形成“中心城市---中心镇---一般乡镇---中心村----基层村”的五级城镇体系等级结构。
中心城区:大名县城。
中心镇:杨桥镇、龙王庙、金滩镇和北峰镇。
一般乡镇:束馆镇、沙圪塔镇、黄金堤、万堤镇、王村镇、西付集镇、张集镇、大街镇、旧治镇、西未庄镇、铺上镇、红庙乡、营镇乡、孙甘店乡、埝头乡。
中心村:共规划24个中心村。
基层村:共规划56个基层村。
第17条城乡职能结构城乡职能结构规划一览表职能层次城镇名称职能类型城镇性质中心城市大名城区综合型运河古道上的大名府城,三省交界地区商贸物流枢纽城市,以发展现代农业与旅游服务业为主的生态宜居城市。
中心镇金滩镇旅游型县域东北部次中心,以发展旅游服务和食品加工为主龙王庙商贸型县域南部次中心,以发展运输和商贸物流为主杨桥镇工贸型县域的西北部次中心,农业以小麦玉米种植为主,发展养殖业;工业则以农产品加工为主北峰镇县域东南部次中心,农业以花生油料种植为主,工业以发展面粉加工为主一般乡镇万堤镇工贸型以发展装备制造、轻纺服装、商贸物流为主铺上镇以发展精细化工、绿色化工为主西未庄农业以蔬菜种植为主,同时发展养殖业旧治镇以发展设施蔬菜种植、商贸业和交通运输业为主沙疙瘩以发展纺织印染、粮油加工、物流运输为主大街镇旅游型以发展旅游服务为主的城镇西付集镇工贸型以发展商贸物流、服装加工及工艺品为主王村镇农贸型农业以水果生产为主,工业以水果加工、柳编加工为主束馆镇以发展设施农业、花生种植和发展养殖为主,黄金堤以大蒜种植和养殖业为主张集镇以设施农业、花生种植、花生露加工及棉纺加工为主埝头乡以花生种植及面粉加工为主红庙乡以大蒜种植为主孙甘店乡以花生加工为主营镇乡以发展养殖和大棚蔬菜种植为主第18条城镇空间布局结构规划县域城镇的空间结构为指状空间布局结构。
“掌心”:中心主城区,形成北至邯大高速,南至卫河,西至大广高速公路,东至106国道的城镇发展核心区。
“大拇指”:依托束北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贯通西付集和龙王庙两个镇。
“食指”:依托313省道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龙王庙、孙甘店和北峰三个“指肚”以及南李庄花生油料市场和龙王庙蔬菜批发市场。
“中指”:依托营东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大街、红庙、金滩镇以及金滩工业园区。
“无名指”:依托215省道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包括万堤、黄金堤以及万堤工业园区和商贸综合市场。
“小拇指”:依托常元线形成的城镇发展带,常元线为血脉,贯通起铺上、杨桥和沙疙瘩三个乡镇,铺上化工园区和沙疙瘩工业园区。
第19条分区发展指引规划将大名县全县划分为三个经济区:以城区为中心的中部综合经济发展区、以杨桥镇为中心的西北部工业及商贸物流发展区、以北峰镇为中心的东南部特色农业种植及农副产品加工发展区。
第20条镇区建设指引1、杨桥镇区重点向东向南发展。
2030年规划人口2.0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40公顷。
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区”,依托常元公路、郑南公路两条城镇发展轴线,形成北部居住生活区、南部商贸物流区。
2、沙圪塔镇区重点向南发展。
2030年规划人口1.3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156公顷。
规划布局结构为“两区一带”,以大广高速界线,分为东部居住综合服务区和西部工业区;沿常元公路东段形成公共设施综合服务带。
3、龙王庙镇区主要向东、向南发展。
2030年规划人口2.1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52公顷。
规划布局结构为“一轴三区”,以106国道为发展轴线,东侧为西部旧城改造区,东南部新区,东北部为综合商贸区。
4、金滩镇区主要向东发展。
2030年规划人口2.5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300公顷。
规划布局结构为“一心、四区”,“一心”为镇区综合服务及旅游服务中心,“四区”为北部回民特色居住区,南部旧城改造区,西部新区以及东南部金滩工业园区。
5、北峰镇区重点向南、向东发展。
2030年规划人口1.9万人,城镇建设用地控制在228公顷。
规划布局结构为“两轴、两区”,“两轴”是指环绕镇区的省道313以及王卞线两条对外交通联系轴线;“两区”为西部生活居住区和东部物流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