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民法对人权的保障
一、人权概述
(一)人权的概念
人权的概念和性质,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基于不同的阶级和国家利益,既有不同的内涵,又有不同的界分方式。
目前,学界尚未有一个为众人共识的人权概念。
有的学者认为,人权是人生而享有及应当享有的基本权利及其不可缺少的延伸权利。
英国学者米尔恩认为“人权概念就是这一种观念:存在某些被承认与否都在一切时间和场合属于全体人类的权利,人们仅凭某作为就享有这些权利,而不论其在国籍、宗教、性别、社会身份、职业、财富或其他任何种族、文化或社会特性方面的差异。
”[1]有的学者在分析了现存国内外众多人权概念之后,给人权下了这样的定义: “人权即人的权利,是人应当享有的,并被社会承认的权利的总和。
” [2]笔者认为,人权,就是人人作为人类成员应该享有的尊严、价值和自由;人人在行使权利和享有自由时,应当负有的道德、义务和责任。
二、我国民法对人权保护现状
民法的调整对象是一定范围内的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
其实就是在保障民事主体的财产权和人身权,而财产权和人身权是权利主体享有的最基本的人权。
因此,我国民法的调整对象能充分体现对人权的保护。
民事法律在《民法通则》和《民事诉讼法》中确立了许多的基本原则,体现了对民事主体人权的保障措施。
(一)
《民法通则》中关于人权保护的条文
第四条民事活动应当遵循自愿、公平、等价有偿、诚实信用的原则。
第五条公民、法人的合法的民事权益受法律保护,任何组织和个人不得侵犯
第一百零一条公民、法人享有名誉权,公民的人格尊严受法律保护,禁止用
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第一百三十七条诉讼时效期间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时起计算。
但
是,从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超过二十年的,人民法院不予保护。
有特殊情况的,人民
法院可以延长诉讼时效期间。
第一百二十六条建筑物或者其他设施以及建筑物上的搁置物、悬挂物发生倒塌、脱落、坠落造成他人损害的,它的所有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但能够证明自己没有过错的除外。
第一百二十七条饲养的动物造成他人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由于受害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动物饲养人或者管理人不承担民事责任;由于第三人的过错造成损害的,第三人应当承担民事责任。
第一百三十八条超过诉讼时效期间,当事人自愿履行的,不受诉讼时效限制。
第一百三十四条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主要有:
(一) 停止侵害;
(二) 排除妨碍;
(三) 消除危险;
(四) 返还财产;
(五) 恢复原状;
(六) 修理、重作、更换;
(七) 赔偿损失;
(八) 支付违约金;
(九) 消除影响、恢复名誉;
(十) 赔礼道歉。
以上承担民事责任的方式,可以单独适用,也可以合并适用。
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除适用上述规定外,还可以予以训诫、责令具结悔过,
收缴进行非法活动的财物和非法所得,并可以依照法律规定处以罚款、拘留。
(二)当前我国民法对人权保护存在的问题
随着人类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对法律领域的要求日益提高。
在社会发展中,越来越重视人文主义和人权保护问题,但是由于民法中有关人权保护问题的探讨与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略显薄弱,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一)内容体系不完善
我国《民法通则》的修订存在一定滞后性,不能做到与时俱进,造成民法在人权保护方面的内容过于保守、落后。
当前,我国《著作权法》中有关知识产权的规定,经过反复推敲、修订,极大提高适用性,并与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相符。
[3]
(二)可操作性有待考量
1986年,我国颁布了第一部《民法通则》,由于受到时代的制约,很多条款操作性不强,过于注重原则性。
对于人权的四项基本权利,包括人格权利、人身权利、财产权利、知识产权等,立法保护的范围比较狭隘,与当前时代快速发展的时代无法适应。
[4] (三)程序过于混乱
在计划经济时代,我国民法领域中,偏向于实体而忽略程序的建设,因此程序公正性与实体公正性问题不协调。
(四)新型法律规范空白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与完善,民事领域颁布了大量的单行法,对《民法通则》中的相关细则进行司法解释,包含人权保护方面的特殊规定等,将“人权”纳入到法律保护范围内,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对人权保护的重视。
[5]但是以当前的法律应用局面来看,出现了新旧法律交替使用的局面,没有形成一个系统性、合理性、规范性的法律体系,不利于全面实行人权保护职能。
三、我国人权事业的近况
近几年我国人权事业发展迅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2011年我国发布了《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1>》,蓝皮书指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权事业在理论、立法和实践上实现了一系列突破性的进展。
中国在人权理论上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中国先后制定了一系列人权保障的法律,并在宪法中明确规定了尊重和保障人权的原则,使人权得到了法律的有效保障。
中国的人权保障还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善人权保障的状况,最突出地体现在2009年制定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09-2010年)》,这是中国政府首次制定的以人权为
主题的国家规划。
中国积极开展国际人权对话、交流与合作,已经与近20个国家开展了人权对话与交流,目前已参加27项国际人权条约。
蓝皮书认为,经过30多年的努力,中国的农村贫困状况得到很大缓解,群众的生存权基本得到保障,发展权也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但面临的压力和挑战也很大。
蓝皮书建议应尽快制定《反贫困法》,实现由政策扶贫向侧重制度扶贫的转变,随着国家经济发展,贫困线过低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贫困线应不断提高,扩大扶贫对象的规模。
此外,针对就业领域存在的歧视现象,蓝皮书提出应尽快制定《反就业歧视法》,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平等就业权利。
[6]
在2012年6月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
计划进一步指出了我国近年来人权事业取得的成就,把保障人民的生命权和发展权放在首位,采取积极措施,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提高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保障水平,努力使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详细规定了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和少数民族、妇女、儿童、老年人和残疾人的权利。
同时还要广泛开展人权教育,积极进行国际人权条约义务的履行和国际人权交流与合作。
并规定《行动计划》由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外交部牵头的国家人权行动计划联席会议机制负责实施、监督和评估。
[7]
在我国相继制定出人权计划,不断完善法律来保障公民的基本权利,坚持依法行政、司法独立,我们相信我国的人权事业会取得更大成就。
[1][英]A.J.M.米尔恩著:《人的权利与人的多样性—人权哲学》,夏勇、张志铭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5年版。
{2}罗玉中,万其刚.人权与法制.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11页.
[3]岳红强.商事人格权与传统民法人格权关系之探析[J].黄河科技大学学报.2009. (2)
[4]李桐.论私有财产权与民法的价值和体系[J].大连海事大学:民商法学.2008.
[5]陈树艳.个人信息的权利属性及立法价值取向的民法解析[J].理论月刊.2011(5).
[6]李君如、王林霞、常健等编:《中国人权事业发展报告<2011>》,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国家人权行动计划(2012-2015)》,人民出版社,2012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