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精品文档王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王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1 王华同志是援疆干部、公务员、共产党员的好榜样,王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向王华学习,学习王华情系新疆、热爱人民、献身兵团的奉献精神,自觉从兵团的性质、地位、职能和使命出发立身行事;学习王华俯下身子、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态度,在新疆这片热土上作出自己的贡献;学习王华把兵团当家乡的主人翁精神和恪尽职守、身先士卒、敢于担当的工作作风,立足本职工作,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做好各项工作,用敬业奉献铺就无悔援疆路。
雪莲,是高山的精灵。
凌寒独放,扎根雪线之上,傲立冰川之间;花色素洁,不慕蜂鸣蝶舞,更有药石之效。
有人说,因公殉职的援疆干部王华,就像这样一朵纯洁的雪莲花,忍得住孤独,耐得住艰难,顶得住压力,挡得住诱惑,扛得起责任。
雪莲坚韧、圣洁,可谓“草木有本心”。
而为人处世,更需要“抱定初心终不悔”,坚守自己的标准、锚定自己的目标。
同事都说王华身体很好,却不知他办公室和宿舍里放着很多治疗慢性胃病的药;王华带领援疆干部资助了50名学生,却特意叮嘱学校保密;在王华的日记里,鲜有在外人看1 / 8精品文档来值得“炫耀”的事情……那些奉献与牺牲,那些执着与坚持,那些朴实与简单,或许不是什么“高大上”的壮举,但却如雪莲一样:唯其纯粹,所以美丽;唯其平凡,所以动人。
王华用行动与生命,回答了“援疆三问”来疆为什么?在疆干什么?离疆留什么?当有人计较高寒干燥、水碱、紫外线等对身体的伤害时,王华在可克达拉市高中项目的工地上日夜奔波,在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四师医院综合楼项目申建殚精竭虑;当儿子因为爸爸不能陪伴左右而伤心落泪时,王华在帮高中生依力米努尔马合木提跃过龙门……这样的故事并非惊天动地,也无关生死抉择,却让人感受到超越性的意义和价值。
其中原因,正在于少了“私利”,多了“公义”;走出“小我”,成全“大我”。
活着是援疆的旗帜,倒下是援疆的基石。
更多如王华一样的援疆干部,奉献在此、牵挂在此,有的眼睛几近失明仍坚守岗位,有的妻儿重病无法陪护,有的父母离世未能见上最后一面。
教育援疆、医疗援疆、产业援疆、科技援疆、人才援疆……“五加二,白加黑”,“除了吃饭、睡觉,就是工作”,是很多援疆干部的真实写照。
鲁迅说:“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对于他们来说,苦不抱怨,因为这是使命的召唤;难不退缩,因为这是笃定的信仰;累却心安,因为这是光荣的职责。
与“太行山上新愚公”李保国、“活在身边的理想”邹2 / 8精品文档碧华一样,王华与更多的援疆干部,用自己的选择,回答了新时代如何做一名合格共产党员的考题,堪称“两学一做”的典范。
走过流血牺牲、毁家纾难的时代,不再有战火烽烟、枪林弹雨的考验,然而对于共产党人,使命的召唤从未停止,笃定的信仰更不能动摇。
8800多万党员以榜样为指引,在“学”上用真功,在“做”上见真章,在平凡岗位上义无反顾地默默坚守,在群众需要时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必能凝聚起不可战胜的磅礴力量,挺起民族复兴的坚实脊梁。
赛里木湖举杯致谢,伊犁河谷呜咽感恩。
日前,展现王华事迹的新媒体作品《想你!天山雪莲为你绽放》刚一上线,不到24小时,阅读转发量就超过220万人次。
一次点击就是一次感激,一次转发就是一次褒扬,这就是民心,这就是丰碑。
虽然王华离世了,但他其实还“活着”活在新疆各族群众的心中,活在援疆前工作过的句容和镇江的百姓口碑里,活在接力王华未竟事业的援疆干部的坚守中。
无悔援疆路,一生新疆情;初心永不忘,忠魂守边陲。
王华已经化为了那一朵雪莲,绽放在天山之巅,守护着这一方热土,传唱着精神的颂歌。
我们要学习王华同志热爱新疆、热爱兵团,心系群众的公仆情怀,用实际行动密切党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学习他爱岗敬业、恪尽职守、锐意进取的担当精神,努力创造无愧于时代、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业绩;学习他心中有民、一心3 / 8精品文档为民,全心全意为群众谋利益,自觉践行共产党人的人生价值观和精神追求的高尚品质。
王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2 2016年8月18日,王华同志在赴奎屯参加会议的途中,不幸发生交通事故,经抢救无效离世,将年仅41岁的年轻生命永远地献给了援疆事业。
在援疆工作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始终有一种力量在驱使着他,那就是强烈的荣誉感和责任感:为镇江争光,为四师添彩。
刚到四师不久,王华同志就提出了“一个目标,两个重点,三个作用”的总体工作思路。
大部分资金和精力以项目的形式,向基层倾斜、向民生倾斜。
相继投入亿元用于团场保障性住房和城镇配套等民生设施建设,占全部援疆资金的80%,惠及全师18个团场13000多名职工;先后安排亿元和亿元用于可克达拉高级中学一期工程、四师医院综合大楼建设,极大改善了四师的教育医疗条件。
在全省十四个工作组中,王华同志带领的镇江组占据了多项之“最”:资金盘子最大、建设项目最多、单体项目最大、援疆人数最多、工作战线最长、招商任务最重等等,心得体会《王华学习先进人物事迹心得体会》。
三年来,我们共实施援疆项目55个,几乎覆盖了所有团场和民生领域。
“援疆要做主人,不做客人,更不做看客”,是王华同4 / 8精品文档志的肺腑之言。
抓项目“实”。
2013年12月初,刚到四师,王华同志就买了一张伊犁地图,赴团场、到连队、下基层,带领大家开展一系列调研。
由于调研充分,项目安排得也非常实在有序,三年50多个项目已经全部完成。
解难题“实”。
2014年春节,王华同志去医院调研察看,发现病房极为紧张,但新的医院已经规划在可克达拉市的建设中,医院改造并未立项。
他4次撰写申请和报告,无数次跑省前指和相关部门,最终得到上级的认可并落实了2500万元的启动资金。
如今,17层的四师医院综合大楼已经投入使用,成为民生援建的标志。
搞服务“实”。
“新疆招商引资不容易,我们都要出点力,办实事。
”王华同志经常这样念叨。
他利用回镇的机会向企业家们宣传四师、宣传开发区。
丹阳电缆厂就是由于王华的牵线而落地的。
在他的带动下兵团分区的发展蒸蒸日上,目前已经落地36个产业项目,总投资达165亿元,刘延东副总理在视察园区时也给予充分肯定。
他善于读书。
来疆伊始,就制定了100本书的读书计划,到他离世前,已经读了90多本,记有12本读书和工作笔记。
他真诚待人。
他常对我们说:“我把你们领到新疆来,一定要一个不少地完完整整地带回去”。
得知昭苏老百姓的关节炎发病率高,他组织启动“阳光行动”,募集资金,为5 / 8精品文档困难者免费治疗。
他严格自律。
每年安排2亿多元的项目资金,王华同志从不接受受援单位的吃请和礼品。
每次开会,他都说“廉政要求,大家一定要时刻记在心上,同时也请大家监督我”。
王华走了,但精神留下了,我们会一直想念他、纪念他、学习他!镇江日报司马珂因为细节,王华感动了我做记者近二十年,看过也参与过一些先进人物的宣传报道。
看到此类报道,有时也会心存疑惑。
报道内容是不是有所拔高?国庆过后,报社给我下了去新疆采访王华先进事迹的任务,应该说,我是带着问号,踏上了新疆采访之行的。
第一天,我们去了王华的办公室。
让我印象最深的是王华留下的日记本。
7本,堆起来有30多公分厚,一年365天,天天都有记录。
从一个侧面来看,他是一个做事认真严谨的人。
比如,会议记录中,有费解的,他会在旁边注明“一头雾水”,说明他在琢磨问题,在理解会议精神;比如,日记中他每天的行程安排地很满,可以看出他工作节奏紧张有序,忙而不乱;比如,双休日要给两个母亲打电话……在日记中,我们也能感受到他的精神世界。
比如,入疆第二天,他除了定下了“夜间不随便外出,不去南疆、不自6 / 8精品文档己开车出远门”的纪律,还用红笔给自己定了一条“多看多听,少谈少议论是非”的要求。
能看得出他到了一个新的环境后,有一种寻求突破、信心满怀的感觉。
采访过程中,我们知道和了解了许多援疆干部们的艰辛:孤寂、奔波、工作压力、对家人的亏欠……这其中就有许多关于王华的故事。
在定援疆思路时,他提出既要撒胡椒面,也要重点突出,这一思路,与一般援疆思路有点不同。
援疆资金是有限的,但王华认为,花大把的钱,在离城市近一点的地方建几个大项目,政绩是很好看,但一个师有那么多团,绝大部分的团场离城市很远,甚至在边境上,对大多数兵团职工来说,这样的援疆并不能让他们感到多少温暖。
所以,他提出援疆工作一定要普惠百姓。
因为是“撒胡椒面”,这三年,他跑遍了四师18个团场,到最远的团场单程距离有300多公里,他跑遍了超过半数以上的连队,最多的一天,行程800多公里。
一周基本上有4天都要下团场。
他与四师的组织部常务副部长程相申个人私交很好,两个人都爱看书,都爱写诗,经常在一起聊天。
曾经有人找程相申牵线认识王华,程相申直接就回绝了,理由就是王华这个人从来不沾这些。
而王华也在私人场合与程相申讲过,“自己家里条件虽然不好,但我爱人经济收入还不错,我不缺衣,7 / 8精品文档也不缺吃,我就把自己的官做干净了就好。
”周边同事反映,王华生活上很节俭。
衣着朴素,经常是一身休闲装,没有超过200元的衣服。
一双入疆穿的黄皮鞋,穿了三年,起了毛还在穿;在单位,几个工作人员一起吃食堂,吃剩的半边鱼,不倒,晚上热热继续吃;他下基层工作,经常和工作人员一人一碗拌面,边吃边讨论工作……邻居反映,他是一个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人。
王华每天会锻炼身体,原来,他是在家里练器械,器械有时会有声音,楼下的邻居看到他带说带笑地说“王市长,你昨晚在家做什么的?动静很大!”从此,他就把锻炼改成了每天晚上在小区散步。
我们常说新闻报道需要细节,因为细节更真实,也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细节,王华的事迹深深感动了我。
8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