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单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D)1. (下列句子中是被动句的是:A. 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孟子•告子下)B. 百里奚举于市。
(同上)C. 晋韩室子聘于周,王使请事。
(左传•襄公二十六年)D. 屈原放逐于楚国。
(盐铁论•刺相)满分:2 分2. 古代汉语的指示代词也有与现代汉语大致相当的近和远指。
下列表示远指的是:(D)A. ""是"B. "斯"C. "兹"D. "夫"满分:2 分3. ('()"是"已普遍用作系词( C )A. 先秦时期B. 汉代C. 六朝时期D. 唐代满分:2 分4. (南北朝时期产生了一个第三人称代词是(B)A. 渠B. 伊C. 他D. 其满分:2 分5. (下列句子中,"疑问代词+动词"是状中词组的是:(D)A. 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拱矣。
(左传•僖公三十二年)B. 沛公安在?(史记•项羽本纪)C. 天下之父归之,其子焉往?(孟子•离娄上)D. 吾何爱一牛?(孟子•梁惠王上)满分:2 分6. (下列句子中助词"之"用来强宾语前置的是:(A)A.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隐公元年)B. 螾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饮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荀子•劝学)C. 仲尼之徒天道桓文之事者。
(孟子•梁惠王上)D. 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满分:2 分7. (下列句子中连词”若”表示并列关系的是:(A)A. 天地开辟,人皇以来,随寿而死若中年夭亡以亿万数。
(《论衡•论死》)B. 必有忍也,若能济也。
(国语•周语)C. 愿取吴王若将军头,以报告父之仇。
(史记•魏其武安侯列传)D. 时有军役若水旱,民不困乏。
(汉书•食货志上)满分:2 分8. (先秦汉语里"是"字主要是(A)A. 指示代词(相当于"此")B. 系词C. 动词D. 名词满分:2 分9. ('"被"字表示被动的用法,大约产生于)(A)A. 战国末期B. 汉代C. 魏晋时期D. 唐代满分:2 分10. ('“项伯杀人,臣活之”中的“活之”属于(A)结构。
A. 动宾B. 动补C. 连动D. 偏正满分:2 分11. (下列句子中“于”用来表示动作行为发生的原因的是:(A)A.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进学解》)B. 师还馆于虞。
(左传•僖公五年)C. 子路宿于石门。
(论语•宪问)D. 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论语•季氏)满分:2 分12. (判断句的句末不用语气词,"是"字取代了"也"字表判断的作用是什么时候:(D)A. 先秦以后B. 西汉以后C. 东汉以后D. 魏晋以后满分:2 分13.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经常用作状语表示各种不同的意义。
下列句子中表示工具的是:(D)A. 豕人立而啼。
(左传•庄公八年)B. 彼秦者……虏使其民。
(战国策•赵策)C. 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相遗以水。
(韩非子•五蠹)D. 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列子•汤问)满分:2 分14. (古今汉语中()都不充当句子成分,都不表示句子成分之间的关系,只表示说话的各种语气。
(B)A. 谦词B. 语气词C. 叹词D. 助词满分:2 分15. (为了使"之"字语法的作用充分体现,我们把定中词组中的"之"字统称为(B)。
B. 助词C. 连词D. 代词满分:2 分二、判断题(共20 道试题,共40 分。
)1. 从组合功能上说,古今形容词一般都能同程度副词和否定副词"不"组合。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 第三人称代词"之"、"其"是由指示代词兼任的,因此在充当句子成分上有较大的区别。
"之"字只作宾语,"其"字只作定语,都不能用作句子的主语。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3. 古今汉语的连词“而”都可用在主谓结构里连接主语和谓语,表示假设或转折。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4. ('"为"字式的介词"为"和"于"字式中的"于"一样,本身并不表示被动,只是引进行为主动者。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5. ('古今汉语的名词在句中一般都充当主语、宾语和定语。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6. (在古汉语里,量词的体系还不完备,只有计算人或事物单位的物量词,没有表示动作行为单位的动量词。
表示动作行为的数量,是用数词直接置于动词前。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7. ('“项伯杀人”属于主谓句。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8. (在古代汉语里,"曾"作副词是表示事情发生在过去,与"曾经"的用法相同。
(A)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9. ('“他哼了一声”中的叹词在句中充当了句子成分。
(B)A. 错误满分:2 分10. (现代汉语的结构助词"的"、"得"、"地"大约产生在唐代,宋以后逐渐增多。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1. “子归,何以报我?”是宾语前置句。
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2. (在古代汉语里,判断句的句尾经常使用语气词"也"帮助表示判断语气。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3. (在古代汉语里,副词修饰动词或形容词,它的位置总是置于动词或形容词的前边,不能远离动词或形容词。
(A)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4. (在古代汉语,形容词经常同介词结构组合成述补结构的形容词词组。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5. 古今汉语的"为",用作介词,在用法上相同之处是都可用来引进动作的服务对象,动作行为的目的。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6. (在古代汉语里,动补词组除了主要充当谓语外,还可以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
(A)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7. “亚父者,范增也。
”是判断句。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8. (在古代汉语里,名词直接与数词组合受特定条件的限制,应用范围很窄,而且结合的形式固定,名词总是置于数词之后。
(A)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19. (“公入而赋”是连动词组。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20. ('在古今汉语里,不及物动词一般都不带宾语。
(B)A. 错误B. 正确满分:2 分三、多选题(共15 道试题,共30 分。
)1. (下列句子中"仍"用作副词表示动作的频繁的是:(ABC)A. 寿星仍出,渊耀光明。
(史记•封禅书)B. 晋仍无道而鲜胄。
(国语•周语)C. 勋谓虞、绍曰"吾仍见上,上甚聪明,但拥蔽于左右耳。
(后汉书•盖勋传)D. 白居易《早兴》诗:"半销宿酒头仍重。
"满分:2 分2. (在古代汉语中,指示代词是(AD)ABCDA. 者B. 莫C. 或D. 所满分:2 分3. (下列句子中"仅"用作副词表示范围小,数量少的是:(AB)A.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战国策•齐策)B. 齐备奔走,仅以身免。
(三国志•吴书•吴主传)C. 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
(韩愈《张中丞传后叙》D. 自是下谪江陵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
(白居易《与元九书》)满分:2 分4. 古代汉语除了用"母数+分+之+子数"的分数表示式外,还用下列哪些表示方式:(ABCD)A. "母数+名词+之+子数"式。
B. "母数+之+子数"式。
C. "母数+分+名词+之+子数"式。
D. "母数+子数"式。
满分:2 分5. (由否定词()构成的否定句,宾语是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置于动词前。
(ABCD)A. "不"B. "毋"C. "未"D. "莫"满分:2 分6. (在古汉语里有诸多不同写法的第一、二人称代词,下列表示第二人称的是:(BCD)A. 台B. 汝C. 尔D. 乃满分:2 分7. (“管仲俭乎”,对这句话分析正确的是:(ABCD)A. 从语气上说,是疑问句;B. 从结构的繁简上说是单句;C. 从谓语的性质上说是形容词谓语句;D. 也是描写句;满分:2 分8. ('“若”在古代汉语中可表示(ABCD)A. 假设关系B. 并列关系C. 顺承关系D. 选择关系满分:2 分9. 古代汉语的代词体系里现代汉语代词体系中所没有的是:(AB)A. 无定代词B. 辅助性代词C. 特指代词D. 疑问代词满分:2 分10. 古代汉语动宾结构所表示的意义灵活多样,下列句子中表示"对(向)宾语怎么样"的意义的是:(AB)A. 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左传•隐公元年)B. 君三泣臣,敢问谁之罪也?(左传•襄公二十二年)C. 文赢请三帅。
(左传•僖公三十三年)D. 提弥明死之。
(左传•宣公二年)满分:2 分11. (下列句子中属于被动句的是:(ABCD)A. 娘子被王郎道着丑貌。
(《丑女缘起变文》)B. 官兵加讨,屡为所败。
(《旧唐书•黄巢传》)C.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D. 文王拘而演周易。
(司马迁《报任安书》)满分:2 分12. (古今汉语里代词体系的差异包括:(ABCD)A. 总体体系的差异;B. 人称代词体系的差异;C. 指示代词体系的差异;D. 疑问代词体系的差异满分:2 分13. 古今汉语的动词句法功能同中有异是指:(ABC)A. 及物动词带宾语的同中有异B. 动词充当定语的同中有异C. 动词充当状语的同中有异D. 动词充当谓语的同中有异满分:2 分14. (下列句子中介词"与"用作引进动作的涉及对象的是:(AB)A. 夸父与日逐走。
(山海经•海外北经)B. 昼累累与人兼行。
(柳宗元《三威》)C. 昔者楚人与越人战与江。
(墨子•鲁问)D. 吴王夫差与句践禽,死于干隧。
(战国策•秦策)满分:2 分15. 古代汉语用下列被动式:(ABCD)A. "于"字式B. "为"字式C. "见"字式D. "为…所…"式满分:2 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