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虫-寄生虫-复旦精品
幼虫(囊包)
(横纹肌)
侵入小肠黏膜24h返回肠 腔,48h发育成熟4次蜕皮
2-3days
食脱 入囊
幼虫
生活史小结
1. 成虫、幼虫寄生于同一宿主体内,该宿主既 是终宿主,又是中间宿主
2. 成虫、幼虫两者均不需在外界发育,但完成 生活史,必须转换宿主
3. 成熟囊包(蚴)对新宿主才具感染性
4. 幼虫只有到达横纹肌,才能继续发育
Mansonela ozzardi
(奥氏) 体腔
媒介 Wucher
蚊 蚊 蚋 虻 蠓 蠓 蠓
我国仅有班氏和马来丝虫引起的丝虫病 (filariasis),是我国五大寄生虫病之一
1994年我国已实现基本消灭丝虫病
世界性分布,蚊是主要传播媒介 班氏丝虫 : 非洲、东南亚、太平洋和美洲地区 马来丝虫:仅在亚洲
3. 囊包形成期(4~16wk):为受损肌细胞修复 过程
当幼虫在肌肉中形成囊包,患者的临床急性症状 消退,全身症状渐减轻和消失,但肌肉疼痛可 持续数日之久 重症患者可因恶病质导致死亡
人最大耐受 5 条幼虫/克 猪最大耐受10条幼虫/克 鼠最大耐受30条幼虫/克
诊断(注重流行病学调查和询问病史)
1、病原检查:肌肉活检法(腓肠肌)检出率50%
4. 人类流行呈现地方性、群体性和食2. 加强肉畜检疫及肉制品的检验 3. 改善养猪方法,圈养并喂饲熟食 4. 杀灭鼠类 5. 积极治疗病人 首选:阿苯哒唑
次选:甲苯哒唑
丝虫 filaria
寄生于人体的丝虫有8种,按寄生部位分 三类
名称
寄生部位
bancrofti (班氏) 淋巴系统
非洲的河盲症患者
蚋成虫
Nodules are most common in the this region in Africa
罗阿丝虫病
分布:西、中非热带雨林,病人约 130万。
丝虫成虫——皮下及深部结缔组织 幼虫——血液
本病经媒介昆虫——虻传播
致病
• 成虫
卡拉巴丝虫性肿块(游走性), 可侵入各脏器,眼多见(非洲 眼虫病)
淋巴结病变
鞘膜积液、象皮肿
眼部损害 河盲症(river blindness) (瞎眼丝虫病)
防制
非洲从切断传播途径着手,在河流上空 以飞机撒杀虫剂消灭媒介蚋。
美洲从控制传染源着手,发起群众性切 除结节运动(外科手术切除结节) 。
成虫寄生在皮下的纤維结节内
盘尾丝虫致河盲症
盘尾丝虫性角膜炎
流行
班氏:世界性分布
马来:仅亚洲
1.传染源 病人,带虫者
2.传播媒介 蚊是主要传播媒介,主要蚊媒如下:
淡色库蚊
嗜人按蚊
W.bancrofti:
致倦库蚊
B.malayi
中华按蚊
3.易感人群
东乡伊蚊
4.影响因素
防治
1、普查普治 1岁以上居民接受血检,阳性者治疗 首选药物:海群生 (hetrazan)(乙胺嗪) 药盐疗法:海群生掺拌食盐(流行区) (50mg/d/每人) 其他药物:呋喃嘧酮 伊维菌素 象皮肿病人——烘绑疗法 阴囊象皮肿、鞘膜积液者——手术
(取患者吃剩的生肉压片镜检或作动物接种以资 佐证)
2、免疫诊断:目前 ELISA 较多用(以旋毛虫幼虫 制作抗原)
临床:水肿(眼睑、颜面部、腹部、四肢) 发热、肌肉疼痛、嗜酸性粒细胞增高, 四项中占有三项者,应考虑本病
流行
1. 传染源是保虫宿主(猪、鼠)
2. 动物间的传播
3. 人的感染主要通过生食或半生食含幼虫 囊包的肉类
旋毛虫
学名:旋毛形线虫(Trichinella spiralis)
• 成虫和幼虫分别寄生于同一宿主的小肠和肌肉 内,引起旋毛虫病
• 属典型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 • 亦是重要的食物源性寄生虫病 (food-borne
parasitosis)
特点:地区性、群体性、食源性
成虫
male: 1.5 mm X 0.04 mm female: 3.5 mm X 0.06 mm
白色线状 两性生殖系统均单管 型 ♀直接产幼虫
雌 雄
幼虫
0.25-0.5 mm × 0.21-0.42 mm
梭形囊包 囊包壁由成肌细胞退变 及结缔组织增生形成
旋毛虫幼虫囊包
生活史
成虫和幼虫均寄生在同一宿 主体内完成生活史需更换宿主
交配
成虫 4-6d
(肠黏膜内)
肠淋巴管或静脉 心
幼虫
肺 全身各处
全身瘙痒、关节痛等
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 微丝蚴可引致脑膜脑炎(服药后)
每50mm3血中超过2500条微丝蚴者, 可使患者脑毛细血管内充塞濒临死亡 的虫体,致脑缺氧和长期昏迷并永久 性中枢神经系统后遗症。
非洲的“眼虫”
罗阿丝虫
引起的眼部 损伤
虻成虫
分布:非洲、中南美洲、西亚34个国家,受威 胁9千万人,受感染1760万人,致盲 32.6万人。
丝虫成虫——皮下纤维结节 幼虫(微丝蚴)——结节附近结缔组织、皮肤
淋巴管内、眼、尿内 本病经媒介昆虫——蚋传播
致病
• 成虫:盘尾丝虫型纤维结节 • 微丝蚴:
皮肤损害
皮疹——皮肤增厚——悬垂性腹 股沟厚皮症
2、防蚊灭蚊(略)
当前丝虫病的防治重点
防治后期的疫情监测管理 人群监测 普查
➢血检受检人数需达到流行区总人口3%以上和流 行乡镇的30%以上 ➢原微丝蚴血症人群监测(1次/年) ➢流动人口的血检监测
蚊媒监测
捕捉当地媒介蚊种,解剖蚊子检查有无丝虫幼虫
血清学监测 ELISA
盘尾丝虫病
世界上第二大由感染致盲的疾病
班氏常见 b.乳糜尿(chyluria)班氏常见
4、隐性丝虫病(热带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症)
酸性粒细胞超度增多,IgE上升 。夜间阵发性哮 喘、咳嗽伴疲乏、发热
诊断
1、病原诊断 厚血膜法 新鲜血滴法 浓集法
海群生诱检法 各种体液检查 (上述均查微丝蚴)
组织活检、病理切片(查成虫)
2、免疫诊断(辅助) 检测抗体 检测抗原
microfilariae of B.malayi
microfilariae of B.malayi
班氏微丝蚴与马来微丝蚴的区别:
大小 体态 头隙 体核
尾核
班氏微丝蚴 较大
马来微丝蚴 较小
柔和
僵硬
呈方形
长方形
圆形,大小一致,卵圆形,大小不一
清晰可数
排列密集
无
有
区别的意义: 1. 致病性不同 班氏大 2.分布不同 班氏分布广 3.药敏性不同 马来对药敏感
丝虫成虫其♀虫产出微丝蚴进入血 循环后,它们白天滞留在肺的毛细血 管中,夜晚则出现于外周血液。这种 现象称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夜现高峰:班氏 晚10点——次晨2点 马来 晚 8点——次晨4点
致病
丝虫的成虫、感染期蚴、微丝蚴均致病, 成虫为主。与患者机体反应、感染程度、侵 犯部位重复感染、继发感染等有关
W.bancrofti
B.malayi
在蚊体内有腊肠期蚴、丝状蚴 感染期幼虫为丝状蚴 (filariform larva)
丝虫感染性幼虫丝状蚴自蚊下唇逸出
生活史
• 在蚊(中间宿主)体内的发育
• 在人(终宿主)体内的发育
成虫
微丝蚴 1-7h 腊肠期幼虫 2-4d 丝状蚴
(淋巴系统) (外周血)
(蚊胸肌)2次蜕皮(蚊下唇)
6、微丝蚴发育至丝状蚴所需适宜温湿度 20-30ºC RH 75-90%
7、幼虫在蚊体内发育时间 班氏10-14天 马来6-6.5天
8、成虫寄生人体的部位:
马来丝虫多寄生于上、下肢浅部淋巴系统 班氏丝虫除寄生在浅部淋巴系统外,多寄生于 深部淋巴系统中(下肢、阴囊、精索、腹股沟、 肾盂等)
9、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形态
•两种成虫形态和内部机构相似 •细长线状,约10cm •乳白色 •表面光滑 •产出幼虫
微丝蚴
虫体细长,头端钝圆,尾端尖细,外被鞘膜
177~296μm×5~7μm
头隙、 神经环、体核、尾核。
microfilariae of W.Bancrofti
microfilariae of W.Bancrofti
大淋巴管、结 2次蜕皮
小淋巴管
微丝蚴的夜现周期性
人感染
生活史小结
1、人——终宿主 2、蚊——中间宿主 班氏:淡色库蚊,致倦库蚊 马来:中华按蚊,嗜人按蚊,东乡伊蚊 3、感染期:丝状蚴 4、丝虫在蚊体寄生阶段,幼虫仅发育无增殖 5、蚊的感染度:血液中微丝蚴密度
大于 15条/20mm³ 蚊感染成功 大于100条/20mm³ 蚊易死亡
5. 适宜幼虫发育的部位多为活动频繁、血液供 应丰富的膈肌、舌肌、咽喉肌、胸肌、腓肠 肌等
致病
致病期为幼虫,与食入幼虫囊包的数 量、侵入部位、宿主对其反应有关
1. 侵入期(约1wk)(肠型期):无症状或胃肠 道症状为主
2. 幼虫移行、寄生期(2~4wk)(肌型期): • 肌肉:肌肉疼痛为特征伴水肿 • 肺:肺炎、支气管炎、胸膜炎 • 心脏:心肌炎
蚊
Brugia malayi (马来)
淋巴系统
Brugia timori (帝汶布鲁 )
淋巴系统
Onchocerca volvulus (旋盘尾 ) 皮下组织
Loa loa (罗阿罗阿)
皮下组织
Dipetalonema streptocerca (链尾) 皮下组织
Dipetalonema perstans (常现) 体腔
1、微丝蚴血症
2、急性期过敏和炎症反应 淋巴结炎 淋巴管炎 离心性淋巴管炎(流火) 丹毒样皮炎
上述症状出现同时,多伴有畏寒发热、 头痛乏力、全身不适等症——丝虫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