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快乐”导写及例文素材

2020高考语文 材料作文“快乐”导写及例文素材

2020高考语文作文素材:材料作文“快乐”导写及例文
题目
英国《太阳报》曾以“什么样的人最快乐”为题,举办了一次有奖征答活动,从应征的八万多封来信中评出四个最佳答案:1.作品刚刚完成,吹着口哨欣赏自己作品的艺术家;2.正在用沙子筑城堡的儿童;3.为婴儿洗澡的母亲;4.千辛万苦开刀后,终于挽救了危重病人的外科医生。

根据对以上快乐的理解,联系你的经历或思考,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福州三中2020年2月高三月考作文)
题目解析
这则材料作文,围绕“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展开讨论。

对于这类呈现结果的作文材料,我们通常可以用原因分析法去寻找要确立的主题。

材料中的调查显示,最快乐的人不是拥有万贯家财的富翁,也不是拥有至高无上权力的官员。

虽然当今社会最不缺少的就是追名逐利者,但他们并不是最快乐的人。

可见,物质和权力并不能给人带来真正的快乐。

恰恰相反,最能享受人生快乐的都是普通人。

他们为什么成了最快乐的人?每个人的快乐的原因可能不尽相同。

材料显示,艺术家的快乐来自创作,孩子的快乐来自游戏,母亲的快乐来自爱和奉献,医生的快乐来自救死扶伤。

他们快乐的理由看上去都平凡普通甚至有点儿微不足道,但却确确实实给他们带来了许多人引以为奢望的快乐。

共同的原因是什么?比如:付出,不需要过于宏大目标的一次小小的成功,享受当下,容易满足的心态,等等。

透过这些原因的分析,也就不难为行文选定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立意了。

同学们可以选择其中一个答案切入来写,也可以综合材料中的四个答案,从他们都能获得快乐的共同的原因来写。

当然,对于这种有多种立意可以选择的作文来说,同学们应该选取的是自己拥有丰富素材、最有把握写好的那个角度。

另外,还要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如:由于立意的丰富,在写作过程中应该对原材料有所分析,呈现得出立意的思维过程,做到言之有据。

特别是有独特见解的文章,就更需要交代观点得出的过程,以免被误判。

另外,还要注意避免只抓住材料中的快乐一词,脱离材料给出的四个答案,大谈快乐之道。

如此一来,看似谈了与材料相关的话题,却忽视了材料的导向和限制作用,偏离了命题者的意图。

例文
付出方能快乐
张诚尧
什么样的人最快乐?完成了自己作品的艺术家必然会快乐地欣赏自己的作品;筑成了沙堡的儿童必然会快乐地巡视着自己的“王国”;为婴儿洗完澡的母亲必然会快乐地捧着自己的宝贝;挽救了病人生命的医生必然会快乐地祝贺他康复出院。

他们之所以快乐,并不是因为他们可以从中获得多少利益,而是因为他们真心付出了努力,而这个努力没有白费。

拿破仑被流放科西嘉岛之后曾说过:“我为法兰西付出了我的一切!即使我现在在这里,看着她的今天我就快乐得可以去死了!”确实,唯有真心付出,才能收获快乐。

而这个快乐,来自为他人付出的过程。

当下许多家长反对孩子参与学习以外的任何活动,其理由光明正大:“学习也是一种付出,孩子可以快乐。

”殊不知,为学习而付出的过程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付出过程。

诚然,学习中,我们付出了自己的娱乐时间投身题海,但是请注意,这个付出的定语是“自己的”,换而言之,我们是为自己付出。

试问,一切为了自己,还能有什么快乐?付出的过程,只有为了他人才能带来快乐。

当一群学生干部熬夜策划活动,天不亮就来学校准备、组织、安排的时候,我们没有看见他们脸上带有哪怕一丁点儿的不甘;
当活动圆满结束之后,他们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这个付出的过程,连同甘、苦、累一起,都成了他们一生的快乐回忆,同学的赞美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嘉奖,过程中付出的艰辛是荣誉奖章上的金色。

而这般荣誉,吾等视之为生命。

这,怎能不快乐?
这个快乐,还来自付出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

康德曾经说过:“物质的快乐总有用完的一天,而精神的快乐永不枯竭。

”“一把辛酸泪,谁解其中味”的曹雪芹经十年奋斗终于完成了《红楼梦》,谁能说他的辛酸泪中没有快乐存在呢?贝格尼尼装饰完了圣彼得广场的每个角落而被徒弟抬着去教皇监狱时,谁又能说他不会因自己付出心血的广场而欣慰不已呢?
付出之后所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并不因为外界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消散,相反,它可以成为我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柱。

韩愈自小失怙,亲友陆续离他而去,而他仍勤读苦学笔耕不辍,终成一代散文宗师;辛弃疾矢志抗金,虽被贬福州却还能做出“翠浪吞平野,挽天河谁来照影”这般大气的诗句。

可见付出所带来的快乐力量之大,层次之高。

快乐并不难。

付出,方能快乐。

考场点评
此文采取横式结构组织材料展开论证。

围绕“付出,方能快乐”这一中心,从“快乐,来自为他人付出的过程”“快乐,还来自付出后的成就感和满足感”两个角度展开论证,并以“付出之后所得的成就感与满足感并不因为外界物质环境的改变而消散,相反,它可以成为我们渡过难关的精神支柱”对上文的论点进行补充,进一步从正面对中心加以肯定。

这个补充看似普通,但体现了思路的延展、论证的严密。

而文章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并重,避免了论证方式的单一僵化。

在语言运用方面,名言诗句的运用为文章增添了不少文采,反问句式的多处使用也为论证增添了一种不可反驳的气势。

当然,文章在分析论证方面仍有不足,这也是同学们议论文写作时要注意加强训练之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