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中医内科学)
(1)肥胖与水肿
水肿严重时,体重亦增加,也可出现肥胖 的伴随症状,但水肿以颜面及四肢浮肿为主, 严重者可见腹部胀满、全身皆肿,与本病症 状有别。水肿经治疗,病理性水湿排出体外 后,体重可迅速减轻降至正常,肥胖患者体 重减轻则相对较缓。
(2)肥胖与黄胖
黄胖由肠道寄生虫与食积所致,以面部 黄胖肿大为特征,或伴有喜食异物,与 肥胖迥然有别。
(4)先天禀赋:
《内经》即认识到肥胖与人的体质有关,现 代已明确认识到,肥胖的发生具有家族性。阳 热体质,胃热偏盛者,食欲亢进,食量过大, 脾运不及,可致膏脂痰湿堆积,而成肥胖。
此外,肥胖的发生还与性别、地理环境等因 素有关,由于女性活动量较男性少,故女性肥 胖者较男性为多。
2.病机概要
(1)基本病机:总属阳气虚衰,痰湿偏盛。
肥胖
卢老师
【学习目标】
知识要求 1.掌握肥胖的辨证要点、常见辨证分型及治疗。 2.熟悉肥胖的常见病因病机、类证鉴别、预防调护方法。 3.了解肥胖的演变与预后。
技能要求 1.能够对肥胖患者的常见证型进行辨证论治。 2.能够熟练地为肥胖患者开展预防与调护指导。
案例导入
李某,女,29岁。1980年4月23日初诊。 肥胖两年余,伴头晕头痛、咽喉干涩、五心烦热,日食
(2)病史
1)病史特征:长期食欲旺盛,有恣食膏粱厚味的不良饮食习 惯,或同时缺乏体力活动。可有肥胖家族史。 2)诱发因素:本病是一个慢性过程,发病前无明显诱因。
(3)相关检查
肥胖病人一般应做相关检查,以便与相关疾病进行鉴别,明 确是否存在并发症,并明确肥胖的病因。
1)测量身高、体重、血压。 2)血脂分析。 3)测定空腹血糖、葡萄糖耐量、血清胰岛素、皮质醇。
4)肝脏B超、肝肾功能检查。 5)抗利尿激素测定。 6)测定雌二醇、睾酮、黄体生成素。 7)心电图、心功能,眼底及微循环检查。 8)为排除继发性肥胖,可考虑做头颅X线摄片,显示蝶鞍有否扩大, 骨质有否疏松,或头颅、双肾上腺CT扫描,测定T3、T仆TSH,以排 除内分泌功能异常引起肥胖的可能性。
2.病证鉴别
【概述】
概念
肥胖是由于多种原因导致体内膏脂堆积过多, 体重异常增加,身肥体胖,并多伴有头晕乏力、 神疲懒言、少动气短等症状的一类病证。
历史沿革
历代医籍对肥胖病的论述非常多。对本病的最早记载见于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有“肥贵人”及“年五十,体重, 耳目不聪明”的描述。在证候:方面,《灵枢.逆顺肥瘦》 记载:“广肩腋项,肉薄厚皮而黑色,唇临临然,其血黑以 浊,其气涩以迟。”《灵枢.卫气失常》根据人的皮肉气血 的多少对肥胖进行分类,分为“有肥,有膏,有肉”三种证 型。此外,《素问.奇病论》中有“喜食甘美而多肥”的记 载,说明肥胖的发生与过食肥甘、先天禀赋、劳作运动太少 等多种因素有关。
(2)饮食不节
暴饮暴食,食量过大,或过食肥甘。长期饮 食不节,一方面可致水谷精微在人体内堆积成 为膏脂,形成肥胖;另一方面也可损伤脾胃, 不能布散水谷精微及运化水湿,致使湿浊内生, 蕴酿成痰,痰湿聚集体内,使人体臃肿肥胖。
(3)缺乏运动
动则生阳,静则生阴。喜坐懒动之人,阴盛 而阳弱,阳气之气化功能不足,可致津液不归 正化,停为痰湿,化为脂膏而致肥胖。唐.孙 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养性》有“养性之道, 常欲小劳”“饱食即卧,乃生百病”的告诫, 认识到适度的体力活动是必需的。妇女在妊娠 期或产后由于营养过多,亦容易发生肥胖。
【诊断与鉴别诊断】
1.诊断依据
(1)临床表现
1)主症:体重异常增加,身体肥胖。 体重超出标准体重20%以上;或体重质量指数超过24为肥胖, 排除肌肉发达或水分潴留因素。 标准体重(kg)=[身高(cm)-100]X0.9(Broca标准体重) 体重质量指数=体重(kg)/身高2(m2)
2)次症:初期轻度肥胖仅体重增加20%〜30%,常无自觉症状。中重 度肥胖常见伴随症状如头身困重、腹胀满、神疲乏力、少气懒言、 倦怠懒动等。
(2)病位:病位主要在脾与肌肉,与肾虚关系密切,亦与心肺的 功能失调及肝失疏泄有关。
(3)病理性质:本病多属本虚标实之候。本虚多为脾肾气虚,或 兼心肺气虚;标实为痰湿膏脂内停,或兼水湿、血瘀、气滞等, 临床常有偏于本虚及标实之不同。
(4)病理因素:主要是痰湿、湿浊、痰热、气滞、瘀血。
(5)病机转化:肥胖病变日久,常变生他病。《内经》中已经认 识到肥痹证等。
0.75kg,倦怠乏力。诊查:对称性肥胖,体重92kg,身高 1.72m,血压130/90mmHg,皮肤色暗,无紫纹,心肺(-), 下肢轻度凹陷性浮肿。舌质暗红,苔薄黄,脉沉细。
问题与思考
1.中医诊断为何病?当辨为何证? 2.本病的临床特征是什么?本病应与哪些病证相鉴别? 3.中医治法:是什么?如何选方用药?应如何调养?
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认识到肥胖的病机还与气 虚、痰湿、七情及地理环境等因素有关,
如《景岳全书.杂证谟.非风》认为肥人多气虚, 《丹溪心法》《医门法律》认为肥人多痰湿。
在治疗方面,《丹溪心法.中湿》认为肥胖应从 湿热及气虚两方面论治。
《石室秘录.肥治法:》认为治肥须补气兼消 痰,并补命火,使气足而痰消。此外,前人还 认识到肥胖与其他多种病证有关,《内经》认 识到肥胖可转化为消渴,还与仆击、偏枯、痿 厥、气满发逆等多种疾病有关。
【辨证论治】
1.辨证要点
(1)辨标本虚实
本病多为标实本虚之候。本虚要辨明气虚,还是阳虚。标实要辨 明痰湿、水湿及瘀血之不同。气虚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倦 怠气短、动则喘促、舌胖边有齿痕等;阳虚多表现为神疲乏力、腹 胀便澹、畏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胖等;痰湿明显者,表现为形 体肥胖、腹大胀满、四肢沉重、头重胸闷、时吐痰涎;水湿偏重, 多有腹泻便澹、暮后肢肿、舌苔薄白或白腻;瘀血内停者,常见面 色紫暗、舌暗或有瘀点瘀斑、舌下脉络迂曲,其中舌淡紫胖者属气 虚血瘀,舌暗红苔黄腻者属痰热瘀血互结。
《女科切要》中指出:“肥白妇人,经闭而不 通者,必是痰湿与脂膜壅塞之故也。”
西医范围
西医学的单纯性(体质性)肥胖病、继发性肥胖 病(如继发于下丘脑、垂体病、胰岛病及甲状腺 功能低下等的肥胖病),以及无症状的2型糖尿 病,若肥胖者可参考本病辨证治疗。
【病因病机】
1.常见病因
(1)年老体弱
肥胖的发生与年龄有关,40岁以后明显增高。 这是由于中年以后,人体的生理机能由盛转衰, 脾的运化功能减退,又过食肥甘,运化不及, 聚湿生痰,痰湿壅结,或肾阳虚衰,不能化气 行水,酿生水湿痰浊,故而肥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