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与公司控制权
• (一)仿照国家三权分立构造学说 • (二)两权分离下的委托代理学说 • (三)利益相关者学说
二、公司治理结构制度设计因素的考量与比较
• (一)法系因素之考量(单层与双层) • (二)公司形态因素之考量(成员经营) • (三)公司规模因素之考量
(四)公司性质因素之考量 (五)公司运营状况因素的考量
决议方法瑕疵的审查
1、法定表决票数(出席票数与人数、表决票数与比例、签署) 2、股东无表决权 3、表决权代理 4、表决权的不统一行使 5、股东意思表示不真实(签署虚假) 6、投票方法
决议内容瑕疵的审查
1、违反禁止性规定 2、公秩良俗 3、多数决滥用 4、不正当关联交易(表决权回避) 5、实质损害公司、股东等利益 6、根本越权(依公司法及章程衡量)
2、选择设定之关系 (如新公司法15、16条——对外投资与担保)
3、优先适用之关系 (如新公司法75条——股权继承)
4、任意设定之关系
我国新公司法下拟定公司章程的一些法律空间
——确定法定代表人之种类(13条) ——规定转投资或为他人担保之比例(16条) ——规定出资交纳的期限与比例(28条、93条) ——增减股东会之权利(37条11项、100条6项) ——关于股东会的议事方式及表决程序(41条) ——改变股东表决权数,不按出资比例投票(42条) ——增减董事会的权限(46条1项) ——关于董事会的议事方式及表决程序(48条1项) ——增减监事会的权利(53条7项) ——增减经理的权利(49条2项)
公司会议召开与决议
一、会议的召集 1、召集权人:董事会、一定比例的少数股东、监事或监事会;无召集权人召集相 关公司会议属于程序暇疵 2、会议通知与公告——通知权人、通知期限、(会议主题问题)等 3、决议因未正当通知而受到效力影响
二、会议的召开——主持人、议程、议案、见证人等 三、会议的决议——投票、计票、表决结果宣布、形成决议、会议记录、决议签署
高管人员“重大错误”认定标准及诉讼依据
——商业判断规则
一是高管在作出一项商业判断时,他与该事项并无利益之冲突,这就是忠实 为该规则适用的前提;
二是高管作出该项商业判断时,依据了他所能合理信赖的判断信息与资料 (如律师法律意见书、会计事务所报告、市场调研报告等);
三是作出该项商业判断时,遵循了正当决议程序与权限; 四是作出该项商业判断时,尽到了普通正常人所应尽到的注意,即在一个普
——对股权转让条件进行特别规定(71条4项) ——规定股权可否继承(75条) ——规定知情权可查阅的内容(97条) ——受让或转让重大资产作出是否由股东会决议(104条) ——规定是否采取累积投票制(105条) ——规定财务报告送达股东之期限(165条) ——规定可不按投资比例分配与优先认购(34条、166条) ——规定聘用会计审计机构的权利归属(169条) ——规定解散公司之事由(180条1款)
三、派生诉讼的调解——可调,但要股东会决议;
四、胜诉利益归属——归公司;合理的费用支出由公司支付;
五、败诉风险承担——提起股东承担诉讼费用
高管职责把握与关联交易之关系
一是关联关系的认定(董事利益冲出解决机制) 二是是否违背了法定程序 三是是否违背了公司章程 四是是否给公司造成损失 五是公司损失与关联交易之间的因果关系
等 必须按法定或章程规定的表决方式表决;传签决议问题
四、决议的执行——事后以行为或者意思表示同意决议
决议效力之诉(适用条款——公司法22条)
1、两类决议——股东会决议与董事会决议 2、确认之诉——确认有效、确认无效、确认未形成有效决议、确认决议不存在 3、撤销之诉——因程序瑕疵而撤销 4、原告主体——是否保持股东身份、共同原告 5、被告主体——公司 6、决议禁止实施与诉讼保全 7、公司决议效力判决的朔及力
三、公司治理结构发展态势的基本分析与把握
• (一)小型公司治理结构日趋宽松 • (三)公司治理结构更具灵活性 • (二)大型公司治理结构日趋严格 • (四)利益相关者因素日益受到关注
四、妥善构建我国多元化公司治理结构新模式
• (一)股东自由经营模式 • (二)可选择的双层公司治理模式 • (三)不可选择的双层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章程制定与遵循
公司章程的法律性质 公司章程范本与格式 公司章程拟定的法律空间 公司章程与股东协议的关系 公司章程的可诉性
公司章程与公司法律之关系
1、不得排除之关系 (1)不合理的限制和排除股东知情权 (2)撤销管理层忠诚义务 (3)不合理地降低注意义务 (4)变更开除股东资格的法定情形 (5)变更公司强制清算的相关规定
公司治理与公司控制权
虞政平 二零一六年八月
主要内容
公司治理
公司治理模式 公司章程 公司决议 公司高管 股东知情权 股东利润分配请求权
公司控制权
财产权控制 股权控制
(公司并购与阻扰)
经营权控制 表决权控制
(股东会控制与董事会控制)
代表权控制 印章控制
公司治理结构与机制学说
一、公司治理结构基础理论研究上的困惑与反思
理顺公司决议机制
公司高管履职与追责
高管职责把握与股东派生诉讼的关系
(公司法151条与公司法148条)
高管职责把握与关联交易之关系
高管人员“重大错误”的认定标准及诉讼依 据
股东派生诉讼
一、股东派生诉讼的法律意义——公司检察官
二、诉讼主体
1、原告——监事代表公司或股东代表及共同原告; 2、公司地位——原告或第三人; 3、替代原告; 4、被告——高管及“他人”(一定与高管有利益关联)
几个有关公司章程的典型案例
可就公司章程条款乃至整个公司章程的合法性提起诉讼
案例一:一致通过条款的法律效力 案例二:董事会更换部分董事的法律权限 案例三:鼓掌通过决议的方式是否可行 案例四:公章使用约束条款的约束力 案例五:股东代表资格确认的标准
公司章程与股东协议之关系
1.早于章程的股东协议原则上为公司章程所替代 ; 2.晚于公司章程的股东协议在股东之间有效; 3.为被章程替代的股东协议条款在股东之间保持 约束力 4.原则上章程对外具有宣誓意义,而股东协议仅 约束签订协议之有关股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