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

多层钢结构模块与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设计与分析
发表时间:2018-05-28T11:29:11.480Z 来源:《基层建设》2018年第3期作者:赵阳
[导读] 摘要:随着建筑的使用功能被扩展,很多城市建筑都有多种功能设置需求,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设计,设计人员在会通过将常规建筑结构改造为符合建筑结构,进一步对复合式的建筑进行设计。

黑龙江省纺织工业设计院
摘要:随着建筑的使用功能被扩展,很多城市建筑都有多种功能设置需求,为了满足建筑的功能设计,设计人员在会通过将常规建筑结构改造为符合建筑结构,进一步对复合式的建筑进行设计。

而在搭建这种具有复合型结构的建筑时,设计人员需要结合应用多种设计方法,将钢框架设计法与多层钢结构模块设计法结合应用。

使结构设计工作更具合理性,本文以实际的建筑设计案例为参考,对其该类建筑的结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关键词:多层钢结构模块;钢框架;复合建筑结构;设计方法
随着城市的现代化程度增强,很多复合式建筑出现在城市之中,虽然复合式建筑可以满足多种建筑应用需求,但是其结构设计工作却比一般的建筑的结构设计更为艰难,设计者需要对建筑的各个部分进行协调,避免建筑的不同部位出现冲突的情况。

在设计复合式建筑的结构时,设计者常常会选择构建出钢框架与多层钢结构模块的复杂结构形式,本文对其设计状况进行分析。

1 案例情况分析
由于复合式结构建筑的设计工作难度系数高,本文将结构设计方法带入到实际的建筑结构设计工作之中,进行具体化分析,本文先对工程概况进行研究。

案例之中建筑属于办公楼,其位于城市新区之中,周围具有极为丰富的旅游资源,周边环境极好,与航海道相连,建筑的总体面积为2536.3m2,建筑总体层数为3层,局部位置为4层,建筑的整体高度为16.4m,建筑标准层的高度为3.9m,首层高度为5.4m,该建筑并没有地下空间,从其层数特点来看,可以被划分到多层建筑范围之中,选用的结构模式为复合式钢框架结构系统为钢结构模块。

2 设计概况
2.1 设计结构系统
在为该建筑提供结构设计时,需要做好模块单元的处理工作,在其他结构设计工作开始之前,先加工好结构单元,再将已经完成加工的结构单元运送到建筑现场,通过吊装的方法来安装模块单元,负责安装结构单元的工作人员需要事先了解吊装规范,按照规范完成安装模块单元,吊装的宽度大约为3m,高度不能超过4m。

建筑的结构设计工作需要以建筑的使用功能为参照,确保结构设计是符合建筑的功能设定的。

由于该建筑为办公楼,因此其内部空间设计极为丰富,在首层位置有展示区、餐厅以及咖啡厅的设置需求,因此需要在首层预先留出比较大的空间,设计人员要将模块设置到相应的位置上。

在该建筑的二层位置,需要搭建天桥,使建筑之中的人可以通过天桥达到西侧工厂之中,如果只使用单一化的控制方法,设计人员是难以完成多种建筑结构设计工作的,因此本文将框架设计法与模块设计法两种设计方法加以结合,在内部结构较为复杂的首层、二层以及三层应用框架设计法,而在对其他建筑空间结构进行设计时,应用单元模块设计法。

2.2 确定模块类型
在这种模块设计系统之中,可选用的设计方法有很多中,包括中柱单元、普通单元、支撑单元等。

四种单元设计情况如图1所示。

图1 模块类型
2.3 设计结构构件
在对钢框架结构进行设计的时候,可以将H型钢梁与矩形钢管柱进行结合使用,在对梁柱的节点进行设计的使用,可以选用隔板贯通型的新型节点,借助隔板来打断梁柱没在连接梁柱的时候,采用焊栓混合连接的方法进行连接。

这种结构连接方法具有受力性能比较好,安装工作也比一般的设工作更为便捷。

2.4 设计结构节点
节点设计也是初期结构设计环节之中的一个重点设计任务,在对连接方式进行选择的时候,可以选择螺栓拉杆、插销、特制铆钉电能几种连接方法,在开展连接节点这项工作的时候,不仅需要确保节点的刚度符合要求,同时还要对节点的强度进行测量,这种节点设计的优势在于,其传力系统较为可靠,在进行施工建设的时候也能降低施工难度。

3 模块设计情况分析
3.1 对节点进行简化
模块连接节点的简化要做到传力与实际的节点构造一致,具体简化方式为:考虑到上下模块之间各构件对模块柱的约束,模型中模块
柱与模块梁连接点到上下模块间柱头节点间用刚性短杆表示;上下模块间柱头柱牌节点为铰接连接,且饺接节点之间进行平动自由度耦合;上下模块梁的拉杆用样单元模拟。

运用ANSYS有服元软件建立简化的十字形节点模型,其中,梁、杜以及短杜用Bean189 单元模拟,拉杆用Link8 单元模拟。

对其柱顶施加位移约束,考虑大变形,绘制荷载-位移骨架曲线,将其与模型尺寸、约束条件以及加载方式均相同的实体模型的骨架曲线进行对比,得到实体模型的极限荷载约为86kN,对应的极限位移为134.1mm,而简化模型的极限荷载约为77kN,对应的极限位移为114.1mm,二者相差不大。

对比者的弹性位移,均约为50mm,且弹性花围内刚度差别不大:简化模型的弹性刚度小于实体模型的弹性闸度,约为实体模型刚度的81.6%。

究其原因应该是在简化模型中未考虑实体模型的各种构造,且简化模型中未考虑板件展曲后的强度。

由于设计中要求材料处于弹性阶段,所以这样的简化对设计来说是可以接受的。

3.2 创建模型
采用有限元软件MIDAS/Gen821建模,整体模型如图2所示。

梁杜采用梁单元建立;支撑、上下模块之间的拉杆水平模块之间的盖板连接采用桁架单元建立。

图2 模型设计
4 结束语
本文以实际的复合式建筑为研究对象,对这一类建筑设计方法进行了简要介绍,设计人员除了需要做好建筑体系的整体构建工作之外,还需要对复杂结构的特殊位置加以细化处理。

明确了建筑的结构形式之后,设计者需要将各个结构模块完整地划分出来,应用模块设计法可以简化结构设计工作,设计人员把握好节点的受力状况就可以提升建筑结构的整体合理性,在计算节点受力数据时,需要对影响节点的因素加以考虑,在对数据进行验算时,不能遗漏地震情况,使复合式建筑结构更为安全。

参考文献:
[1]张亚英,赵春荣,& 崔炜.(2017).多层砖混建筑的轻钢结构加层设计和抗震计算模式对比研究.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39(4),136-140.
[2]王惠艳.(2016).基于物质点法多层钢结构复合建筑研究.辽宁科技大学学报,39(5),385-391.
[3]张鹏飞.(2015).多层钢结构模块结构设计与力学性能研究.(Doctoral dissertation,天津大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