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导论
布尼兹:“法学者,权利之学也。” ❖ 现代,“以法(或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 ❖ 2.中国法学定义的演变 ❖ 受苏联影响,“法学是研究国家与法律的学科”;后来逐渐
与西方合流。 ❖ 法学:以法律现象为研究对象的学科的总称
第二节 法学的研究对象和性质
❖ 一、法学的研究对象 ❖ 以法这一特定的社会现象为研究对象。 ❖ 别的学科也研究法律现象,但不涉及法的规律性问题;或者是边缘性、
第三节:法学体系主要分பைடு நூலகம்介绍
❖ 《牛津法律指南》: ❖ 一、理论法学 ❖ 法律理论与哲学 ❖ 法史学 ❖ 比较法 ❖ 二、应用法学 ❖ 国际法 ❖ 跨国法 ❖ 国内法 ❖ 三、附属学科 ❖ 如:法医学、侦察学、犯罪心理学等
第四章:法学教育
❖ 第一节 法学教育的目的 ❖ 一、法学教育的目标定位 ❖ 与法律教育的区别? ❖ 培养法律人才。(专才还是通才?精英教育还是大
❖ 六、强行法与任意法
❖ 根据法律实施时当事人是否有选择自由所做 的划分。
❖ 该划分不是绝对的。
❖ 区分意义主要是法律效果的不同。违反强行 法的行为是一般是无效的,违反任意法的行 为,或无效或可撤消。
❖ 七、根本法与普通法
❖ 根本法即宪法,也称“母法”。宪法以外的其他 法律称普通法。
❖ 八、固有法与继受法
法学导论
侯茜
本课程使用的教材
❖ 法学绪论,汪太贤、胡平仁主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4年版
❖ 其他参考教材: ❖ 法学导论,卓泽渊主编,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 ❖ 《法学绪论》,韩忠谟主编,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出版,
2002年版 ❖ 《法学引论》,杨宗科主编,陕西人民出版社出版,2002年
版 ❖ 法学导论,[德]拉德布鲁赫,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众教育?) ❖ 二、法律人才的培养 ❖ 知识体系的构成 ❖ 专业方法和思维方式的养成 ❖ 精神气质的塑造
❖ 第二节:法学教育的发展概况 ❖ 一、西方法学教育发展概况 ❖ 二、中国法学教育发展概况
❖ 第三节:法学教育的模式 ❖ 英美模式 ❖ 欧洲大陆模式
第二编:法的范畴
❖ 第五章 法与法律
❖ 第一节 法与法律的概念 ❖ 一、法的语源
❖ 一、解释功能 对法律制度的解释 ❖ 对法律实践活动的解释
❖
❖ 二、预测功能
❖ 三、评价功能 ❖ 对法律制度的评价 ❖ 对法律运作的评价 ❖ 对法律效果的评价 ❖ 四、导向功能 ❖ 既有对制度的导向,也有对社会的教化而形成的
思想导向。 ❖ 五、传播功能
第四节:法学与相关学科的关系
❖ 一、法学与哲学 ❖ 二、法学与政治学 ❖ 三、法学与经济学 ❖ 四、法学与社会学 ❖ 五、其他
❖ 根据法律来源的不同所做的划分。
❖ 前是主要在本国、本民族固有的文化背景下形成的 法律;后是指主要模仿他国或他民族法律而形成的 法律。
第五章 法律要素
❖ 第一节:法律要素概述 ❖ 一、法律要素的含义 ❖ 法律要素即法律的基本构成因素或成分。它是任何形态
的法律(制定法、习惯法、判例法)都不可缺少的基本 元素。是对法律进行结构分析的依据。 ❖ 二、法律要素的构成模式 ❖ 意见分歧很大。 ❖ 1. “命令模式” 命令---义务---制裁 ❖ 博丹、奥斯丁,分析法学派。
❖ 五、实体法与程序法 ❖ 根据法律规定的内容的不同所做的划分。 ❖ 区别: ❖ 1.效力原则不同 ❖ 主要是溯及既往方面,实体法原则上不溯既往;程序法则多
半从新。 ❖ 2.适用原则不同 ❖ 实体法中除罪刑法定原则外,一般可类推适用;程序法上无
规定的只能用立法程序解决,不能类推。 ❖ 程序法的适用优先。
关系,而非人与自然的关系。 ❖ 是一种行为规范,针对人的行为,而不直接针对思想,也与
人的身份或地位无涉。 ❖ 二、法是一般性规范 ❖ 人类调整文化经历了从个别调整到一般性调整的过程。法既
是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性规范,也具有一般性适用的效力, 即普遍约束力。
❖ 三、法具有强制性
❖ 法的强制性比任何一种社会规范都更明显,特别是其独具物 质上的暴力强制。
❖ 注意与法学概论(或法律概论)的区别,后者是非 法学专业的学生了解法学或法律基本问题的教科书。
❖ 三、学习法学导论的意义
❖ 入门课程,并非最简单的课程。除介绍的意 义外,法学导论学术上的发展和变化也会影 响整个法学理论,因此亦具有指导的意义。
第二章:法学的概念
❖ 第一节:法学的含义 ❖ 一、法学的语源与名称 ❖ 西语:拉丁语Jurisprudentia. ❖ 英文:jurisprudence ❖ 汉语:战国“刑名法术之学”。“刑”:刑罚;
“名”:种类;“法术”:统治的方法和手段。简 称“刑名之学”。 ❖ 汉以后,重“律”,故称“律学”
❖ 二、法学的定义 ❖ 1.西方法学定义的演变 ❖ 古罗马法学家乌尔比安对该词下的定义是:“人和神的事务
的概念,正义与非正义之学。”法学与伦理学、神学不分。 ❖ 近代,格老秀斯:“法学者,从正义而生活之学科也。”莱
❖ 二、法与道德的联系
❖ (一)道德对法的影响
❖ 1.对立法 ❖ 2.对执法 ❖ 3.对守法 ❖ 4.道德可弥补法律的不足 ❖ (二)法对道德的影响
❖ 法在培养、强化道德方面起了重要作用。表现在立法贯穿 了道德精神,法的实施过程表扬先进、惩治违法犯罪,强化 道德意识。
第四章 法律的分类
一、成文法与不成文法
第一编:法学
❖ 第一章:法学导论介绍 ❖ 一、法学导论的概念 ❖ 法学导论是从宏观上概述法学基本概念、基本问题,
并对法或法律的学习、研究具有引导意义的法学入 门课程。 ❖ 法学导论的论述对象是法学的基本概念、基本问题; 它对大家未来的专业学习或研究内容做了提纲式的 概述。
❖ 法学导论也对法或法律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 本原理做了简要概括的介绍,其目的是为下 一步的实体法和程序法的教学做铺垫。
第二节:法律规则
❖ 一、法律规则的含义 ❖ 也叫法律规范,或法的规范。 ❖ 是法律中认定某一事实状态或规定某权利义
务内容并确定其法律后果的准则。 ❖ 它是法律调整人们行为的标准;是法律实施
的主要依据;是法律适用的直接对象。
❖ 二、法律规则的特征 ❖ 1.是一种行为规则 ❖ 规定应该做什么或不该做什么,是对人们行为的界定。 ❖ 2.一般行为规则 ❖ 不是个别性调整,而是规范性调整;是有普遍约束力、可重
性,但受各种条件影响也有很大的不同。现在广泛 而大量地借用西方法律制度,使用西方法的概念, 传统又依然故在,导致理论和实践界的极大争论和 混乱。
第二节:法的基本特征
❖ 法的基本特征是法的本质的外在表现,是判别法与非法的基 本标志。
❖ 一、法是一种社会行为规范 ❖ 是社会规范,而不是技术规范,因此调整的是人与人之间的
❖ 3.法律 ❖ 该词古代只偶尔出现过,是清末以后才开始广泛使用,从日
文中翻译过来的。
❖ 二、法和法律的概念 ❖ 法是个多义词,有平、正、直的意思,大致在较抽
象的意义上使用。 ❖ “法”和“法律”有时被混用。但现在大多数法学
家认为两者是有明显区别的。 ❖ 中国法的概念的形成与西方法的概念的形成有共同
❖ 马克思主义法学认为,法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
❖ 但,这种强制力是一种威慑力多过是一种暴力,也即是说, 这种强制力的使用大多数时候是间接的、潜在的。
❖ 四、法具有严格的程序性
❖ 一般社会规范都有一定的程序,但皆不如法明显、严格。
第三节:法与政策
❖ 一、法与政策的区别 ❖ 1.制定主体不同 ❖ 2.表现形式不同 ❖ 3.作用效力不同 ❖ 4.实施方式不同 ❖ 5.稳定性不同
❖ 二、法与政策的联系 ❖ 法的创制往往以政党政策为指导 ❖ 法律对政策有促进与保障作用 ❖ 法律对政策有制约作用
第四节:法与道德
❖ 一、法与道德的区别 ❖ 1.产生不同 ❖ 2.调整范围不同 ❖ 3.表现形式不同 ❖ 4.实施方式不同 ❖ 5.作用的侧重点不同 ❖ 6.生效时间和反映社会生活的速度不同
❖ 法学导论是法学最基础的入门课程。它是学 习法律和研究法学的必要基础和知识准备, 也是专业学习体系的“目录”和“前言”, 为一窥法学的精义与全貌的钥匙。
❖ 二、法学导论课程的形成和地位
❖ 国家与法的理论——法学基础理论——法理学—— 法学导论(法学绪论)
❖ 法学阶梯(盖尤斯和查士丁尼),罗马法的基本教 科书,“常常在宏大的范围上系统地阐述全部法律 或至少系统地阐述全部民法或全部刑法。”
构成的一个整体或系统。 ❖ 法学体系:法学所有分支学科按照一定原则
构成的有机联系、相互制约的整体或系统。
❖ 二、法学体系的特征 ❖ 独立性和协调性 ❖ 层次性 ❖ 联系性与交叉性 ❖ 开放性
第二节:法学体系的分科
❖ 一、法学学科 ❖ 指法学中以某一特定标准划分的法学学问门类。 ❖ 二、法学学科的划分标准 ❖ 以研究对象为标准 ❖ 以研究方法为标准,如比较法学、法解释学 ❖ 以地域范围为标准,如国内法学和外国法学 ❖ 以研究目的为标准,如应用法学
第五节:法学的历史
❖ 一、西方法学的历史 ❖ 1.古希腊 ❖ 2.古罗马 ❖ 3.中世纪 ❖ 4.近代 ❖ 5.现代
❖ 二、中国法学的历史 ❖ 1.春秋战国时期 ❖ 2.西汉初年 ❖ 3.隋唐 ❖ 4.清末 ❖ 5.辛亥革命后 ❖ 6.当代
第三章:法学体系
❖ 第一节:法学体系概述 ❖ 一、法学体系的含义 ❖ 体系:若干有关事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
西文语源
❖ 拉丁文jus,平、正、直的含义;lex,规范、规 则之义。
❖ 英文中,抽象的“法”用the law,具体的法用a law /laws,通rule
❖ (二)中文语源 ❖ 1.法 ❖ 《说文解字》: ,刑也,平之如水,从水; ,所以触不直
一去之,从去。……今省作法。 ❖ 2.律 ❖ 最原始的意义是定音仪器。 ❖ “律,均布也”,“范天下之不一而归于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