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普氏野马,又称蒙古野马,原产于我国新疆准噶尔盆地的荒漠地带,因此又称准噶尔野马。
普氏野马素有“马中活化石”之称。
野马在我国历史上有过不少记载。
据载,周穆王西游东归时,西五母十分热情,临行惜别,奉送不少礼品其中有“野马、野牛四十”。
另据文献载,成吉思汗的军师耶律楚材军旅诗里也有对野马的描绘“千群野马杂山羊,壮士弯弓殒奇兽”。
新疆、贺兰山、阴山、甘肃、乌兰察布等地的岩画中,见有大量野马的足印。
郦道元在《水经注》里就多处提及岩画里的马及野马的形象。
1974、1981、1982年,中国科学院、新疆大学等单位先后组织考察队,深入到准噶尔荒漠、乌伦古河、克拉麦里山、北塔山等野马产地考察,寻找最后的野马,后又进行过航空调查,但无果而终。
材料二:中国野马被偷猎至欧洲各国圈养的,不断繁殖后代。
但圈养普氏野马比野生普氏野马腿变粗2~3公分,体重平均增加50~70公斤,奔跑速度下降一半,性情变得温顺起来,没有了百年前野生普氏野马的那种警觉、躁动和野性的强健。
甚至在2000年春天,新疆野马繁殖中心引进的一匹最好的盛年母马“准噶尔1号”因肥胖死于难产。
国际野马组织提出“野马还乡保种计划”,并积极实行。
1986年我国引进第一批野马共18匹。
2001年8月28日新疆野马繁殖研究中心进行了第一次实验性放野。
由“准噶尔11号”头马带领,放出27匹到卡拉麦里山自然保护区的野外荒漠。
放野过程中死掉3匹,五个多月后收回剩下的24匹。
这是一次积极的尝试。
相信在国内外科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普氏野马保种、扩群和恢复原始野生种性等工作将大有希望。
(摘自《自然与人》)答:【参考要点】历史上我国有大量的普氏野马,由于人类没有积极保护,造成野马濒临灭绝。
如今人们意识到并采取了保护措施,进行积极的尝试,但圈养繁殖的比野马适应环境的能力差。
2、阅读下面两段资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你探究的结果。
材料一: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把一份随意拟定的学生名单交给有关教师,说这些学生被他鉴定为是有潜力的,但必须对学生保密。
教师深信不疑,无意中对名单上的学生特别厚爱。
8个月后,凡被列入名单的学生,不但成绩提高很快,而且性格开朗,求知欲望强烈,与老师感情也特别深厚。
这个实验被命名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摘自《心理学》)材料二:一个偏远的小村调来一个能“预测”孩子前程的老师,他能“算出”某孩子能成为数学家,某孩子能成为作家……家长和学生都很相信他的话。
多年之后,这个小村几乎每年都有几个人成为大学生、硕士、甚至博士。
这个小村也因而成为闻名遐迩的“大学村”。
(选自鲁先圣《信念的力量》)(2003年常州市中考题)答:【参考要点】如果教育者能把对学生的期望和关爱,转化为外在的行为(语言、表情、行动等)施加给学生,学生就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能从目标(期待)、方式(行为)、结果(学生发展)三方面写出探究的结论亦可)3、下面一则材料,从中你有什么发现?写出探究的结果。
(04年青海)美国生物学家曾做这样的实验:将初生的婴儿分成四组,一组听不到任何声音;二组播放录制的催眠曲;三组用节拍器仿声;四组播放母亲心跳的录音。
结果表明,第四组用时是这四组中最短的,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而第一组的婴儿在长达60分钟的时间内都在啼哭、骚动。
探究的结果。
【参考要点】:本题选取生物学家所做的一组实验为语料,通过四组对比实验,来探究母亲的心跳与婴儿的睡眠之间的关系。
题干中包含两方面的内容:实验过程和实验现象,要求考生能从实验现象中探究出实验结果。
实验表明,第一组婴儿听不到任何声音,第二、三组的婴儿听到的声音都不是母亲的心跳声,因而他们长时间不能入睡,而“第四组用时是这四组中最短的,婴儿就安安稳稳地睡着了”。
通过分析比较,即可探究出题目的参考答案:婴儿同母亲的心跳有着天生的亲和关系。
3、阅读下面两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浙江省舟山市)材料一:1405年,明成祖派郑和率领由208艘海船组成的船队,带着纺织品、瓷器、茶叶等货物访问东南亚,载回大量供皇室享用的珍珠、玛瑙、象牙等奢侈品。
此后28年间,郑和七次远航,先后到达东南亚、南亚、西亚和北非。
但是这七次远航并没有给明王朝带来多少经济利益。
材料二:为弘扬海洋文化,促进舟山旅游业的发展,普陀区朱家尖管委会投资200万元仿制郑和下西洋时的“绿眉毛”帆船。
在郑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际,“绿眉毛”号帆船计划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
从发展经济的角度,谈谈你对“绿眉毛•朱家尖”号沿着当年郑和下西洋的线路访问亚、非各国的思考。
(60字以内)答:【参考要点】如:在历史上,我们已经失去了太多的发展机遇,今天要善于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条件,发展经济,壮大自己。
2、探究下面的材料,说说你能获得什么启示。
(浙江绍兴市)材料:正是青黄不接的初夏,一只饿慌了的老鼠掉进了一个半满的米缸,在经过最初的警惕之后,它就一通饱吃,吃完了倒头就睡,不知不觉中这样丰衣足食地过了好长一段时间。
有时,它也想跳出来算了,但一想到这么多这么好的白米,嘴里便直发痒痒。
直到有一天,它发现米缸见了底,才发现自己再也不能跳出米缸去了。
结果可想而知:不是被主人乱棒打死,就是活活饿死在缸中。
我的启示:【参考要点】如:①贪婪者必自毙。
②没有标牌的陷阱才是致命的。
③安逸让人忘记忧患。
3、开放的海门,吸引了海内外无数宾朋。
请根据下面三则材料,用一句话介绍海门。
(不超过30个字)(海门市)材料一:享有“北上海”美誉的海门,位于长江之畔、黄海之滨,与我国第三大岛崇明岛隔江相望,拥有长江第一渡——海太汽渡,向西不远处是正在建设中的苏通大桥。
材料二:清末状元张謇是海门永远的骄傲。
他不仅从家乡出发走上了实业救国的道路,更把他睿智的目光和开拓的精神留给了海门人民。
政治家季方、诗人卞之琳、画家王个簃等都是海门人民的杰出代表。
材料三:海门人民用勤劳的双手把家乡建设成了“国家级卫生城市”、“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
答:【参考要点】海门是一个交通便利、环境优美、经济繁荣、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
4、阅读下面两则材料,回答问题。
(桂林市)如果说外语是人生的工具,那么,母语毫无疑问是掌握工具的手。
可是,当中国人在投入巨大精力学习外语、应付外语考试的同时,却尴尬地发现,自己的母语水平正在明显下降。
据调查发现中学生母语水平不客乐观,他们连深奥一点的现代文也理解不了,普遍存在词汇贫乏,言不达意的情况。
①两则材料反映一个什么现象?请用一句话概括。
答:②简要谈谈你对这一现象的看法。
答:【参考要点】①不少中国人在重视外语学习的同时,轻视了母语的学习。
②学好母语是热爱祖国的表现。
要学好外语,必须首先学好母语。
(从这两个角度任何一方谈都可得2分,但必须突出学习母语的重要性)。
5、请你认真探究历史教科书中关于“马”字的演变图示,根据要求写出探究结论。
(青海省西宁市)①从汉字的起源看:②从汉字的发展看:【参考要点】①汉字的起源跟实物有关,或最初的汉字是对实物的描摹。
②汉字的发展过程是由繁到简或笔画越来越少。
6、探究性学习:(厦门市)你所在的班级开展了一次以“好店名”为主题的调查研究活动。
下面是你和班上同学搜集来的一些较有代表性的“好店名”及其简要说明:“载人舟”[鞋店名。
把鞋子比喻为载人之舟。
]“玉壶缘”[茶叶店名。
“玉壶”出自名诗句“一片冰心在玉壶”。
]“光合作用书房”[书店名。
把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比喻为植物的光合作用过程。
]“家和”[家具店名。
令人联想到家和万事兴,联想到“家”最重要的是亲情。
]“稻香村”[饭店名。
借用辛弃疾名句“稻花香里说丰年”。
]“百草”[中药店名。
让人联想到神农尝百草,联想到该店的中草药种类繁多。
]①你认为好店名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请以上述“好店名”为例加以说明。
答:②班上王虹同学的舅舅待人热情,理发技术不错,他在小巷深处开了一家个体小理发店,店名叫“环球高等发院”。
大家都觉得这个店名不好,想帮他换个好店名。
请你也帮忙拟出一个合适的店名来。
答:【参考要点】①例一:内涵深刻,引人联想。
如“光合作用书房”巧借比喻,突出了读书、吸收知识的活动对人的重要性,耐人寻味……例二:突出商品的特点。
如“百草”突出了中草药的特点,行业特色鲜明,店名与其经营的商品相吻合,且“百”字点出种类很多……例三:用语精巧、富有创意(或巧借古诗词、或巧用比喻、或联想想像)……②答题要点: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好店名的特点,能克服原有店名的毛病,符合该店客观条件。
例如:舒心发屋、回头发屋、丝情理发店……7、品读《诗经•关雎》的诗句,参照相关链接,简析《关雎》的意境美。
(福建莆田市课改区)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答:【参考要点】《关雎》从触动情怀的景物写起,关关雎鸠,在河之洲,那成双成对的雎鸠在沙洲上嬉闹戏逐,华羽流光,声音婉转。
听着它们悦耳的叫声,不禁引发了年轻人的联想,拨动了心中爱的琴弦,于是有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感慨。
赋中见兴,景中见情,意境优美。
●相关链接:●“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主要的表现手法。
“赋”是铺陈的意思,对事物直接陈述。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就是联想,触景生情,因物起兴。
这种艺术表现手法是诗歌创作的主要方法,对后世诗歌创作产生至深至远的影响。
●意境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8、古人读书做学问特别强调勤奋、多读书。
“悬梁刺股”,“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吟”……无一不强调勤奋,多读。
有人对这些话持不同的见解,请阅读下面相关链接材料后,结合自己的思考谈一点你的看法。
(不超出50字)(资阳市课改区)(相关链接材料)材料一:“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是至理名言。
但,也有只读书,不用心思考,不在生活实践中运用的人,结果也一事无成。
例如:南宋的“硕学”陆澄年轻时博览群书,写宋书时就一字写不出,人称“二脚书橱”;李邕之父李善博古通今,也一点文章写不出,人称“书麓”。
材料二:“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这在过去对我们的学习确实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然而在今天,随着快乐教学和成功赏识教育的普及与开展,这话就带有明显的局限性和片面性。
问是一切做学问的人必经的途径,“学问千千万,起点在一问”(华罗庚);思是读书做学问的基础,“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材料三:古人很重视读万卷书与行千里路的辩证关系。
说过“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顾炎武主张“出户”,又主张“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