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2.7 空间数据库的设计、建立和维护
二、空间数据库的建立和维护
1、空间数据库的建立
在完成空间数据库的设计之后,就可以建立空间数据库。

建立空间数据库包括三项工作,即建立数据库结构、装入数据和试运行。

1)建立空间数据库结构
利用DBMS提供的数据描述语言描述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的结果,得到概念模式和外模式,编写功能软件,经编译、运行后形成目标模式,建立起实际的空间数据库结构。

2)数据装入
一般由编写的数据装入程序或DBMS提供的应用程序来完成。

在装入数据之前要做许多准备工作,如对数据进行整理、分类、编码及格式转换(如专题数据库装入数据时,采用多关系异构数据库的模式转换、查询转换和数据转换)等。

装入的数据要确保其准确性和一致性。

最好是把数据装入和调试运行结合起来,先装入少量数据,待调试运行基本稳定了,再大批量装入数据。

3)调试运行
装入数据后,要对地理数据库的实际应用程序进行运行,执行各功能模块的操作,对地理数据库系统的功能和性能进行全面测试,包括需要完成的各功能模块的功能、系统运行的稳定性、系统的响应时间、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等。

经调试运行,若基本满足要求,则可投入实际运行。

由以上不难看出,建立一个实际的空间数据库是一项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2、空间数据库的维护
建立一个空间数据库是一项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的工作,都希望能应用得好,生命周期长。

而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不断地对它进行维护,即进行调整、修改和扩充。

空间数据库的重组织、重构造和系统的安全性与完整性控制等,就是重要的维护方法。

1)空间数据库的重组织
指在不改变空间数据库原来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的前提下,改变数据的存储位置,将数据予以重新组织和存放。

因为一个空间数据库在长期的运行过程中,经常需要对数据记录进行插入、修改和删除操作,这就会降低存储效率,浪费存储空间,从而影响空间数据库系统的性能。

所以,在空间数据库运行过程中,要定期地对数据库中的数据重新进行组织。

DBMS一般都提供了数据库重组的应用程序。

由于空间数据库重组要占用系统资源,故重组工作不能频繁进行。

2)空间数据库的重构造
指局部改变空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

这是因为系统的应用环境和用户需求的改变,需要对原来的系统进行修正和扩充,有必要部分地改变原来空间数据库的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从而满足新的需要。

数据库重构通过改写其概念模式(逻辑模式)的内模式(存储模式)进行。

具体地说,对于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系统,通过重新定义或修改表结构,或定义视图来完成重构;对非关系型空间数据库系统,改写后的逻辑模式和存储模式需重新编译,形成新的目标模式,原有数据要重新装入。

空间数据库的重构,对延长应用系统的使用寿命非常重要,但只能对其逻辑结构和物理结构进行局部修改和扩充,如果修改和扩充的内容太多,那就要考虑开发新的应用系统。

3)空间数据库的完整性、安全性控制
空间数据库的完整性,指数据的正确性、有效性和一致性,主要由后映象日志来完成,它是一个备份程序,当发生系统或介质故障时,利用它对数据库进行恢复。

安全性指对数据的保护,主要通过权限授予、审计跟踪,以及数据的卸出和装入来实现。

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