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规划原理(第3章)
⑸工业城市
⑹水产城市 ⑺游览城市 ⑻居住城市
⑻旅游城市(例:大西洋城)
2.我国的城市(按性质分类)
⑴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城市:中央直辖市、省会——规模大、
①综合性工业城市; ⑵工业城市: 职能多而综合;
②单一工业城市;
③工业卫星城市。 ①铁路枢纽城市:郑州、徐州、商丘等。
⑶交通枢纽城市: ②海港城市:大连、连云港、湛江等。 ③内河港埠城市:武汉、西安、重庆等。 ⑷地方性城市: 例如:县城及各地的县级市。
第三章:城市的性质、人口及城市用地
一、需要了解的内容:
1、城市性质; 2、职工带眷系数; 3、城市建成区; 4、城市用地的类型。
二、需要理解和掌握的内容:
1、我国城市按性质的分类; 2、确定城镇性质的基本方法; 3、简述适宜修建用地类型; 4、不适宜土地是修建的类型; 5、扩建城市新区用地的选择方向; 6、熟练掌握推算某城市未来的人口发展规模。
(三)劳动比例法(略讲) 所用人口的劳动构成分类与我国现行的城镇人口统计 口径一致,它是对劳动平衡法的修正。 工业、企业职工
基建职工 生产性职工 劳动人口 交通邮电职工 农林水气职工
城 市 人 口
非劳动人口
非生产性职工 有劳动能力人口 (学生、待业人口) 被抚养人口 (老弱病残、小孩)
城市公共事业职工; 科教文卫职工; 金融行业职工; 国家机关和人民团 体。
(五)混合计算法(综合平衡法) 该计算方法同时考虑了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P=P0 (1+r) t +Pf` (1+ λ)+P s`+P i -P P0 r t P` f P` s λ Pi Pe
e
:现状人口(基期人口); :规划期内人口的自然增长; :规划年限; :规划期内的新增带眷职工; :新增单身职工; :带眷系数; :规划期内其它的调进的人员; :规划期内其它的调出的人员。
㈡实例评价 1.郑州市 :
修改前
河南省会,交通枢纽,以纺织、机械 工业为主的综合性城市。 河南省会,全国铁路交通枢纽,以纺织、 机械工业为主,集商贸、信息、服务为 一体的综合性城市。
修改后
2.青岛市
青岛是一个轻纺工业、外贸港口、海洋科研和 风景旅游城市。
3.北京市
北京市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
4.南京市
南京市是著名古都,江苏省的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
5.延 安
延安是一个革命纪念性城市。
作业二:试评价以下二座城市的城市性质的 文字表述
1.株洲市(2008年)
以铁路为中心、冶金、机械、化工、电力、建材为主体, 轻工、电子仪表等部门较齐全的综合性中等城市 。
2.杭州市 (2010年)
全国风景旅游城市,浙江省的省会。
P = P0 / K 其中: K=e f P:规划期末的人口规模
P0:规划期末生产性职工数; K:生产性职工占总人口的百分比(25-40%);
e:生产性职工占劳动人口的百分比(60-85%);
f :劳动人口占城市总人口的比例(40-50%)。 P0要有一定的预见性
优点:所用人口劳动构成指标与我国现行的人口统计口径 相一致,便于操作。 缺点:第一,前几大类中既有劳动人口又有非劳动性人口,
4.基本人口:是指对促进城市发展具有重要作用的企业、事业单
位的劳动人口,是由城市形成和发展中的基本因素 所组成的部门的劳动人口。
5.服务人口;
6.流动人口;
7.人口的自然增长; 8.人口的机械增长。
三、城市人口发展规模的单项推算
(一)增长率法 主要考虑该城市过去历年的人口增长水平及增长趋势 P = P 0 (1+r) t P:规划期末的人口规模; P0 :基期规模;
(七)产值分配法 V P= n K ∑w iF i
i=1
(i=1,2,3,4,5)
V:该城市规划期末的社会总产值(工业、农业、建筑业、
交通运输业、商业产值总各);
w : i 第i个部门的从业人数占五大经济部门从业人数的比例;
i部门规划期末全员劳动生产率,全员劳动生产率:全部 F: i
职工人均年产值(万元/人.年); :经济部门规划期末的就业率。 K 就业率:五大经济部门的所有职工占总人口的比例。 评价:充分考虑了该城市到规划期末所担负的经济任务。
评价:适用于城市人口的就业比较充分,同时又 缺乏劳动构成统计资料的城市。 缺点:不够全面。
(六)用地容量法 y P= α +β+µ(γ +θ) y:规划期范围内的可用地面积; α:规划期末人均市区建设用地面积; β:人均蔬菜瓜果用地面积; γ :郊区农业人口人均粮食生产用地面积; θ:郊区农业人口人均宅基地面积; µ:郊区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评价:适合于城市发展在空间上受到限制,用地面积比较稳定 的城市;此种方法仅考虑了城市能容纳多少人口,所以考虑的 因素比较单一。
3.建设基础分析:指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
4.管理基础分析:总结出该城市的特点及其突出的问题是 什么。
1.主要产业的内部结构和主导部门;
(三)经济分析 2.主要产业在全国各区的地位和作用; 3.国民经济计划和市场需求对城市的要求。
(四)区域分析
1.城市所在区域的条件基础、发展方向及 区域规划;
2.城市的影响范围及其中心性强度;
缺点:单一因素,仅考虑了经济。
(八)顺序规模法(略讲) p` r
q
P=
( r =1,2,3……n)
p ` :城市体系内首位城市的人口规模; n:城市体系内的城市总数; r:城市按大小排列的顺序; q:r的指数; p:第r号城市的人口规模。
四、城镇人口发展规模的合理性研究
(一)城市人口规模的“合理性”论证 1.合理规模的必然性 只要进行科学的、有效地控制,就能使城市人口有合理规模 ,为城市发展提供条件,故合理的人口理规模是存在的。 2.合理规模的相对性 没有一个绝对合理的规模指标,因为一个城市的性质、发 展规模、具备条件不同,其所在地区的地位不同,其合理 的内涵也不同,所以不可能找到一个适合所有城市的合理 规模指标。 3.合理规模的动态性 没有永远不变的合理规模指标,同一城市不同历史时期,其 内部结构是在不停变化着的,其发展的“门槛”也始终处于 缓变之中,因此,其合理指标也要不断地进行调整。
①革命纪念性城市(延安市、井岗山、尊义等)
⑸特殊职能城市: ②风景游览或休养城市(杭州、桂林、北戴河等 ③边境城市(满洲里、二连浩特等。)
二、确定城镇性质的基本方法——分析法
确定城市性质,一般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 现状分析与趋势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1.地理位置(绝对位置和相对位置。) 2.自然要素分析(气温、降水、地质、地貌、水文、
r :规划期内人口的平均增长率;
t :估算年限。 此公式:适用于城市人口的年际变化比较均匀,不会出现大起 大落的问题,增长率法只考虑了单一时间因素,未考虑城市的 实际需要、容纳量等。
(二)劳动平衡法(略讲) 劳动平衡法把城市人口分成为:基本人口、服务人口、 被抚养人口三类。
P= P0 / K 其中: K = 1 – (e + f) 式中:
3.城市在区域城镇体系中的地位与作用。 (五)用地分析
1.内部用地结构(各种用地的比例); 2.各种功能用地的分布状况; 3.建设用地的扩展趋势。
三、城市性质的文字表述
1.既要照顾全面又要突出重点; ㈠要 求: 2.既要说明问题又要简单明了; 3.既要用词规范又要通俗易懂;
4.避免千篇一律、力求突出个性。
作业三
1. 某中等城市现状人口为32.5万,规划期(20年)内人口 平均自然增长率为14 ‰ ,计划新增生产性职工24.8万人, 非生产性职工21.5万人,职工带眷比为55%,平均带眷系 数为1.8,预计规划期内其他调进人员为2.1万人,调出人 员为1.5万人,求该市规划期末的人口规模? (其中 1.014 20 =1.3206)
4.合理规模的综合性
从单一因素出发,不可能得到合理的规模。对一个系 统来说,除存在单一因素优化,还存在着系统整体优 化的问题,当二者合拍时,这个矛盾的统一体就是统 一的,不合拍时会有冲突,损害一方, 所以,在进行人口规模的合理性论证时,首先要考虑 系统整体优化的问题。
从理论上说,系统的单一因素片面优化,对系统整体来 说是有害而无益的,所以只有全面系统地分析各个单一 因素在城市系统内部整个结构序列中所处的位置,而后 运用综合平衡方法,提出对整体有利的最优方案,才能 得到该城市合理的规模目标。
第二节 确定城市的发展规模
城市规模:人口规模、用地规模(经济规模)。 发展规模:未来一段时期内城市人口发展的水平。 这里指:规划期末的城市人口的发展水平。 一、确定人口规模的意义 ㈠人口规模是城市规划的基础指标 人口规模要写入书面报告,它是编制其他各项规划的依据, 确定后,直接制约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城市的发展用地规模; 2.住宅建筑的类型和层数; 3.市内交通干道的宽度和交通组织的问题;
城市拥有四大功用:居住、工作(包括生产)、 休憩、交通 。
(二)城市按性质分类
1.国外: 美国:(8类) 日本:8类 ⑴政治文化城市 ⑵地方中心城市 ⑶轻工业城市 ⑷矿业城市
⑴工业城市
⑵零售商业中心城市 ⑶批发商业中心城市 ⑷非专业化城市(综合型) ⑸运输中心城市 ⑹矿业中心城市 ⑺大学城市(弗罗里达州立大学)
P:规划期末的人口规模; P 0:基期人口规模;
K:规划期末的基本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e:规划期末的服务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f:规划期末的被抚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
在劳动平衡法中k、e、f的值,因城市的大小而不 同,下面是不同规模城市中k、e、f的取值:
城市分类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工矿城市 人口的劳动构成(%) K 27-32 28-33 29-34 30-35 31-36 e 21-26 20-25 19-24 18-23 17-22 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