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

浅谈任务驱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应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中,要更多地侧重于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和计算机应用能力。

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我们不难发现,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按照从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循序渐进地进行教学,学生容易感到枯燥乏味。

通过近一年的实践与摸索,我们运用了一种全新的教学模式。

即以课堂教学为载体,开展“任务驱动”教学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能动性,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学习、实践、运用,再学习、再实践、再运用,自主地学习知识,真正地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达到触类旁通。

实践证明,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实施“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方法之一。

一、教学初探
现在大量老师使用的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是:提出任务---讲解演示---模仿练习---反馈与小结,也有许多老师采用这样的方法:提出任务---学生自学与操作---反馈与评价。

对上面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我们提出了第三种方法:导入任务(更高要求: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分析讨论---探究质疑---反馈与评价。

教师提出问题后,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讨论,有的甚至连问题也是由老师引导学生在分析讨论中得到的。

至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师生共同探究,或是由学生教学生,由学生选择自己的方式,最后进行展示与评价。

这种方法是前两种教学方法的改进与
综合,减少了教师的讲解过程,增加了分析讨论、质疑解惑的环节,使学生有参加与表现的机会,初步实现了师生之间、同伴之间的合作交流
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实例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基于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一种教学方法,教师把一学期或一堂课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
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它强调学生在真实情景的任务驱动下,在探究完成任务或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在自主和协作的环境中,在讨论和会话的氛围中进行操作学习活动。

第一阶段: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的关键在于“任务”的设置。

那么如何设置合适的“任务”呢?
首先,要正确理解任务和教学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是对学生掌握知识、技能以及能力的要求,是任务设置的出发点和依据。

任务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通过具体的任务完成相应的教学目标。

在确定总体目标后,把总目标细分成一个个的小目标,并把每一个学习内容细化为容易掌握的“任务”,通过这些“任务”来体现总的学习目标。

由于任务是由学生来完成的,所以我们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设计任务,任务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并将总体目标层次化。

任务要有层次感对认知目标一般可以采用了解、理解、掌握三个层次。


操作目标一般可以采用初步学会、学会、熟练三个层次。

下面以《设计加法器》为例,进行任务设计:
(一)确定总体目标:使用vb程序设计出四则运算的运算器。

(二)将总目标细分成小目标:1、分析程序2、设计界面。

3、代码的编写。

(三)将小目标细化成任务:1、知识回顾整理。

2、制作加法器的实战演练3、融会贯通(其它运算器的制作)。

(四)对完成各任务的基本要求:任务1是让学生熟练使用本节课用到的两个属性的设置。

任务2是让学生实战演练制作出加法器。

任务3是让学生在学会制作加法器的基础上能够制作出其它的运算器。

第二阶段:完成任务
设置了合适的任务之后,接着要考虑如何使任务有效地“驱动”学生的学习。

新课程强调学生探索新知识的经历和获取新知识的体验。

因此,转变学习方式,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通过实践,我们认为在任务驱动教学中应重点注意以下的几个方面:
第一、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任务驱动式教学,一改以往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它的核心是以任务来驱动学生,引起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斗志,使学生积极思考,全力参与到任务的解决上来。

给出任务之后,教师不急于讲
解,让学生讨论分析任务,提出完成任务需要做哪些事情,既提出问题。

提出的问题中,有些是以前学过的,这些问题由学生自己给出解决方案;另一些是没有学习过的,即隐含在任务中的新知识点,这正是这个任务所要解决的问题。

这些问题的提出都是教师注意在任务中设置一些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并提出,特别是在新知识的引入上,设置一些问题,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经过积极思考把问题提出来,这时教师将新知识介绍给学生,学生就自然而然建立了对新知识的认识。

让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去学习,他们学到的不仅仅是新知识,还学到了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应用所学到的知识。

更重要的是他们从中学到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我认为教学的重点之一就是要让学生亲自体验这种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

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善于独立思考。

第二、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完成任务
任务驱动使学生进入学习情景,师生讨论,使学生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和自己要解决问题的方案。

在任务完成阶段中,切记老师只是一个帮助者和指导者,不可代替学生来完成任务,如果这样做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将大打折扣,甚至不能称之为任务驱动教学了。

但我们在实际教学中经常碰到这样的情况:光靠学生自己难以顺利完成任务,学生不愿起来回答或操作,即使将某个学生点起来,他也有可能不愿作答。

究其原因,并不是学生完全不知道怎样去完成任
务,而是他所面对的任务包含的是全新的,老师还没有讲的知识,他心里没有底,信心不足,不敢回答。

如果老师这时放弃了,任务完成不了是小事,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自主探索的积极性遭到挫折,以后的任务驱动教学就更难开展了。

这就需要老师多给学生以鼓励,让每位学生都能自由地、大胆地去完成任务。

我常鼓励学生的一句话:你们别担心,大胆地说,这个知识我还没有教过,你回答的不完全正确是正常的,如果你回答对了,说明你很厉害,有很强的自学探索能力。

教师要走进学生当中,及时为学生提供帮助,还要主动地全面观察了解学生,发现学生出现的问题,特别是共性问题,教师要及时给予提醒和指导。

学生独立完成任务,进行自主探索学习,在学习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体现学生的首创精神,学生通过自己在计算机上进行操作,体验成功与失败,正确评价自己的认知活动,从中获取对知识的正确理解,探求问题的最终解决。

第三阶段:展示评价任务
展示作品这一环节也是非常重要的,将好的作品展示出来,大家共同参与、一起点评,有利于提高作品的质量,进一步激发学习者的想象力,将操作能力较弱者所作的进步加以表扬,可以增强学习者的信心。

在学生完成一项任务后,教师要让学生进行及时交流,展示成果或进行讨论,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作反馈和评价。

这是学生对知识
掌握和能力提高的重要阶段,同时也能极大地培养学生的成就感。

教师可以先让学生互评,然后选出三、四个具有代表性的成果作演示,先由学生介绍完成任务的方法和操作过程,再由其他同学对操作过程进行评论。

最后,由教师指出其中值得大家学习和借鉴的地方,鼓励学生采用多种方法或操作来完成同一任务。

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学生能够集思广益,思维互补,开阔思路,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学生可以在探究中学习,在探究中创新。

“任务驱动”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基本特征。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不是可有可无、无事可做,而是比传统教学中的作用更加重要、更加不可缺少。

因此,不能认为只有站在讲台上讲课才是教师的本分。

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中,教师要充分地了解学生。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教师应该为学生搭起支架;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给学生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调动学生的创作欲望,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