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

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原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前身原国家重工业部有色金属管理局设计公司成立于1953年2月4日,因归属关系多次调整,相续称为“冶金部有色冶金设计总院”、“北京有色冶金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等。

2005年,以“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之称进入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2006年,由中国有色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发起成立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

随后,改称为中国有色工程有限公司,暨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其英文简称为“ENFI”,中文简称“恩菲”或“中国恩菲”(注)。

中国恩菲至今已有60余年的发展历史,为索道建设的咨询设计研究,推动索道行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

(一)早年承担货运索道设计研发新中国成立初期的1953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在全国确定了156项重点建设项目,其中有色金属工业13项(占8.33%),这些项目大部分由前苏联负责设计并提供相关设备。

中国恩菲作为配合单位,在工程的初期阶段参与了厂址选择、基础资料的搜集,协助专家工作。

在杨家杖子矿等一些工程项目中,承担了辅助工程项目的设计、施工图绘制。

辽宁省杨家杖子矿山扩改建是国家重点工程,需解决日产上万吨矿石在山谷中输送的问题。

在专家的指导带领下,中国恩菲的石奉强、杨福新、王庆武、李永春、佟乃曾等一批年轻技术人员,把由前苏联引进的全套现代化、大运量、长距离双线货运索道(其中1号、2号索道水平距离1.64km,线路高差38.9m,运量210t/h,运行速度2.5m/s;3号索道水平距离7.2km,线路高差109m,运量180t/h,运行速度2.5m/s)成功有效地投入到我国有色矿山运输中,成为当时环境下解决复杂地形矿石输送的最佳方案。

杨家杖子工程于1959年5月15日经国家验收委员会鉴定并正式通过验收,工程的技术和质量得到全面肯定。

1958年,中国恩菲为满足陕西省耀县水泥厂原料输送需求,为其设计了全套国产设备的双线循环式下部牵引货运索道(索道水平距离3546m,运行速度2.8m/s,运量200t/h),并于1960年顺利投入使用。

中国恩菲受原国家二机部的委派,20世纪60年代末期为771矿设计全自动单线循环式货运索道(索道水平距离11766m,线路高差154m,运量22t/h,运行速度2m/s)。

由于所输送物料具有一定放射性污染,故在索道的矿斗设计中,特别采取了自动化操作、运行监控、容器密封等严格措施。

其中一些装置、措施在我国尚属首次出现,建成使用后效果良好。

1965年,在国家冶金工业部的统一组织领导下,中国恩菲派员赴四川攀枝花参加国家重点工程“渡口大会战”,参与大型钢铁基地索道工程的规划与设计。

经与其他参战单位的共同合作,先后完成了5条货运索道的施工图。

其中渡口水泥厂双线循环水平牵引式货运索道(线路水平距离1068.3m,高差169.4m,运量92t/h)工程设计由中国恩菲独立承担。

为国家“三线建设”重点钢铁基地的建成,中国恩菲与索道界同仁作出了独特的贡献。

20世纪70年代初中期,按照国家的计划安排,在中国援建的阿尔巴尼亚爱尔巴桑冶金联合企业中,中国恩菲承接了铜、钴等有色选、冶工程的项目设计。

同时,在工业场地承担了循环式货运索道工程设计。

该索道(水平距离7613.8m,线路高差351.4m,运行速度2.5m/s,运量225t/h)见图4-37,为水泥厂和冶金联合企业输送4种粒度的石灰石。

该项目各项装备水平和技术指标均达到同期我国和世界同类型货运索道的先进水平,于1978年荣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和“冶金工业部先进工程奖”。

图4-37 阿尔巴尼亚索道项目1968年4月,在重庆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索道技术会议上,中国恩菲就“货运索道设备系列型谱论证”的部分内容作了交流介绍,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在曹龙海、过念修、王晓光等与业界的全培涛、杨福新、石奉强等人的共同努力合作下,全面完成了国内“货运架空索道机械设备系列型谱论证”的理论研究及相关文件汇编。

为中国货运索道设备标准化、规范化奠定了重要基础。

该论证项目获1978年的“全国科学大会奖”见图4-38。

图4-38 “全国科学大会奖”奖状为适应国家建设之需,20世纪50年代后期,中国恩菲率先在我国工程设计领域创建了工程索道专业,一批人才得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全面锻炼。

随着技术交流、机构变动和行业的交叉发展,索道技术人才扩展并活跃在有色、钢铁、机械、建材等各个领域,成为新中国货运索道建设的开拓者,并对各行业索道人才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二)适应旅游发展开拓客运索道业务新的机遇来自邮电业发展,为配合我国微波通讯的急迫需求,中国恩菲于1979年9月在辽宁铁岭研究探索并设计建成了第一条微波站简易通行索道,1980年12月在河北兴隆又建成另一条微波站通行索道,2条索道均采用单线往复车厢式,设置4人的车厢一个,运行速度2 m/s,初步实现了微波站人员、物资的索道运送。

微波站通行索道的建设实践,成为中国恩菲开拓客运索道业务的起点。

随着国内外旅游潮流涌动,1980年9月1日,经时任国务院副总理谷牧批示,由国家建委下文正式批准同意建设泰山索道工程,这是我国山岳型风景名胜区首次建设旅游索道。

该索道设计由中国恩菲承担。

泰山索道以中天门为起点,南天门为终端,线路水平距离1979m,线路高差603m,线路中分别设置46m高和30m高的两座钢结构支架,线路最大跨距917.30m。

索道型式为三线往复式,车厢载客30+1人,运行速度7m/s,运量240p/h。

工程中采用了确保2根牵引索均衡受力的差动驱动机、牵引索调节装置、承载索双重锚固、防客车超速、进站越位装置、大风报警、事故救护系统、备用发动机等多项安全运行和自动化控制设施,以确保泰山客运架空索道的高速、安全、舒适运行。

泰山中天门索道于1981年7月动工,经过两年的施工建设,于1983年8月建成并正式运行。

索道主要设备由日本引进,基建总投资1100余万元。

1985年,国家工程验收委员会对泰山中天门索道进行正式验收,明确认定“技术先进,设施安全完善,工程质量良好,站房典雅,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86年,该项目荣获省部级优秀设计奖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

1984年,受国家旅游局委托,中国恩菲王庆武一行赴黄山调研索道建设。

黄山景区面积很大,有154km2、大小72峰、143个游览点,如何合理规划?建多少条索道?使得未来形成的交通格局高效顺畅,必须通盘运筹、精心规划。

最终,中国恩菲专家与清华大学朱畅中教授共同提出了东路索道(云谷寺——白鹅岭)、西路索道(慈光阁——玉屏楼)、北路索道(松谷庵——北海),呈Y字形布局的3条索道建设方案。

根据此方案,1986年、1996年、1997年,云谷寺——白鹅岭、慈光阁——玉屏楼、松谷庵—北海3条索道分别相继建成运行。

实践证明,索道建成为黄山的旅游发展起到重要作用,3条索道的布局和线路选择,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肯定,被誉为大型山岳景区索道规划、设计、建设的“经典之作”。

随着客流剧增,1999年中国恩菲应约对泰山原索道进行改造,把运量由300p/h(此前已将原240p/h进行了扩容提升,但仍远不能满足客流量需求)提高到1630p/h,提升幅度达原设计的6.79倍。

原索道站址和建筑型式基本不变,稍作内部改造,线路支架随此次技术改造做一定的调整变动。

为减少改造对生态环境造成新的影响或破坏,工程尽可能在原有基础上调整完成。

中国恩菲接受委托并完成工程设计后,经山东省经贸厅批准,中天门索道改造工程于2000年5月开始动工,当年10月1日建成投入运行,创造了同类工程建设的高速度。

据统计,中国恩菲已先后完成了峨眉山原金顶索道、黄山云谷索道、河南少林寺索道、峨眉山万年寺索道、华山北峰索道(图4-40)、黄山玉屏楼索道、黄山太平索道、张家界天子山索道(图4-41)、张家界黄石寨索道(图4-42)、泰山桃花源索道、武汉汉江索道等共计48条知名景区旅游索道的引进设计建设工作。

截至2014年,共完成140余个索道项目设计,约占全国客运索道总数的1/4,平均每年完成4条以上索道的工程设计,索道总里程约为160 km,设计索道小时总运输量达8.2万多人次。

中国恩菲经过多年的摸索,对山岳型景区的客运索道建设积累了丰富经验,归纳出创新理念,概括为:适应景区定位,保护风景与方便旅游,规划先行高起点推动,兼顾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一系列关乎旅游索道建设成效的核心要素,已成为中国恩菲索道人的立足之本,并将代代相传、发扬光大。

图4-40 华山北峰索道线路支架图4-41 张家界天子山索道线路图4-42 张家界黄石寨车组式索道(三)技术创新不断进取中国恩菲在进行索道工程咨询设计中,始终坚持努力攀登、不断创新,以满足索道业发展的更高需求为己任。

在不同时期,依据管理水平选择不同型式、不同品种的索道设备,充分满足运营需求。

在较早建设的泰山中天门索道、黄山云谷寺索道中,选用了双牵引不加安全卡体系的往复式索道设备,建成运行后证实了符合我国往复式索道管理的实际。

而在20世纪90年代后期启动的黄山太平索道项目中,为解决地形变化大、场地复杂,线路长,高差大等一系列问题,根据经验积累,经反复论证,最终选用了欧洲的双承载单牵引、带安全卡索系的往复式索道系统,运营效果良好。

适应项目地形、线路特点,优选最合理的索道型式。

峨眉山金顶索道,索道线路上有一个1000m宽深谷,难以设置中间支架,于是工程设计选择了双承载、双牵引往复式索道型式和设备,适应了建设条件,取得较好效果。

而泰山桃花源索道,线路地形相对平坦,没有过多的起伏,运量要求较大(1000p/h),工程选择了具有体量小、运量大、便于和景观协调的单线循环吊厢式索道型式和设备。

另外,对同处泰山景区的后石坞索道,因线路长度仅有500m,选用了十分适合场地条件的单线循环脱挂带遮阳棚吊椅式索道,在满足场地、运量、环境的需求下,通过多种索道类型的配置,增加了景区游览情趣。

四川海螺沟索道项目,因越过冰川带,必须设置1000m的跨距,并采取合理配置保障线路中吊厢运行平稳,以新颖、独特的高科技手段和设施,充分满足不断发展提升的特定需求。

因地制宜,保护景区环境。

在具有独特地域环境和优美生态的四川黄龙风景区,经过反复精心地线路选择,尽力减少基建对于场地原貌的干扰破坏,有效地保护区域环境,在站房等建筑设施中,运用藏式民居建筑元素手法,达到与地域环境的协调融入。

该索道于2006年8月顺利建成运行,受到广泛肯定和欢迎。

不断攀登新征程。

2012年11月,建成并投入运行的华山西峰索道,在多项技术上都有新的提升。

华山西峰索道采用单线循环脱挂吊厢式索道(线路水平距离3897m,两端站高差895 m,载人车厢最大爬坡角45°,运行速度6m/s),线路支架间最大跨距达535 m,最高支架65 m,运载索直径56mm。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