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产品质量法西方产品责任法之比较

我国产品质量法西方产品责任法之比较

我国产品质量法与西方产品责任法之比较摘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该法的颁布对于加强产品质量管理、保护消费者权益起着重大作用。

关于产品质量与责任的立法,在国际上已有近百年历史。

早期的产品责任法首先在英美判例中出现,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在欧美国家,对保护消费者权益起到了强有力作用。

本文就我国的《产品质量法》与西方国家的《产品责任法》进行比较,并指出了我国《产品质量法》不足的地方及以后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产品质量法;产品责任法;产品质量与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接触和使用着很多很多的产品,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于产品的种类和质量上的要求也日渐增长,从而关于产品质量和消费者切身利益的问题也成为了人们日益关注的焦点,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学习的重点。

在全球范围内,我国关于产品质量责任的法律法规的出台还是比较晚的,体系也不是很完备,不免存在着一些漏洞和不足,这就要求我们在学习和实践的同时,发掘我国现行相关法律法规的缺陷,借鉴国外较先进的产品质量法或产品责任法体系,进而完备和提高我国产品质量法的体系、水品和作用,在此我就以欧美产品责任法与中国产品质量法中部分主要理论来做比较的方式来阐述我个人的一些观点。

[1]既然是关于理论上的比较,那就免不了现在概念上进行一下对比。

首先说产品,不同的国家法律中由于不同的国情和生活习惯等对于产品有着不同的定义。

美国1979年《统一产品责任示范法》将产品定义为:具有真正价值的,为进入市场而生产,能够作为组装整件或作为部件、零件交付的产品。

可见美国产品责任法注重的是产品的价值和用途。

德国1990年《产品责任法》将产品定义为:任何动产,即使已经被装配在另一动产和不动产之内。

可见德国产品责任法规定的产品的范围非常之大。

中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所称的产品是指经过加工、制作,用于销售的产品。

可见中国的产品质量法对产品的产生过程和用途较为重视。

再来说说产品责任,它是由于产品存在缺陷而产生的一种民事责任,主要意思即指产品的生产者、销售者因其所生产或销售的产品存在缺陷而对消费者造成损害,依法应承担的赔偿责任。

产品责任法就是调整上述产品责任关系的法律规范总体。

其目的在于最大限度的约束生产者和销售者的行为,维护消费者利益,促进经济发展。

虽然世界各国对于产品和产品责任的一些相关理论上有很多分歧,但是以上的两个概念还是被公共社会所广泛接受的。

产品质量的好坏和产品责任的确定对于人们生产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正是现在法律所维护的重点,所以产品责任法存在和完善的必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美国是当今世界上产品责任法发展最迅速、最完备、最具代表性的国家。

其立法与司法实践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产品责任立法,以及对国际产品责任法的形成和发展都具有较大的影响。

欧洲国家的产品责任法从理论和立法都不同程度地落后于美国,但其理论中有一些具有代表性的内容还是值得我们借鉴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我国关于产品质量管理的一部重要的法律。

在我国,有学者将其定为”行政法”,从立法的重心来看,这样的理解并不为错。

但是,作为一个法律文件,《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绝不仅仅是行政法,其中所包含的法律规范十分丰富,从大的方面说,这个法律文件中既有行政法规范,也有民事法律规范,还有刑事法律规范的内容。

将《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仅仅看作是行政法律规范的内容可能会造成法律适用上的错误。

《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不同于一些国家的《产品责任法》,因为在这些国家的《产品责任法》中,仅仅规定产品侵权责任问题。

而我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是产品质量监督部门进行产品质量监督管理的最基本的依据。

同时,它还是消费者对产品质量责任人提起民事诉讼的法律依据。

[5]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产品质量法》对于产品质量的监督、责任主体的责任与义务和处罚的规定还是较为具体的,但是由于我国尚处于发展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新的产品和法律关系的出现,关于产品责任的新问题就会接踵而来,所以对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较为先进的立法和实践理论的借鉴和参考还是有必要的,这不仅仅对于我国立法起着理论和实践上的指导作用,也可以为我国的经济发展打下更好的法律基础。

[2]由于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有联邦的法律和法院,各州也有自己的法律和法院。

美国各州在产品责任问题上观念虽不完全一致,但也无特别差异。

从各州的立法与司法来看,其产品责任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疏忽责任、担保责任和严格责任。

围绕这三个阶段又产生了有关产品责任法方面的三个基本理论。

在这其中,疏忽责任理论对于关于产品责任诉讼的原被告有着十分广泛和具体的划定,被告包括制造者、批发商、零售商等,原告可以是购买者、使用者或者受到损害的其他人,在我看来,美国产品责任主客体的范围是非常大而且具有不确定性,在美国这样一个注重保护人们权益的国家,其法律规定在实践和应用中的灵活性和自主性让人颇有感触,再加许多关于产品责任的案例的判决,的确显示了美国法律体系的复杂和实用性。

(欧洲产品责任法中对于责任主体的规定也是十分十分宽泛的,不仅针对于生产和销售所经过的程序中的主体,而且还有一点就是其规定当有两个或者两个以上主体对同一损害负责时,他们应当承担连带责任。

)而在这方面,我国一直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对于责任主客体的规定范围固定且实践中的灵活运用的判例和理论基础缺乏。

在这儿我说一点我一直主张的一个观点:法律是人们为了维护人民利益和社会安定经济发展而制定的,就要根据现实情况和社会反映来应用,而不能太过于死板,也许这样说太过于感性,可我一直觉得值一点正是我们所缺乏的--人民在诉讼中的参与性和自主性太低。

言归正传,另外美国产品责任法中对于产品流通各环节的责任和义务的规定也是非常明确和具体的,而且对于环节相关的其他问题也有较为明确地说明。

在担保责任理论中就更加凸显美国法律的自主性和灵活性。

美国《统一商法典》(1966年)在确定没有合同关系的当事人是否可依违反担保要求赔偿的问题上规定了三种具体方案供各州选择使用。

而在中国,没有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如果发生了关于产品责任的纠纷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解答,甚至一些受害者都不会去追究这个责任。

立法完备性上差距可见一斑。

另外,在严格责任理论这一点上,我国还是做得不错的,无论是对于产品的监督和销售渠道的管理都有比较完善的法律法规,在实践中虽然也存在一些问题,但现在的成果就已经表明了我国在这方面的成功。

[3]另外,我认为在美国产品责任法诉讼中还有较为先进的一点是被告可以针对原告不同的诉讼而提出的抗辩,其中的精华我认为是承担疏忽和相对疏忽以及自冒风险。

承担疏忽即原告自己的疏忽行为,亦称过失之分担或有过失,通常发生在疏忽责任的案件中。

它是指,原告自己因其疏忽未能发现产品中的明显缺陷或对于缺陷可能引起的损害没有采取适当预防措施,原告对此也应负担一部分责任。

假如产品的操作者对产品的性能和危险性有相当认识,但在使用产品时,因不小心致使受伤,应自己负过失责任。

例如,在1955年纳尔逊诉安德森案中,法官对于原告明知机器有故障不能照常运转,而继续操作该机器致伤,认为受害人自己应负疏忽责任。

相对疏忽又称比较过失,使之尽管原告对于损害的发生也有一定的过失,但法院只是按照原告过失在引起损害的原因中所占的比重,相应减少被告的赔偿数额。

如损害数额有100万美元,陪审团认为原告有30%的过失,那么原告最终只能获得70万的美元的赔偿。

自冒风险是指,受害人对产品的缺陷及其危险具有充分的知识和鉴别力,但他自愿地、不合理地使用了有缺陷的产品。

原告因这种情况而致伤,被告可引之为抗辩理由。

例如,明知雨伞是雨天防雨用具,却将它当作降落伞使用而致伤亡,雨伞生产者可不负责任。

又如,药品说明书上已明示”多服时有副作用,使用时需遵医嘱”等警告文字,如原告没有照办而擅自多服用而受害,其损害应由本人负责,或至少可减少损害赔偿额。

另外的抗辩事由如不当使用和滥用产品、擅自改动产品、担保的排除和限制都是非常具有代表性的,在实际诉讼应用中也起着重要的作用。

而在我国产品质量法中与此相关的规定只有在第四十一条中”生产者能够证明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不承担赔偿责任:(一)未将产品投入流通的;(二)产品投入流通时,引起损害的缺陷尚不存在的;(三)将产品投入流通时的科学技术水平尚不能发现缺陷的存在的。

”两者一比较,具体程度和完备性上的差距非常明显,而美国产品责任法中对于被告抗辩事由的规定在实际应用中显得十分有必要和人性化。

此外,在赔偿范围和处罚规则上面,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赔偿范围在我国产品质量法中都有囊括,我国产品质量法的规定我觉得较欧美产品责任法而言更为具体明确,也更为适应我国国情。

而针对欧洲国家的产品责任法,我认为也有一些理论是非常有实际意义的,这其中欧共体《产品责任指令》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其中的几点理论我认为值得我们参考。

首先是欧共体《产品责任制指令》中所采取的无过失责任原则,其指令第四条规定:受害人只要证明损害和缺陷的事实及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即可要求生产者承担责任,而无需证明被告有过失。

--这与我上面提及的”在我国,没有合同关系的当事人之间如果发生了关于产品责任的纠纷往往得不到合理的解答”形成对比--也与美国产品责任法中的严格责任相似,但具体的理论基础和实施内容还是有所不同。

而对于中国产品质量法而言,差距就在于我国产品责任法把诉讼的重点过于集中在被告的疏忽和主观故意上。

其次,欧共体《产品责任制指令》中关于对产品责任的抗辩的规定与我国产品质量法较为相似,但也有几点是我国产品质量法索不完善的,如产品既非生产者为销售或其他任何经济目的的供货而产生的,也不是生产者在其商业活动中生产或提供的。

据个例子来说,有人为了使自己的睡眠更舒服自己制作了一个氢气枕头,可有其朋友在其不知道的情况下拿去使用,不慎引起爆炸,那这个责任就不应该由氢气枕头的制作者承担。

这种现象在我国不是没有发生过,而我国产品质量法中就忽略的这一点。

[4]对于我国产品质量法而言,还是有需要完善和提高的地方,这不仅仅需要在实践生活和诉讼中的积累和挖掘,对于先进理论知识和立法原理的学习我认为也是必不可少的。

我相信,在我国每个方面都在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的产品质量法的发展必定会不负众望,而我们也立志为自贡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参考文献:[1]王春婕主编:《国际商法教程》,新华出版社,1994年版。

[2]崔广平主编:《美国产品责任法的理论与实践》,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

[3]王传丽主编:《国际贸易法》,法律出版社,1998年版。

[4]蒋德恩编著:《世界贸易组织中的争端解决》,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