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

《中庸》:中庸,恰到好处的做人智慧1906年,学者辜鸿铭把《中庸》翻译到了西方,立即引起了轰动,人们是根据《中庸》的标题去阅读的,因为“中庸”翻译成英语是“对人生最普遍的指导”。

一篇几千字的文章为什么可以冠以这样深刻的名字呢?原来,《中庸》堪称中国儒家思想的总纲。

《中庸》的作者是孔子的嫡孙子思,本是《礼记》的一篇,后来被宋代哲学家朱熹选入了《四书》。

这篇文章通篇其实只谈了两个字“中庸”,但这两个字却是一把打开幸福之门的钥匙。

它告诉人们,凡事要适可而止,既不能不够,也不能超过,但是也要坚定不移,不能动摇,不能偏废两端,但要不偏不倚地行事。

这一智慧,既可以用于做人,也可以用于治学,所以说,它是“对人生的普遍指导”。

车子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所有的车都是两个轮安在一个轴上,但是车子总是沿着两轮之间的轨迹行走。

人都有两条腿,可是人走路的路线,既不在左腿,也不在右腿,而是在两腿之间。

中庸处世,也是如此:不要走极端,保持中和。

《中庸》开头说:君子的言行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小人的言行则违反中庸的道德标准。

君子之所以能够常守中庸的道德标准,是因为君子每时每地都守中庸之道。

小人之所以违反中庸,是因为小人经常肆无忌惮地做事情。

所以无论是儒家还是道家,都同意“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哲理。

事物没发展起来的时候,固然需要大力支持,当它发展得过分的时候,也应该适时予以制止。

20世纪50年代的一天中午,内蒙古大草原上牧民欢欣雀跃,原来政府发下了一个通知,说:狼是危害人类和羊群的动物,是穷凶极恶的敌人,所以鼓励牧民们打狼,由政府提供物资支援,打死多少只以上,可以获得英雄的称号,并且发给奖金和锦旗。

为什么牧民们很开心呢?原来,蒙古高原上有很多狼,新中国成立前,无人治理牧区,成群结队的狼经常攻击羊群,给牧民造成了重大损失,老百姓苦不堪言。

这回政府组织大家向狼开战了,牧民们怎能不高兴。

于是牧民们纷纷出动,一场场消灭狼的战斗打响了,狼再凶猛,也敌不过猎枪、毒气、陷阱的围攻,不到几年,草原上的狼被打得一干二净,连幼崽都找不到了。

牧民们以为从此可以过上太平日子了,谁知,草场一片片荒芜,反倒不如从前了。

原来,狼只是饿极了才去攻击人类的羊群,平时它们是以野兔、野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的。

狼消失后,这些动物没了天敌,疯狂地繁殖起来,把一片片草场糟蹋得千疮百孔,羊群没了草料,也就长不起来了。

无奈之下,政府只好搞起了“引狼入室”行动,从外地引进了一批狼,散放在草原上。

过了几年,奇迹发生了,草场转绿了,羊群转肥了,人们对狼的认识也由此发生了变化。

狼虽然是羊的天敌,同时也是羊的“守护神”,草原狼既不能泛滥成灾,也不能被赶尽杀绝。

在传统的中国人眼中,世界本身是一个非常精密和谐的组织,破坏了其中任何一环,都会引起整体的失衡。

而且,自然界的平衡并不是稳定的,而是动态的,就像两个人对掌,双方的手掌对在一起,互相用力,这时只要有一个人突然撤去力量,两个人同时都会摔倒。

所以,要维持这种平衡,不但要中道而行,而且要时时刻刻中道而行,才能让这个精密和谐的组织顺畅地运转,其间的所有事物也都能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春风得意之时,难免喜形于色、夸耀自己;身处高位,不自觉间就会颐指气使、飞扬跋扈;稍有才能便妄自尊大、目中无人,唯恐天下人不知自己有才的炫耀心理不知害了多少人。

其实,“藏巧于拙,用晦而明,聪明不露,才华不逞”才是人生的大道理。

得意时行事低调,失意时也不妄自菲薄,这样的人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能够把持住自己,也就不会大喜大悲,为外界所干扰。

所以,容易心高气傲的青少年们,不妨多读一读《中庸》,这其中不仅有故事,更重要的是让我们学会拿捏为人处世的力度。

中庸之道,简约而不简单。

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学会了“中”字的写法:一个四方形的场地,中间插一根旗杆,“中”字就是这么来的。

那么“中庸”又是什么呢?中道而行,不偏不倚,持久不变,这就是中庸。

“中庸”这两个字看似质朴无奇,却涵盖了古人高深的智慧。

《中庸》说:“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语小,天下莫能破焉。

”意思是说,君子说起大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够承担它,说起小事来,天下没有人能分析透彻。

对君子来说,中庸就是要胸怀天下,事无巨细,精神世界收放自如。

《中庸》还说:君子所恪守的中庸之道,从世间的浅显知识中来,如果深推到天地万物之间,就变得深奥精妙了。

这是古代贤人从万事万物的规律中摸索出来的,万事万物虽然形态各异、丰富多彩,可它们的道理却是极为简单、极为纯朴的。

钱钟书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学者,他的小说《围城》和学术著作《谈艺录》都广为人知,深受读者喜爱。

有外国记者曾说,“来到中国,有两个愿望:一是看看万里长城,二是见见钱钟书”。

他简直把钱钟书看做是中国文化的奇迹与象征了。

可是这样一位学术大师,在生活中却简单得像个孩子。

钱钟书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时候,家里养了一只猫。

每天晚上,猫就溜出去和别人家的猫玩耍打架。

钱钟书很担心他家的猫吃亏,就专门准备了一根长竹竿,每当听到外面的猫吵闹起来,不管天气多冷,他都从被窝里爬出来,拿着竹竿帮自家的猫打架。

钱钟书很喜欢女儿,经常和女儿开玩笑。

女儿小时候睡午觉,钱钟书就用毛笔在她的肚子上画了一个大脸,结果被夫人训斥了一顿。

每天晚上女儿睡觉前,钱钟书就把各式各样的东西,如小镜子、小玩具、刷子,藏在女儿的被窝里,惹得女儿一阵阵尖叫,这时候,钱钟书就大笑起来,好像获得了什么胜利似的。

人们很难相信,一位学富五车的大学者,却热衷于小孩子的游戏。

在我们看来,大师与孩童之间,存在着天然的区别。

其实越是睿智的大师,思想往往越简单。

但是这种简单,是对事对物始终保持着的一颗淳朴的心。

淳朴是中国哲学中追求的大境界,道家经常讲“无为”,老子就说:最美妙的音乐没有声音,最美好的形象没有形状。

其实儒家学者的观点也与此类似。

孔子说,他十五岁就有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岁的时候不迷惑,五十岁知天命,六十岁耳顺,到了七十岁,就“从心所欲不逾矩”,随心行事也可以不逾越规矩了。

一个人经历了七十年的风风雨雨,有过辉煌,有过骄傲,有过各种各样的成功,到老来达到一种“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这是做人办事已经秉承着自己的原则得心应手,不需要刻意地做什么,一切都自然而然地符合道理。

但是现在,还有很多青少年要求自己在生活条件上好吃好穿,花钱大手大脚,这种停留在物质层面上的享受,感受到的满足和快乐都经不起推敲,衣服很快就穿久了,菜肴也会吃厌,内心就难以平静。

任何事物都有发展的过程,从简单到复杂,又从复杂到简约。

这时的简约已经不是一开始的那种简单,其中概括了所有复杂的内容,淘汰了没有意义的东西。

比如航海,人们开始的时候肯定到处试探,试探的过程充满了和风浪搏斗的壮美,但最后总是回归到一条正确的航线上,平平淡淡地行驶;又如植物,从发芽开始,到长成参天大树,开出美丽的花朵,可是最后总会结出一个简单的果实。

中庸之道教我们由约至博,又由博返约。

在广阔的空间中,华丽多姿也好,简单纯朴也罢,都只是一种表达的方式,但是简洁的表达更加持久;在人一生的时间中,青年的奋发有为,中年的龙争虎斗,到老年的阅尽沧桑、清淡如水的心态,这些也都是在相应的时节中应该有的风景,但是简单的生活更加耐人寻味。

简洁的话语,平和的心态,对别人要求不多,对自己也不苛求,生活自然质朴,这种质朴,背后正蕴涵着丰富的内容。

把握事物适中的度用中庸来处世,就是要把握好度。

做饭的时候,火候不到,饭就不熟,火太大了,饭又会焦。

长途旅行的时候,要背干粮和水,背少了,路上就会忍饥挨饿,可是背多了呢,又走不动路。

生病的时候,吃少了药,起不到治病的效果,吃多了,又容易中毒。

做事情也是这样,不能达不到标准,但也不能超过。

《论语》中也记录了类似的话:“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

’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师就是颛孙师,字子张,商就是卜商,字子夏。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子贡问孔子说:“子张和子夏,哪一个更好一点呢?”孔子说:“子张呢,做事经常过分,子夏呢,做事经常不到位。

”子贡问道:“那么就是说,子张更好一点了?”孔子说:“唉,过分和不到位同样不好。

”孔子是个明智的人,他深知过犹不及的危害。

鲁国有一项政策规定:如果有鲁国人在外国做奴隶,无论是谁,肯出钱把这个奴隶赎回自己的祖国,那么这笔钱由政府报销。

出钱的人只要有收据,就可以到鲁国政府领取费用。

这个政策很好,执行起来也很得力。

许多在外面做奴隶的鲁国人就是因为这项政策得以摆脱被奴役的命运,返回家园的。

有一次,子贡出外,赎回了一个鲁国奴隶。

子贡是一个有钱人,他出于慷慨的心情,就把收据撕掉了,表示自己不贪图这笔钱,不去领政府的报销费用。

当时很多人都为子贡叫好。

可是子贡回来对孔子一说,孔子立即生气地指责他说:“子贡,你做错了。

”子贡很奇怪,自己不要这笔钱,怎么还错了呢?孔子说:“你是不需要这笔钱,可是你考虑过其他人的想法吗?你这样一做,人们就会想,哦,赎回奴隶,还不要政府的钱,这才是道德的榜样,这个高度谁能达到?你这种榜样,只能让想去赎奴隶的人望而却步,怕背上贪财的名声。

”果然,这件事情发生之后,人们觉得做不到子贡那样,所以出去赎奴隶的人越来越少了。

子贡知道了,非常后悔。

国家大事和日常生活一样,都要在一个平衡的轨道上运行,所以,既不能偏左,也不能偏右。

保守退缩自然不行,太过激进了同样不好。

而且,有些时候,做事情需要充分的条件,条件不成熟却勉强去做,最终会失败的。

有一个女生叫小君,为人非常热情,喜欢在宿舍楼里到处找人聊天,也喜欢帮助别人。

开始的时候,大家都很喜欢她。

可是小君喜欢热闹,有时候在别人的宿舍一坐就是几个小时。

这个寝室的女生有的想学习,有的想休息,又不好赶她走,只好找机会暗示她。

小君却从不在意别人的态度,总是坐到宿舍熄灯才离开。

有一天,洋洋的男朋友要过来看她,约好请洋洋寝室的四个女生吃饭。

由于其余三个女生都没见过这个男生,大家都很兴奋,正兴致勃勃地讨论这件事的时候,小君又跑来聊天,听说了这件事,立即热情地加入进来,洋洋也邀请了她。

小君很高兴,就到处宣扬说:洋洋的男朋友要过来,某月某日请人吃饭。

洋洋的朋友也很多,不到半天工夫,就纷纷来找洋洋,问她为什么不早说,男朋友好容易过来一趟,为什么不让大家看看帅哥呢。

洋洋只好一一答应,到时候吃饭的时候一起去。

结果当天吃饭的时候,去了十几个女生,洋洋的男朋友没做好准备,带的钱不够,非常尴尬,只好临时出去到银行取钱,才把账结了。

这件事弄得洋洋很不开心,但是她知道小君的本意是很热情的,所以也没说什么。

后来,这样的事情一再发生,小君的同学渐渐都不喜欢她了,大家表面上对她很客气,实际上各自忙各自的事情,也没有人和她谈心。

直到毕业,小君也没想明白:为什么我这样热情,愿意和我说话的朋友越来越少了?如果小君知道做事情把握好度,不要太过热情,就不会给别人添麻烦,也就不会让别人敬而远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