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

人教新课标版语文高一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第5课苏轼词两首学案

第5课苏轼词两首苏轼的诗词早已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

当我们凭栏远眺滚滚东去的江水时,也许会高唱“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当我们在月夜里思乡怀远、黯然神伤时,可能会低吟“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当我们漫步在西子湖畔,定会想起“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当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需要宽慰、需要排解内心的抑郁时,总会想到“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今天,我们就怀着虔诚的心,通过对苏轼的词的赏析,仰视这位文化巨人。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北宋著名的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他是豪放词派的代表人物,与辛弃疾合称为“苏辛”。

他是北宋继欧阳修之后的文坛领袖,散文与欧阳修齐名。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书法上,他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作品有《东坡乐府》《东坡七集》等。

名作有《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后赤壁赋》等。

苏轼少负才名,博通经史。

宋嘉祐二年(1057)进士,他一生坎坷,多次被贬官放逐。

神宗时曾任祠部员外郎,知密州、徐州、湖州,因反对王安石新法,以作诗“谤讪朝廷”罪被贬谪至黄州。

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知杭州、颍州,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至惠州、儋州(今海南儋县),后北还,病死于常州,追谥“文忠”。

苏轼在政治上属于旧党,但也有改革弊政的要求。

《念奴娇赤壁怀古》《念奴娇赤壁怀古》是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苏轼游览黄冈城外赤鼻矶后所作。

当时苏轼因诗文讽喻新法,被新派官员诬陷论罪,贬斥至黄州任团练副使。

苏轼此时深感年岁渐老,事业功名未有所成,抑郁于心。

观景时顿生种种联想,眼前浮现出赤壁古战场鏖战的场景、周瑜“雄姿英发”的形象,作者赞颂其功业,并借以抒发自己有志报国却壮志难酬的感慨。

《定风波》这首词作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春,此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谪黄州已近三年。

在遭受严重政治迫害后的几年里,苏轼内心当然有愤懑和痛苦,但他却始终能以超人的旷达心态泰然处之。

这首《定风波》就表现了苏轼当时“泰然处之”的心境。

1.宋词两大流派之一——豪放派豪放派是宋词的一个流派,与婉约派并称为宋词两大词派。

豪放派特点是创作视野较为广阔,气象恢弘雄放、汪洋恣肆,崇尚直率,而不以含蓄婉曲为能事。

喜用诗文的手法、句法写词,语词宏博,用典较多,不拘守音律。

它不仅描写花间月下,而且更喜摄取军情国事那样的重大题材入词,使词能像诗文一样反映生活,正所谓“无言不可入,无事不可入”。

代表人物有苏轼、辛弃疾。

2.一尊还酹.江月酹:以酒洒地,是向鬼神敬酒的方式。

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长江滚滚向东奔流而去,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波浪淘尽了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多少杰出的英雄人物。

古时候军队营垒遗迹的西边,有人说,那儿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我不禁想起当年的周公瑾,美丽的小乔刚刚嫁与他,他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英气勃发,勇武刚烈。

他手持羽扇,头戴纶巾,谈笑之间,曹军的战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我神游于当年三国的古战场,应笑我多愁善感,过早地长出了白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人生在世犹如大梦一场,还是洒一杯酒祭献给江中伴我的明月吧。

定风波三月七日, 沙湖 道中 遇雨。

雨具 三月七日,我在去沙湖的路上遇到下雨。

拿着雨具的先去, 同行 皆 狼狈, 余独 不觉。

仆人已先离去,同行的人都狼狈不堪,只有我感觉不到。

已而 遂晴, 故 作 此。

不久天就晴了,因此,我写了这首词。

⎣⎢⎡ 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的三月七日。

1.识记字音2.一词多义3.古今异义(1)大江..东去古义:长江。

今义:大河的泛指。

(2)回首向来..萧瑟处古义:刚才。

今义:从来,一向。

4.词类活用(1)大江东.去(名词作状语,向东)(2)羽扇纶巾....(名词作动词,拿着羽扇;戴着纶巾)(3)樯橹灰.飞烟.灭(名词作状语,像灰一样;像烟一样)(4)竹杖芒鞋....轻胜马.(名词作动词,拄着竹杖;穿着草鞋;骑马)“淡”是人生最深的滋味文/蒋勋苏东坡在落难的时候,在长江边写下了“大江东去,浪淘尽”。

受到皇帝赏识时,他的书法漂亮、工整、华丽,而且他很得意。

因为他是一个才子,才子总是很得意的。

但是他从来没有想过,他曾让很多人受过伤。

他得意的时候,很多人对他恨得要死,别人没有他的才气,当然要恨他。

但是他落难时写的书法,那么笨,那么拙,歪歪扭扭,却成了中国书法的极品。

此时苦味出来了,他开始知道生命的苦味,并不是年轻时得意忘形的样子,而是在这么卑屈、所有的朋友都不敢见他的时候,在江边写出最美的诗句。

他原本是一个翰林大学士,但因为政治,朋友都对他避得远远的。

当时他的朋友马梦得,不怕政治上受连累,帮苏轼夫妇申请了一块荒芜的旧营地,由此苏轼就改名叫苏东坡。

苏东坡开始在那里种田、写诗,他忽然觉得:我何必一定要在政治里争些东西?为什么不在历史上建立一段光明磊落的生命情感?所以他那时候写出了最好的诗。

他有米可吃了,还跟他太太说,让我酿点酒喝好不好?他还是要喝酒!“夜饮东坡醒复醉”,是说晚上就在这个坡地上喝酒,醒了又醉,醉了又醒;“归来仿佛三更”,则是说回来已经很晚。

“家童鼻息已雷鸣”,是说当地还有一个小孩帮他管理家务,但是他睡着了,正打着呼噜。

“敲门都不应”,是指苏东坡敲门都不应。

我们看他之前的诗词可知,如果敲门都不应,他就要发脾气了,可是现在却不是这样,他走去听江水的声音,“倚杖听江声”。

苏轼变成了苏东坡后,他觉得丑都可以是美,他开始换个角度欣赏周围的风景。

他那时跑到黄州的夜市喝酒,碰到一个满身刺青的壮汉,那壮汉把他打倒在地说:“什么东西,你敢碰我!你不知道我在这里混得怎样?”他不知道这个人是苏东坡。

倒在地上的苏东坡,忽然就笑了起来,回家写了封信给马梦得说:“自喜渐不为人知。

”我觉得这是了不起的生命过程,他过去为什么这么容易得意忘形?因为他是才子,全天下的人都认识他,故他常常不给人好脸色,可是落难之后,他的生命中开始有另一种包容,有另一种力量。

所以我觉得,苏东坡是尝过酸甜苦辣咸……百味杂陈之后,最后品出来一个“淡”。

只有当所有的味道都品过了,你才知道“淡”的精彩,你才知道一碗白稀饭、一块豆腐看似没有味道,可是这个味道是生命中最深的味道。

你会发现他在做官的时候,从来没有感觉到“清风徐来”,但是从他的诗中我们看到,他因为不做官,才感觉到“清风徐来”。

我觉得苏东坡应该感谢的是:他不断被下放,每一次的下放都会使他的诗更好一点。

因为整个生命被现实的目的性绑住了,所以被下放的时候,才可以回归自我,才能写出这么美的句子。

他可以感受到:历史上那些争名夺利,最后都变成了一场虚空。

能够吟出“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是因为他回归了自我。

我相信,美是一个自我的循环过程。

漫漫人生路,你会渐渐发现,不管是富贵或是贫穷,只有回归了自我,才有美可言。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我们只有在经历过酸、甜、苦、辣、咸以后,才知道淡的可贵。

愿你在回首人生路时,也能品出淡的滋味来。

(有删改) 人不能改变环境,那就改变心情。

这篇文章告诉我们一个朴实的生活道理: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当你遭遇人生苦难时,抱怨无济于事,并为之而伤感不过是徒增烦恼,要学会自我解脱和心灵释放。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天大的困难放到短暂而宝贵的人生面前,又算得了什么呢?又何必去苦苦地计较些什么呢?这就是人生的豁达境界。

苏轼年轻时也是意气风发,拼搏进取,有“澄清天下之志”,而“乌台诗案”让他站到了死亡的边缘,也许鬼神在向他敲门的时候,苏轼才真正地体会和领悟到了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如果说这是“消极”,那么,人生需要这样的消极,建立自己的弹性人生,或许正是一个人积极进取的另一种表现。

一、思维建构《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答案 □01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02抒情 □03心情平和□04乐观二、内容把握(1)《念奴娇 赤壁怀古》通过对□01 的描写和对古人、古事的记叙,抒发了作者对□02 的缅怀和仰慕之情,表达了因年岁将老而产生的人生苦短和□03 的无限感慨。

答案 □01古迹 □02古代英雄豪杰 □03壮志难酬 (2)《定风波》通过记叙出游时□01 的一件小事,表现了作者□02 的人生态度,宠辱偕忘、超乎物外的人生境界,寄寓了他对自己所遭受的□03 的旷达之情。

答案 □01途中遇雨 □02洒脱、放达 □03政治打击念奴娇 赤壁怀古1.“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这一句在全词中起什么作用?奠定了全词怎样的感情基调?我的答案:答案 (1)“大江东去”是赤壁之战的衬景,“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怀古”的点题。

这一句泛写作者凭高远眺,所见所感,是全词起兴之笔。

开篇就浓缩了浩瀚的时空,把江水、浪花、千古风流人物融成一片,营造了一个旷远、深沉的意境,为“周郎”的出场造势。

(2)词的开篇“大江东去”,即将一条浩浩荡荡、不舍昼夜、奔腾不息、向东疾逝的长江推到了我们面前,澎湃的浪潮激起了我们胸中的豪迈之情,奠定了全词雄浑大气、壮阔磅礴的感情基调。

2.“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在另本作“乱石崩云,惊涛裂岸”,请问这两种说法各有何表达效果?我的答案:答案 (1)“穿空”写出石壁的高峭和直插云霄的气势,“拍”写出江水撞击江岸时波涛的汹涌奔腾。

“穿”“拍”运用比拟手法,使画面更富形象和动感。

(2)“崩云”意即击碎了云层,写出了山石直冲云天的力量,“裂岸”夸张地写出了波涛撞击江岸的力度。

3.“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在上下片中起到什么作用?我的答案:答案 过渡。

“江山如画”承上,“一时多少豪杰”启下,由状景过渡到状人,十分自然。

这一声感叹将怀古之情和江山之胜融为一体。

“一时多少豪杰”是虚写,既照应了开头“千古风流人物”,又为下片写周瑜作了铺垫。

4.作者为什么要着意描写周瑜年轻有为、英气不凡?我的答案:答案 周瑜年轻有为,春风得意,又在赤壁大战中击败曹操,这正与词人自己青壮岁月已逝,却屡遭贬谪、功业无成的遭遇形成鲜明对照。

作者写周瑜,用意在于既抒发对英雄的仰慕之情,又借周瑜的形象反衬自己,抒发自己的悲壮情怀。

定风波1.《定风波》开头两句在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我的答案:答案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只“莫听”二字便见性情。

雨点“穿林打叶”发出声响,是客观存在的,说“莫听”,就有外物不足萦怀之意。

那么便怎样?“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

在雨中照常徐行,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来。

“何妨”二字既透出一点俏皮,又增加了挑战色彩。

本词开头两句是全篇的中心,以下词情都是由此生发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