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考特训】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4)天文历法

【高考特训】2019高考语文文言文化常识分类训练:(4)天文历法

天文历法
判断以下说法的正误,对的打√,错的打×。

1.甲午,甲是地支之一,午是天干之一,文中用的是天干地支记日法。

()
答:“甲”是天干,“午”是地支。

2.延祐是元朝年号,年号一般由皇帝发起,秦始皇登位后,首先开始使用。

()
3.丁巳是干支纪年法,干支纪年由十大天干十二地支配合组成,六十年为一甲子。

()
4.“正统二年”中的“正统”是年号。

古代常用纪年法有干支纪年法(十天干与十二地支两字相配,60年周而复始),王公即位年次纪年法,年号纪年法,年号干支兼用法,生肖纪年法等。

()
5.建元,本为夏历每年纪历的开始。

后被西汉武帝刘彻用作年号,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年号。

以后就指历朝开国后第一次建立年号,并泛指建国。

()
彗星,俗称扫帚星,“彗”字即扫帚之意。

古人把天象的变化和人间的祸福联系起来,认为天象的变化预示着人事的吉凶,彗星出现被看作吉祥的征兆。

()
答:“吉祥”应为“灾祸”
7.“隆庆”属于年号,“隆庆元年”指该帝王即位第一年。

年号是我国从汉武帝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
8.天圣,是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由汉武帝首创。

年号并非一成不变,皇帝遇到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更改年号。

()
9.“至顺”是元朝的年号,帝王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如选文中的“元贞”“延祐” “仁宗”“至正”。

()
答:“仁宗”是庙号。

10.“阴阳”本是中国古代哲学基本概念之一,此处指看星相、占卜、相宅等方术。

()
11.“九”,中国古代以九为阳数之极,于是多用“九”这一数字来附会帝王。

例如,帝王之位称“九五”。

()
12.“季秋”,秋季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在古代,一年分为四个季节,每个季节各占三个月,这三个月依次用“孟、仲、季”来表示。

()
13.穆宗,庙号。

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并追尊以名号,如某祖、某宗。

庙号始于殷代,如武丁称高宗。

汉以后, —般帝王都有庙号。

()
14.咸平,是宋真宗的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一般由皇帝发起。

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
15.蓍龟,古人以蓍草、龟甲占卜吉凶,因此合称“蓍龟”来指代占卜,此词也可以比喻德高望重的人。

()
16.魏废帝三年,采用以帝王即位年次纪年的一种方法,如鲁隐公元年也属这类方法。

()
17.日昃,是早晨的意思。

文中说程师孟和对方据理力争,从早晨一直到傍晚,不肯让步。

()答:日昃:太阳偏西。

18.庚寅,干支之一。

十二天干和十地支共配成六十组,用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

()答:应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19.古代新君即位后改用新的年号,称为“改元”。

也有一君在位而多次改用年号,亦称“改元”。

()
20.黄昏,十二时辰之一。

十二时辰西周时就已使用,汉代命名为夜半、鸡鸣、平旦、日出、食时、隅中、日中、日昳、晡时、日入、黄昏、人定。

又用十二地支来表示,分别是: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个。

()
21.阴历九月初九,我国古代以九为阳,九月九日正是阳月阳日,故名“重阳”。

民间在重阳节有插茱萸、饮菊花酒、举行庙会、登高等风俗。

因“高”与“糕”音同,所以重阳节又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
22.年号,是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名号,如咸平;每次新皇帝登基常常会改元,明清以前一个皇帝往往有多个年号,明清时期一般为一帝一元。

()
23.“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本为中国古代的四种神兽,经道教演变为四方护卫神,而“玄武”对应北边,因此“玄武门”是唐代宫城的北正门。

()
24.宣德、景泰都是明朝皇帝的年号。

如宣德炉,即明宣德年间所造的铜香炉;景泰蓝,即明景泰年间盛行的工艺品。

()
25.日晡,即晡时,古人将一天划分为"晡时、日入、黄昏、人定"等十二个时辰,晡时对应干支中的申时,即下午三点至五点。

()
26.朔日,中国农历将每月的第一天称为 "朔",即初一。

将农历每月的十五称"望",十六称"既望",每月的最后一天称"晦"。

27.古人常用天干地支来表示年份日期时辰等,本文中"是冬十月辛丑朔,日食"里面的"辛丑"是用来纪日的。

()
28.古人迷信,认为一些自然变化和人世吉凶祸福有关,把星象的异常变化叫“星变”。

()
29.日昃,太阳偏西,约未时,即下午一点至三点。

古人根据天色把一昼夜分为若干时段,如太阳正中叫日中,将近日中的时间叫隅中。

()
30.元贞元年,“元贞”是年号,古代皇帝一般一人一年号;“元年”原指帝王即位之年,后亦指帝王改换年号的第一年。

()
答:古代的皇帝一般都有多个年号,只是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

31.朔望,农历每月的初一日和十五日。

()
32.“辛巳”如同《兰亭集序》中的“癸丑”,用的是中国传统的干支纪年法。

干支包括十二天干和十地支。

()
答:干支包括十天干和十二地支
33.“贞元”是帝王年号,在文中用于纪年。

古代的纪年方法主要有干支纪年、帝王年号纪年和帝王庙号纪年等。

()
答:没有庙号纪年法
34.“弘治”是年号。

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年号是我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念的一种名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
35.蓍龟,古人以蓍草和龟甲占卜凶吉,因以此指占卜;也指德高望重的人。

()
36.河朔的“朔”与朔漠、朔风中的“朔”都是指北方,另外,“朔”还指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
答:“朔”还指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37.正朔指一年第一天。

正就是正月,朔就是初一。

古时候改朝换代,新王朝常常重新制定正朔。

()
38.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朔日指农历每月的初一,望日一般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
39.我国封建时期皇帝即位之初,惯例要改元纪年,改元的第一年称元年,也称“初元”。

()
40.闰月,农历中逢闰年加的一个月,闰月加在某月之后称为“闰某月”。

()
41.朔,指农历每月初一,此时地面观测者看不到月面任何明亮的部分,因此也称新月。

()
42.朔望,即朔日和望日,晦朔,即晦日和朔日。

晦,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望,阴历每月的十五日。

()
答:应是“晦,阴历每月的最后一日。

朔,阴历每月的第一日”。

43.象纬之学,指的是象数谶纬之类的学问,古人研究星象经纬等的天文现象,也研究谶纬卜象吉凶预兆等。

谶纬是古代汉族官方的儒家神学,谶书和纬书的合称。

()
44.古时记月法中用到的“朔”“望”“晦”“既望”中的“既望”是指每个月十五后的某一天。

()
45.古人有时用十二地支来表示一天的时辰,“酉”时是相当于现在的北京时间17时至19时。

()
46.丙申:是中国传统纪年干支纪年中的一个年份。

干支纪年即将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顺序搭配组合成干支,用于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等。

()
47.俄顷,片刻,一会儿。

古代表示时间短暂,与之相近的词语还有“俄、俄而、少顷、少时、少间、须臾、斯须”等。

()
48.“旬日”指十天,王勃《滕王阁序》中有“十旬休假”的句子,中国现代也把一个月分为上旬、中旬和下旬。

()
49.“大德”是帝王年号,与范仲淹《岳阳楼记》中“庆历四年春”的“庆历”类似,中国古代除皇帝年号纪年法外,还有干支纪年法等。

()
50.干支纪年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纪年体,是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十天干和子、丑、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十二地支按照顺序组合起来的纪年方式。

每个周期是六十年。

()。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