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习作4 学会恰当使用象声词

习作4 学会恰当使用象声词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上册习作4学会恰当使用象声词一、教学目标⒈朗读儿歌感受象声词的生动形象,懂得象声词表示声音,写时需要加上引号。

⒉联系生活实际,借助片段练习,学会恰当地运用象声词,增强文章的表现力。

⒊仔细观察图画,发挥想象,用上几个象声词把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下来,并围绕重点(使用象声词)认真修改、评价习作。

4.通过习作展示、多元评价,体验习作带来的快乐,感受成功的喜悦。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⒈朗读儿歌感受象声词的生动形象,懂得象声词表示声音,写时需要加上引号。

⒉联系生活实际,补充象声词的片段练习,学会恰当使用象声词。

难点:运用象声词把生活中的一件事或一个场景写下来,并围绕重点(使用象声词)修改、评价习作。

四、教学评价设计⒈通过朗读儿歌、联系生活、补充片断练习、启发想象,重点从是否感受到象声词的生动形象、是否学会使用象声词、是否会用等方面进行评价。

⒉重视习作修改的评价,对习作采取自评、互评、师生共同赏析等评价策略共同提升,评价重点围绕重点(使用象声词)修改、评价习作。

⒊多元评价学生习作:可以从全篇写得较好的,也可以从某个句子、片段、某个象声词使用恰当进行多元评价,以激励学生,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树立写作信念树立信心。

五、教学准备教师:⒈教师组织学生倾听生活中事物发出的声音,有选择地记录这些声音。

倾听后完成体验卡《奇妙的声音》。

⒉制作课件。

学生:课前组织学生倾听生活中事物发出的声音,有选择地记录这些声音。

倾听后完成体验卡《奇妙的声音》。

六、教学课时:两课时七、教学过程第一课时环节一、作前指导——观察体验,激活愿望。

(一)儿歌比对初识象声词⒈师:同学们,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两首儿歌《老鼠迎亲》(出示课件一),读读看,你什么感受?课件一再出示课件二,读读看你什么感受?课件二⒉这两首儿歌有什么不同之处?你喜欢哪一首?能说一说喜欢的原因吗?(预设:用上了表示声音的词语,读起来更贴近生活。

)⒊小结:这些用引号表示出来的表示声音的词语就是象声词。

(板书:象声词)这首儿歌运用了很多的象声词,读起来给人一种如闻其声的感觉,使文章生动、形象。

⒋课前,同学们倾听了生活中事物发出的声音,你记录了哪些事物的声音?交流倾听体验卡。

出示课件三:⒌师小结,引出例文。

同学们,大千世界,声音无处不在,我们积累了那么多象声词,说话和写作时,如果用上了象声词,就会使人如闻其声,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怎样才能把它们写到文章中去呢?请看下面的片段。

(抓住儿童心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朗读带有象声词的儿歌比对,感受象声词形象、生动的特点,激发学生学习使用象声词的兴趣,联系课前活动体验,检查象声词积累情况,唤起学生情感体验,为下文学习使用象声词做好铺垫。

)(二)联系生活,学用象声词⒈出示雷阵雨(片段),你能联系生活实际,填上恰当的象声词吗?出示课件4:⒉学生自读片段,完成填空。

说一说,读后你眼前出现了哪些画面?看看都用了哪些象声词,是怎样用的,总结一些用法。

小组交流。

⒊教师点拨。

教师依据学生回答从以下方面引导:(1)联系生活准确使用象声词。

读后你眼前出现怎样的画面?电闪雷鸣画面。

生活中闪电划破天空的声音是?(咔嚓咔嚓),打雷的声音是?(轰隆隆)所以我们把这两个表示电闪雷鸣声音的词放到相应的位置。

这就是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用词准确表达事物声音。

板书:联系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用词准确。

用同样方式引导,风“呼呼”地刮着,树叶沙沙作响。

雨点“噼里啪啦”地砸落下来,雨顺着树叶滑下来“滴答滴答”地落在行人的伞上。

(2)使用象声词时应该注意什么?(使用象声词时加上引号)(板书:加上引号)⒋小结:这个片段我们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加上准确的象声词后,文章便有声有色了。

(俗话说的好:语文即生活,生活即语文。

生活是写作的源泉,要想写好作文,必须立足生活。

用联系实际生活的实例,引导学生回忆生活情景,通过填空的形式,完成片段补写,学会恰当使用象声词,教给学生写作的方法。

)(三)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⒈请同学们将书本打开到83页,默读,迅速地找到本次习作的要求。

(请一生读写作要求)投影出示写作要求:请通过一件事的叙述或一个场景的描写,用上几个象声词。

⒉请大家仔细观察书下方的图,是怎样的场景,你能用一句话完整地概括吗?在这个场景中你会听到哪些声音?⒊选择一幅图重点引导学生练习使用象声词。

(1)指导想象。

预设:如抓住爸爸炒菜图进行指导:爸爸在厨房做了什么?爸爸炒菜的过程是怎样的?都发出了些什么声音?你能模仿吗?流水的声音怎样?铁铲不断地翻炒的声音怎样?铲子和锅底翻炒的声音怎样?(2)学生自己练说。

教师巡视指导。

(教师深入到小组内,发现有代表性的介绍,以便集体交流。

)(3)集体交流,推荐代表介绍,师生共同点评。

(评价重点:从是否准确使用象声词来评价。

)⒋接下来请同学们展开合理的想象,运用准确的象声词,用通顺的语言有序地描写一个场景。

可以是书上的四幅图例,也可以写生活中你熟悉的场景,题目自拟。

(通过指导看图,动脑想情节,动口说故事,拓宽学生思维。

围绕是否准确使用象声词评议,学会使用象声词。

环节设计由说到写,遵循习作教学规律。

)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四)动笔习作,个别指导学生动笔习作,教师针对现场相机辅导,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拨,对习作困难的学生帮他们拓宽一下思路。

第二课时环节二、下笔成文——文笔互动,习作实践(四)动笔习作,个别指导(教师巡视指导,发现共性问题随机点拨,对习作困难的学生帮他们梳理、开拓一下思路。

)点拨启发,拓展思路图片一:重点引导使用“呼呼”“哗哗”图片二:重点引导使用“咔嚓”“轰隆隆”图片三:重点引导使用“砰”“扑通”图片四:重点引导使用流水的声音“哗哗”,打开煤气的声音“砰”,炒菜的声音“叮当”等。

环节三、作后展评——展示作品,评改提高(五)作后修改,交流完善⒈读给自己听,自己修改。

写好后,自己先放声朗读,想想句子是否通顺,象声词用得是否恰当,不合适的地方自己试着改过来。

⒉小组合作互改。

请同学们在小组内读一读自己的习作,对照板书,评一评谁能联系生活实际,展开合理想象,准确使用象声词,也可互相交换改一改。

⒊集体评改。

(1)出示一位同学的全文,请他先介绍自己写了那件事或叙述了那个场景,然后读给大家听,重点听是否使用了象声词,表达是否恰当、准确。

有没有需要添加或者删除的内容。

(引导学生评价表扬能使用象声词,特别是能恰当使用象声词的,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

)(2)出示其他学生片段,也可以欣赏从某个句子、片段、某个象声词使用恰当等方面,进行多元评价,有哪些象声词的使用值得自己学习的地方。

⒋再次自我修改完善、誊抄。

(作文教学要指导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

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本环节通过自改、互改、集体改和多元评价,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六)佳作结成集1.以小组为单位将作文集结成《奇妙的声音》,小组间交流评议后存档。

2.评出班级最优秀的作文集,班级展示。

(七)板书设计练习4象声词联系生活展开合理想象用词准确加上引号附:聆听“奇妙的声音”活动体验卡亲爱的同学们:自然界的声音真是太丰富,太美妙了!仔细聆听你会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

利用课余时间到大自然、热闹的街市、商店超市……去聆听奇妙的声音吧!你可以边听边模仿看一看你能模仿多少种声音,也可以将奇妙的声音记录下来,不会写的字可以用拼音代替。

走进书籍你还会发现类似的句子:这时,一群鸭子“嘎嘎”叫着,“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里面的“嘎嘎”“扑通扑通”都是表示声音的词。

人们读了就有如闻其声的感觉。

你能走进书籍去发现类似的句子吗?摘抄几句这样的句子,比比看谁摘抄得多。

教后反思成功之处:⒈习作的成功离不开充分的准备。

在本次习作之前,开展的“奇妙的声音”活动体验,开启了学生对于声音的关注,培养了学生有意识、有目的地观察生活、积累写作素材的习惯。

尤其是摘抄含有声音的句子,可以说是起到了一石二鸟的作用,学生不仅关注了表示声音的词,增加阅读量,而且还积累了一定量的类似句子,为学生自己后来的运用象声词做了铺垫,遵循读写结合规律。

⒉在突破重难点上采用了层层深入、循序渐进的办法。

从对比儿歌感受象声词的生动形象,联系生活,学用象声词,到明确要求,选择素材,运用象声词,再到修改、评议象声词的使用。

紧紧围绕训练重难点展开,从而突破了本次习作的教学难点。

⒊联系生活,巧搭桥,注重方法的指导。

象声词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可是如何用是难点,为此在处理上我注重方法的引导。

首先出示雷阵雨(片段),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填上恰当的象声词;其次联系生活准确使用象声词;最后引导如何用。

通过实例,注重方法的指导,自然学生就学会了使用。

⒋注重了自改、互改、集体改多种修改方法的指导。

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群体互动。

评价不仅关注优等生,也关注了其他学生,恰当进行多元评价,以激励学生,使其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为树立写作信念树立信心。

不足之处:有少数学生受阅读量的限制,虽使用了象声词,但表达不够清楚,句式很单调,一般都是用“……发出了……的声音”。

内容不够具体,缺乏趣味性。

教学建议:⒈进行本次习作,要组织学生开展好“奇妙的声音”活动,扎实开展好观察、大量阅读摘抄含有声音的句子,摘抄的越多,积累越多,这样写的时候,学生才会得心应手。

⒉习作指导中,首先要引导学生把一件事的内容或一个场景说清楚,然后在此基础上学习使用象声词,不能把注意力过多地集中在学习使用象声词上,忽视了叙述内容的具体,描写内容的细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