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建构知识网络 培养学科能力

建构知识网络 培养学科能力

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科能力
在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无论是学生的学习方法还是老师的教学方法都受到挑战。

我校地处山区,由于落后的经济和文化环境,办学条件和教育信息资源等方面远不如城市学校。

少数教师因“荣誉”逼迫推行所谓“大运动量训练”和“题海战术”,频繁地举行各种名目的考试,让学生呆读死记,片面追求升学率,从根本上违背了教育的客观规律。

如何让学生学会学习、善于学习、乐于学习,让山区的孩子更有发展潜力,是摆在我们每个老师面前的难题。

在近几年的初三物理教学中我尝试了学科学习论中的“‘建构学说’,即学习并非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科知识不能机械地从教师迁移到学生身上,学生的知识结构必须基于个人对经验的操作、交流,通过反思来主动构建”。

根据这一理论,我将初三物理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启发、指导学生学会建构知识网络,培养学科能力上。

为此,笔者在初三物理复习教学中探索出新的复习思路:建构方法讲座→章知识结构→精练、精讲→小专题→篇知识结构→大专题→综合训练。

一、举行怎样构建知识网络的辅导讲座
目的是让学生明确:
1.掌握知识结构的重要性。

2.归纳什么。

3.归纳思路:
4.纲要图示展示方法:比较表——树干分枝图——方框流程图。

二、归纳章节知识结构
1.步骤:学生归纳→教师批阅→师生共同评议归纳
(1)上课前,要求学生认真阅读课本、考试说明、以前的笔记,对章节知识进行梳理并用纲要图示的方法展示。

结构图以书面作业的形式交给教师。

教师通过批阅:①了解学生的认知情况。

②在此基础上制定出本章的复习计划。

③从作业中挑选出体系清楚、重点突出的结构图,制成投影片。

(2)上课时,先请学生介绍构建的方法思路与体会。

教师再对照结构图,然后逐一串节讲,讲解中应重点突出,特别提到的是:①易混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②概念、规律形成的科学方法,即概念规律的来龙去脉(实践表明:这是多数学生十分薄弱的环节,也是学生不能深刻理解概念规律的主要原因之一)。

③各知识点间的区别与联系。

2.要求
(1)学生:①在阅读前,对照考试说明所列出的本章知识点,尽量采用尝试回忆的方法,看看知识掌握的情况,将回忆和阅读结合起来,并坚持多思考,使阅读更加专心。

②在回忆、阅读和思考过程中,应随时将自己的思考成果记下来。

同时,要求学生记下经反复思考仍未理解的问题(难点),将这些问题与结构图一起上交。

(2)教师批阅:①应在充分肯定优点的同时,指出完善的方法途径。

②对有困难的学生应面批,让他们在教师的指导下自己完善结构图。

③收集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提出的问题,共同的问题课内讲,
个别问题课外辅导。

三、精练、精讲
1.步骤:
2.选题与评讲要求:
(1)基础题:这类题的练习,能暴露学生知识上的缺陷和理解上的谬误,发现过去没有了解或机械接受的问题。

教师通过在生动具体的物理情境中的分析讲解,弥补这些知识上的缺陷和纠正所产生的谬误,使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得到进一步加深和拓宽。

(2)典型题:这类题能充分反映本章物理概念、规律的本质和关键:能反映分析和解决本章物理问题的一般方法。

难度与中考题中低档题相当。

教师讲解时应重点突出解题方法和步骤,使学生认知结构外围形成一定数量的知识组块。

(3)新题:由于这类题情景新颖,原有认知结构中无适合的知识组块能解答,迫使学生将认知结构中基本层次的物理概念、规律方法等加以重新组合,形成新的知识组块。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在新问题面前重新组合知识、生成新的知识组块的能力,使学生形成一种动态的认知结构,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师在评讲时应突出解题思路与过程分析,使学生易于掌握。

3.说明
(1)以上题型都要求学生先练,教师根据学生练中反馈情况,精讲其中部分习题。

即多数学生错的、不会做的和有多种解法的题。

(2)练以课内为主,课外的时间留给学生消化、结合;教师通
过巡视、学生提问、学生板演和举手统计等形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

(3)要求每个学生都有一本错题集锦。

对做错的题,分析错因。

(4)诊断测试是针对单元测试评改中发现的普遍问题,经评讲和辅导后,进行的二次测试,命题只限于上述问题,题量不受限制。

四、小专题
在每题(如力学)中各章复习完后,学生对知识比较熟悉,掌握一定知识结构的基础上进行。

此时打破章节界限,编制针对某种方法应用的系列习题。

1.步骤:范例(典型实例2~3题)→尝试(学生)→讲解(老师)→归纳特点、思路、方法(师生共同)→消化、巩固(同类练习3~5题)。

2.说明:
(1)所选专题为中考常见的考查重点,多数学生的薄弱环节。

能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提高学生的理解、推理、分析综合及运用数学工具处理物理问题的能力。

(2)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体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

(3)加强对困难生的辅导。

五、归纳篇知识结构
把握本篇知识整体结构,体现知识结构体系是按知识间一定的逻辑结构发展而成一个知识群,突出知识间的内部联系、相互依存关系、知识点在整体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六、大专题
打破篇章界限,突出“力——热——电——光——声”各篇章之间更广泛的联系。

目的在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能力,促使学生形成完整的认知结构。

七、综合训练
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结构中的陈述性知识,对外界信息进行检索、提取、迁移,然后按一定的程序进行组合、加工,最终形成解题方案。

训练中注意“一题多解”、“多题一解”,培养思维的灵活性。

实践表明,上述复习法新颖,学生乐于接受,具有以下突出优点:1.教师把教学的思路、方法告诉学生,学生也订出相应的复习计划,保持师生同步,实现了教法与学法的统一。

复习各环节都按“尝试(学生)针对性校正(教师)→归纳总结(师生共同)→应用(学生)→再总结(学生)”的模式进行,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学生学得主动。

2.整个复习过程按照“整体——部分——整体”的方法进行,既突出知识间的联系,又注意各知识点在整个知识网中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

学生的知识网络,是由学生自己悟出来的,而不是靠背诵得来的,因而是活生生的,既方便记忆,又利于应用,同时网络中还有学习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如步骤等),它们共同组成学生个体认知结构。

3.实践中,充分注意到学生个体的差异,体现了整体指导与个别辅导相统一的原则。

针对不同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心理等诸多因素上的差异,进行针对性个别辅导,使每个学生在复习中都能悟出适
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些方法,对他们学习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都有积极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原粲.谈谈知识网络及其运用.中国考试,1997(2). [2]杨正川.培养学科能力的途径.中国考试,1998(2). (作者单位广东省高要市河台镇河台初级中学)。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