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焊接材料对焊接质量的影响1

焊接材料对焊接质量的影响1

焊接材料对焊接质量的影响焊接材料(焊条、焊丝、焊剂)的成分对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组织与性能有重要的影响。

为了使焊缝金属具有所要求的成分与性能,必须保证焊接材料中有益的合金元素含量和严格控制有害杂质的含量。

1 焊缝金属的合金化(1)焊缝金属的合金化就是把所需的合金元素通过焊接材料过渡到焊缝金属(或堆焊金属)中去。

焊接中合金化的目的是补偿焊接过程中由于蒸发、氧化等原因造成的合金元素的损失,消除焊接缺陷(裂纹、气孔等)和改善焊缝金属的组织和力学性能,或者是获得具有特殊性能的堆焊金属。

对金属焊接性影响较大的合金元素主要有C、Mn、Si、Cr、Ni、Mo、Ti、V、Nb、Cu、B等;低合金钢焊接中提高热影响区淬硬倾向的元素有C、Mn、Cr、Mo、V、W、Si等;降低淬硬倾向的元素有Ti、Nb、Ta等。

还应特别注意一些微量元素的作用,如B、N、RE等。

焊接中常用的合金化方式有以下几种。

①应用合金焊丝或带极把所需要的合金元素加入焊丝、带极或板极内,配合碱性药皮或低氧、无氧焊剂进行焊接或堆焊,把合金元素过渡到焊缝或堆焊层中去。

这种合金化方式的优点是可靠,焊缝成分均匀、稳定,合金损失少;缺点是制造工艺复杂,成本高。

对于脆性材料,如硬质合金不能轧制、拔丝,故不能采用这种方式。

②应用合金药皮或非熔炼焊剂把所需要的合金元素以铁合金或纯金属的形式加入药皮或非熔炼焊剂中,配合普通焊丝使用。

这种合金化方式的优点是简单方便,制造容易,成本低;缺点是由于氧化损失较大,并有一部分合金元素残留在渣中,故合金利用率较低,合金成分不够稳定、均匀。

③应用药芯焊丝或药芯焊条药芯焊丝的截面形状是各式各样的,最简单的是具有圆形断面的,外皮可用低碳钢其他合金钢卷制而成,里面填满需要的铁合金及铁粉等物质。

用这种药芯焊丝可进行埋弧焊、气体保护焊和自保护焊,也可以在药芯焊丝表面涂上碱性药皮,制成药芯焊条。

这种合金过渡方式的优点是药芯中合金成分的配比可以任意调整,因此可行到任意成分的堆焊金属,合金的损失较少;缺点是不易制造,成本较高。

④应用合金粉末将需要的合金元素按比例配制成具有一定粒度的合金粉末,把它输送到焊接区,或直接涂敷在焊件表面或坡口内。

合金粉末在热源作用下与母材熔合后就形成合金化的堆焊金属。

这种合金过渡的优点是合金成分的比例调配方便,不必经过轧制、拔丝等工序,合金损失小;缺点是合金成分的均匀性较差,制粉工艺较复杂。

此外,还可通过从金属氧化物中还原金属元素的方式来合金化,如硅、锰还原反应。

但这种方式合金化的程度是有限的,还会造成焊缝增氧。

在实际生产中可根据具体条件和要求选择合金化方式。

焊接材料中的合金成分是决定焊缝成分的主要因素。

改进和研制焊条、焊丝、焊剂时,必须根据焊接接头工作条件设计焊缝金属的最佳化学成分,以保证焊缝性能满足使用要求。

(2)熔合比及合金过渡系数1)熔合比焊缝金属一般由填充金属和局部熔化的母材组成。

在焊缝金属中局部熔化的母材所占的比例称为熔合比,可通过试验的方法测得。

熔合比取决于焊接方法、母材性质、接头形式和板厚、工艺参数、焊接材料种类等因素。

焊接工艺条件对低碳钢熔合比的影响见表1。

当母材和填充金属的成分不同时,熔合比对焊缝金属的成分有很大的影响。

焊缝金属中的合金元素浓度称为原始浓度,它与熔合比θ的关系为C o=θC b+(1-θ)C e(1)式中 C o——元素在焊缝金属中的原始含量,%;θ——熔合比;C b——元素在母材中的含量,%;C e——元素在焊条中的含量,%。

实际上,焊条中的合金元素在焊接过程中是有损失的,而母材中的合金元素几乎全部过渡到焊缝金属中。

这样,焊缝金属中合金元素的实际浓度C w为C w=θC b+(1-θ)C d(2)式中 C d——熔敷金属(焊接得到的没有母材成分的金属)中元素的实际含量,%。

C b、C d、θ可由技术资料中查得或用化学分析和试验的方法得到。

式(2)表明,通过改变熔合比可以改变焊缝金属的化学成分。

因此保证焊缝金属成分和性能的稳定性,必须严格控制焊接工艺条件,使熔合比稳定、合理。

在堆焊时,可以调整焊接工艺参数使熔合比尽可能的小,以减少母材成分对堆焊层性能的影响。

2)合金过渡系数焊缝中合金元素的过渡系数η等于熔敷金属中的实际含量与它的原始含量之比,即C d Cdη= ──= ─────(3)Cd Ccw+KbCco式中 C d——合金元素在熔敷金属中的含量,%;C e——合金元素的原始含量,%;C cw——合金元素在焊芯中的含量,%;K b——药皮重量系数,%;C co——合金元素在药皮中的含量,%。

若已知η值及有关数据,则可利用上式计算出合金元素在熔敷金属中的含量C d。

根据熔合比可计算出合金元素在焊缝中的含量。

同样,根据对熔敷金属成分的要求,可计算出焊条药皮中应具有的合金元素含量C co,然后再通过试验加以校正。

式(3)中的合金过渡系数是总的合金过渡系数,它不能说明合金元素由焊线和药皮每一方面过渡的情况。

这两种情况下的合金过渡系数是不相等的,尤其是当药皮氧化性较强时更为明显。

只有在药皮氧化性很小,而且残留损失不大的情况下,它们的过渡系数才接近相等。

一般情况下,通过焊丝过渡时合金过渡系数大,而通过药皮过渡时合金过渡系数较小。

不同焊接条件下通过焊丝的合金过渡系数见表2。

表2 不同焊接条件下通过焊丝的合金过渡系数当几种合金元素同时向焊缝中过渡时,其中对氧亲和力大的元素依靠自身的氧化可减少其他元素的氧化,提高它们的过渡系数。

例如,在碱性药皮中加入Al和Ti,可提高Si和Mn的过渡系数。

在1600℃各种合金元素对氧亲和力由小到大的顺序为:Cu、Ni、Co、Fe、W、Mo、Cr、Mn、V、Si、Ti、Zr、Ti、Al。

随着药皮或焊剂中合金元素的增加,其过渡系数逐渐增加,最后趋于一个定值。

药皮的氧化性和元素对氧的亲和力越大,合金元素含量过渡系数的影响越大。

合金剂粒度与过渡系数的关系见表3。

表3 合金剂粒度与过渡系数的关系2 合金元素对焊接性能的影响①碳(C)对焊接性及焊缝金属组织性能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提高强度和硬度,但随着强度和硬度的提高,焊缝金属的塑、韧性下降。

②锰(Mn)来自生铁及脱愧疚剂。

Mn有很好的脱氧能力,能清除钢中的FeO,还能与S形成MnS,以消除S的有害作用。

这些反应产物大部分进入炉渣而被除去,小部分残留于钢中成为非金属夹杂物。

因此,Mn能改善钢的品质,降低钢的脆性,提高钢的热加工性能。

Mn除了形成MnO和MnS 作为杂质存在于钢中以外,在室温下Mn能溶于铁素体中,对钢有一定的强化作用。

③硅(Si)也来自生铁与脱氧剂。

Si脱氧能力比Mn强,是主要的脱氧剂,能消除FeO夹杂对钢的不良影响。

Si能与FeO作用而形成SiO2,然后进入炉渣而被排除。

Si除了形成SiO2作为杂质存在于钢中以外,在室温下Si大部分溶于铁素体中,因此Si对钢有强化作用。

④铬(Cr)是不锈钢中的主加元素,Cr与氧生成Cr2O3保护膜,防止氧化;但Cr与C能形成Cr23C6,是导致不锈钢晶闸腐蚀的主要原因。

在低合金钢中Cr含量小于1.6%,提高钢的淬透性,不降低冲击韧性。

⑤镍(Ni)在钢中加入镍,可以提高钢的强度和冲击韧性,Ni与Cr配合加入效果更佳。

一般增加低合金钢中的Ni含量会提高钢的屈服强度,但钢中Ni含量较高时热裂纹(主要是液化裂纹)倾向明显增加。

⑥钛(Ti)与O的亲和力很大,以微小颗粒氧化物的形式弥散分布于焊缝中,可以促进焊缝金属晶粒细化。

Ti与C形成的TiC粒子对焊缝起弥散强化作用。

Ti与B同时加入的焊缝性能的影响最佳,低合金钢焊缝中Ti、B含量的最佳范围为Ti=0.01%~0.02%,B=0.002%~0.006%。

⑦钼(Mo)低合金钢焊缝中加入少量的Mo不仅提高强度,同时也能改善韧性。

向焊缝中再加入微量Ti,更能发挥Mo的有益作用,使焊缝金属的组织更加均匀,冲击韧性显著提高。

对于Mo-Ti 系焊缝金属,当Mo=0.20%~0.35%,Ti-0.03%~0.05%时,可得到均匀的细晶粒铁素体组织,焊缝具有良好的韧性。

⑧钒(V)、铌(Nb)适量的Nb和V可以提高焊缝的冲击韧性。

Nb=0.03%~0.04%,V=0.05%~0.1%可使焊缝金属具有良好的韧性。

但采用Nb、V来韧化焊缝,当焊后不再进行正火处理时,Nb和V 的氮化物以微细区格沉淀相存在,焊缝的强度大幅度提高,致使焊缝的韧性下降。

合金元素在钢以及在焊缝中主要以固溶体和化合物两种形态存在。

部分合金元素在γ-Fe和α-Fe 中的最大溶解度、对焊接性的影响以及形成碳化物的倾向见表4。

该表列出的仅是一般性的作用,实际应用中还应考虑合金元素之间存在的交互作用。

各种合金元素的交互影响是十分复杂的,为了获得综合性能优良的焊缝金属,在焊接材料研制过程中应注意合金元素在焊缝金属中的存在形态、强化作用和对组织转变的影响等,通过计算、综合考查和试验来调整焊缝的合金成分。

3 有害元素及含量控制杂质对焊缝金属的性能和金属焊接性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害元素主要有S、P、N、H、O等。

①硫(S)是由生铁及燃料带入钢中的杂质。

S在钢中几乎不能溶解,而与铁形成化合物,在钢中以FeS形式存在,FeS与Fe形成熔点较低的共晶体(熔点为985℃)。

当钢在1200℃左右进行热加工时,分布于晶界的低熔点的共晶体将因熔化而导致开裂,这种现象称为热脆性。

为了消除S的有害作用,必须增加钢中的Mn含量。

Mn与S可优先形成高熔点的MnS(熔点为1620℃),而且MnS呈粒状分布于晶粒内,比钢材热加工温度高,从而避免了热脆性的发生。

另外,S还有改善钢材切削加工性能的有利作用。

在易切削钢中,特意提高钢中的S含量至0.15%~0.3%,同时加入Mn0.6%~1.55%,从而在钢中形成大量的MnS夹杂。

轧钢时,MnS沿轧制方向伸长,在切削时MnS夹杂起断屑作用,大大提高了钢的切削性能。

②磷(P)是由生铁中带入钢中的。

P比其他元素具有更强的固溶强化能力,室温时P在α-Fe 中的溶解度大约略小于0.1%。

在一般情况下,钢中的P能全部溶于铁素体中,使钢的强度、硬度提高,塑性、韧性则显著降低,尤其是在低温时更为严重,这种现象称为冷脆性。

P在结晶过程中有严重的偏析倾向,从而在局部发生冷脆,并使钢材在热轧后出现带状组织。

而且Pγ-Fe及α-Fe中的扩散速度很小,很难用热处理方法消除P的偏析。

P也具有断屑性,在易切削钢中,把P含量提高到0.08%~0.15%,使铁素体适当脆化,可以提高钢的切削加工性。

③氮(N)是由炉气进入钢中。

N在奥氏体中的溶解度较大,而在铁素体中的溶解度很小,且随着温度的下降而减小。

在590℃时溶解度为0.1%,室温时则降至0.001%以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