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利用课本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

利用课本资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


第二、从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文学作品的内容 中寻找素材。 《项链》中的玛蒂尔德
事例:玛蒂尔德的遭遇:为了参加教育部的舞会,跻 身上流社会,向朋友弗来思节夫人借了一挂钻石项链。 在舞会上,因过于兴奋,不慎遗失了项链。为了不让 朋友发觉,丢面子,东挪西凑、倾家荡产,花巨款买 项链还项链,从此背上了沉重的债务。十年之后,当 历尽艰辛的玛蒂尔德终于还清了所有的债务,偶遇弗 来思节夫人,才意外得知原来借的那挂项链竟然是假 的。而此时的玛蒂尔德已经不再美丽和娇嫩,而是变 成了一个吃苦耐劳的妇女。
第三、善于总结归纳学过的诗词。
1、在行文中,搜寻同类的诗词,围绕话题和观点, 对其进行印证或证明,会使行文更具文学色彩,显 示更深厚的文学底蕴。 唐人眼中的花,妩媚而浓烈。“日出江花红胜 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里的花落英缤纷很美。 宋人眼中的花伊人憔悴。“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 飞过秋千去。”那里的花烛照红妆,红瘦绿肥,很 美。清人眼中的花,飘零流水。“花谢花飞花满天, 红销香断有谁怜?”那里的花,游丝无力,楚楚动 人,也很美。而待今朝春风伴雨,红花却已是如团 如簇,艳烈非常。
议论文写作指导
———充分利用课本资 源,丰富议论文写作素材
写议论文主要存在三个问题:
1.文章所选论据不新颖。 2.本论部分堆砌材料,文章缺乏层次感。
3.语言缺乏文采。
第一、深入了解作者,从作者的经历中挖掘论据。
史铁生二十几岁突然成了瘫子,他一时被命运 击昏了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最不幸的人,于是, 家附近的地坛成了 他逃避这个世界的另一个世界, 他整天在这里思考生与死的问题,最终成为一位 作家。 海子,少年才子,十五岁考上北京大学法律 系。毕业后分配到中国政法大学任教,二十六岁 卧轨自杀。学过的诗《面朝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出他向往的尘世生活是“喂马, 劈柴,周游世界”,但这一切却“从明天开始”, 那今天的他注定无法融入现实社会。
《游褒禅山记》
1、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无限风光在险峰,“不是一番寒彻骨
怎得梅花 扑鼻香”“宝剑锋从磨砺出 梅花香自苦寒来” ; 要成就一番功业,必须要经受得住考验。
2、“有怠而欲出者”…“予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 乎游之乐也 ”
不能够人云亦云,面对他人的提议,自己必须擦
亮眼睛去辨别清楚才不会后悔当初的选择.可用于 “自信”“盲从”等话题
可证明的观点: ⑴偶然性寓于必然性之中。 分析:玛蒂尔德的悲剧看似偶然,但有其必然性。她 的爱慕虚荣是导致悲剧产生的必然原因。即使不是遗 失项链,也必然会有别的事情发生,这是一种性格悲 剧,无可避免。 ⑵悲剧、不幸是对人的磨练。
分析:在巨大的不幸面前,玛蒂尔德最让人钦佩的是, 她挺起胸膛,以极大的勇气去面对。她的圆润的手变 得粗糙了,她的娇嫩的容颜变得衰老了,但我们也看 到,她的无聊的生活变得充实了,她成了一个靠自己 的劳动生存的人!从这个意义上说,在不幸的磨砺之 下,一个坚强的玛蒂尔德诞生了。
近年高考作文中,
庄周、陶渊明、司马迁、屈原、梵高、
李白、苏轼、辛弃疾、陆游等人出镜率 很高,不管什么话题,都有同学使用这
些事例,而且比较成功。
话题:感情亲疏与对事物认知的关系 观点:感情并不能主宰一切,驾驭一切。 论据:受过刑的司马迁忍辱屈生,却从未 把怨恨加于史册,他笔下的汉武帝仍旧功 臣盖世名垂千古。
⑵旁观者清,当局者迷。 分析:以诸葛亮的智慧,在派谁守街亭这个问题 上,也竟然犯下了难以弥补的错误。诸葛亮的失 误,最大的也许就是无法完全做到知人善任,派 马谡守街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所谓“旁观 者清,当局者迷”,司马懿倒是对马谡看的更透 彻,一听说是马谡守街亭,大喜过望。身在其中, 往往会被情感、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摆脱“当 局者迷”的泥淖,也许就只有换个角度来审视吧。
作业:下列人物及课文可以从哪些方面立意?
王勃
《失街亭 》
事例:街亭是战略要地。诸葛亮、司马懿、马谡等 人都对此十分清楚。大战在即,马谡临阵请命,并 立下军令状,带25000大军去守街亭。由于马谡过 于自负,不遵从临行前诸葛亮的吩咐,也不听从副 将王平的劝谏,不是“当道扎寨”,而是“驻军山 上”,被魏军团团围困,全军覆灭,并导致蜀国此 次北伐的失败。最后,诸葛亮“挥泪斩马谡”,并 上表自贬三级。
答案示例:
王勃:“表现自己”“勇气”“勇气与才气” 等 勇于并善于表现自己,是当代青年应该具备 的一项素质。无必要的谦虚反而是虚伪和懦弱 的行为。毛遂自荐,成就了人业;王勃路经腾 王阁,毫不推辞,一挥而就,写下了四座惊叹 的美文《腾王阁序》,“落霞与孤骜齐飞,秋 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 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这些精彩的语句, 使得他在文学史中占有光辉的一席。
⑶一切从实际出发,按客观规律办事。 分析:马谡失街亭,最根本的原因是什么?就是 没有从实际出发,照搬教条。因此,一旦他担任 前线总指挥,就只能照搬兵书的“置之死地而后 生”“凭高视下,势如破竹”,而不能根据实际 情况灵活处理,不知道街亭山是一座孤山,“四 面皆不相连”;是绝地,一旦“被魏兵断我汲水 之道”,“军士不战自乱”。
终于,司马迁选择了相信自己,挺起了生命的脊梁, 从此匍匐于地的殿臣直起身子做人。这是令世俗瞠目 的叛逆之举,这是勇敢与崇高的跨跃。凭借着坚强和 博学,他终于完成了“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在中国历史上书写了重重的一笔。
话题: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
论点:伟人用令人敬仰的人格,塑造了他们光辉 的人生。 论据:司马迁来了,用大笔一挥,赫然留下两个字 “坚忍”。他是一个苦难的人,身体心灵上的双重 创伤和漫长的铁窗岁月,让他饱受风霜。然而谁都 没有想到的是,他竟然默默担起重担,用沾血的双 手和雪亮的双眼留下那令后人望尘莫及的“史家之 绝唱”。没有人理解,没有人同情,然而,苦难却 造就了这样一个“坚忍”的硬汉,如果没有苦难, 也许“汉文章”的光芒就不会像今天这样耀眼。
3、“有志矣……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 力,……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可用于“成功的要素”“志、力、物”等话题
《劝学》
1、“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 焉。”“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 成江海。” 积累 2、“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持之以恒
《失街亭》
⑴人要有自知之明。
分析:从马谡个人看,他缺乏自知之明。他长期担任 “参军”一职,是诸葛亮身边的高级参谋,虽然在 “七擒孟获”等战役中立下参谋之功,但从未独当一 面,领兵打仗。他自幼熟读兵书,但缺乏军事第一线 的实践;他太过自负,盲目轻敌。诸葛亮对他去守街 亭表示担忧时,他说:“某自幼熟读兵书,颇知兵法。 岂一街亭不能守耶?”他在立军令状时,说:“休道 司马懿、张郃,便是曹叡亲来,有何惧哉!若有差失, 乞斩全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马谡之死, 恰恰就死在既不“知彼”,又不“知己”上。缺乏自 知之明上,其害足戒。
《伶官传序》主题: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劝学》主题:学习贵在坚持不懈
《触龙说赵太后》中触龙最终让顽固的赵 太后把自己的儿子送到齐国做人质。
《邹忌讽齐王纳谏》中邹忌能让齐威王广开 言路,采纳各方面的批评建议,治年红》片段
2、移花接木,化用意境。 在充分理解诗词的基础上,围绕话题将其变化一种 方式进行再现。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 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 只有香如故。(《卜算子· 咏梅》 陆游) 还记得那支梅吗?凌霜傲立,却引得群芳嫉妒,她不 怨;同样是她,即便是零落成泥,碾作尘,她也不恨。 因为她的骨子里流着一股血,透着一种精神,因为有 一团火在芳香中燃烧,那是她的全部啊。是的,她用 她的全部正诠释着一如既往的香味。 ——话题“执着”片段
话题:相信自己与听取他人意见。
分论点:对于他人意见,不能一味听取。
论据表述:司马迁遭受宫刑之后,蒙受着人生的奇耻 大辱,而他的亲人和许多朋友都在冷落他、嘲笑他, 他们的言行分明是在说:“你该以死谢世,你活着还 有什么意义?”。假如就为此而死,亦不失为真谏烈 臣,但司马迁为自己规定的人生使命却不仅如此,他 更相信自己,他相信自己的人生不该就此划上句号, 自己生命色彩不该从此暗淡下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