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一.设计任务书 (1)
1.1刮水器的功用 (1)
1.2 刮水器的机构简介及运动原理 (1)
1.3刮水器的运动简图 (2)
二.设计数据 (2)
三.刮水器机构相关数据的计算及分析 (3)
3.1 计算极位夹角 (3)
3.2 计算BC的长度 (3)
3.3 计算AB杆和CD杆的关系 (4)
四.加速度,速度多边形的计算分析 (4)
4.1 方案一的速度加速度分析: (7)
4.2 方案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9)
五.动态静力分析 (9)
5.1对两方案进行受力分析 (9)
六. MAD仿真建模分析速度与加速度 (10)
6.1仿真运动轨迹 (12)
6.2分析速度与加速度图线 (13)
七.心得体会 (14)
八.参考文献 (16)
一.设计任务书
1.1刮水器的功用
为了保证汽车在雪雨天有良好的视野,各种车辆均配有刮水器,它利用连杆运动机构将电机连续旋转运动化为刮片的往复挂刷运动,清除车窗上的水滴或污垢,保持清晰的视野。
1.2 刮水器的机构简介及运动原理
汽车风窗刮水器是利用汽车刮水的驱动装置,如运动简图所示:风窗刮水器工作时,由电动机带动齿轮装置1-2,传至曲柄摇杆装置2'-3-4,将电动机单向连续转动,转化为刷片4做往复摆动,其左右摆动的平均速度相同。
1.3刮水器的运动简图
二.设计数据
设计
内容
曲柄摇杆机构设计及运动分析曲柄摇杆机构动态静力分析符号n1k φL AB x L DS4G4JS4M1
单位r∕
min
(°)mm mm mm N㎞·㎡N·㎜
数据
30 1 120 60 180 100 150.01500
30 1 120 80180 100 150.01500
三.刮水器机构相关数据的计算及分析
3.1 计算极位夹角
θ=180 (k-1)(k+1) ∴θ=0°
可见该机构无急回作用,可以达到摆臂左右摆动速度相同的要求。
3.2 计算BC的长度
∵L AE =180㎜, L AB =60㎜,且L AB =L CE, ∴L BC =180㎜ 3.3 计算AB 杆和CD杆的关系 ∵cos30˚=CE/CD=
23
AB ∴CD=3
32AB
四.加速度,速度多边形的计算分析
4.1 方案一的速度加速度分析: 如下图所示
速度与加速度多边形如下
p ' b ' c ''
c '
mm L
AB
60=
在左极限位置, 由已知条件可得:
W L V
AB AB B
⨯=
60m/s π230(÷⨯=)W
AB
∴
a
n
c =L W AB AB ⨯2
=0.592m ²/s
选取比例尺μv =0.01(m/s)/mm,μa =0.1(m ²/s)/mm 由理论力学公式得:
0,=+=V
V V V C
BC
B
C
, s m V BC /188.0=
∵a a a a t
bc n
BC B C ++= ,
∴s m L
L V a BC BC BC n BC /195.022
=⨯⎪⎪⎭
⎫ ⎝⎛= ∴a a a n BC n B t C +=︒⨯30sin s m a t C
/573.12
= s m a C /573.1p`c`2
a
u =⨯=
在右极限位置:
速度与加速度多边形如下
∵0,=+=V V V V C BC B C ∴s m V BC /188.0=
∵ 0,=++=a a a a a n
C t BC n BC
B C a n B
=L W AB AB ⨯2=/s 0.592m 2
,0=a n C ∴s m L L V a BC BC BC n BC /195.022
=⨯⎪
⎪⎭
⎫ ⎝⎛= 由加速度分析图可得
a a a n B n BC
t C =+︒⨯60cos , s m a t C /792.02
= s m a C /792.0p`c`2
a
u =⨯=
4.2 方案二速度和加速度分析:
速度与加速度多边形如下 p ' b ' c ''
c '
L AB =80mm
在左极限位置, 由已知条件可得:
W L V
AB AB B
⨯=
60m/s π230(÷⨯=)W
AB
∴
a
n
c =L W AB AB ⨯2
=0.789m ²/s
选取比例尺μv =0.01(m/s)/mm,μa =0.1(m ²/s)/mm 由理论力学公式得
∵0,=+=V V V V C BC B C ∴s m V BC /251.0=
∵ 0,=++=a a a a a n
C t BC n BC
B C ∴s m L
L V a BC BC BC n BC
/350.022
=
⨯⎪
⎪⎭
⎫ ⎝⎛= ∵a a a n B n BC t C =+︒⨯60cos ,∴s m a t C
/278.22
= s m a C /278.2p`c`2
a
u =⨯= 在右极限位置:
速度与加速度多边形如下
∵ 0,=+=V V V V C BC B C , ∴s m V BC /251.0=
∵0,=++=a a a a a n
C t BC n BC
B C
s m L L V a BC BC BC n BC /350.022=⨯⎪⎪⎭⎫ ⎝⎛=
由加速度分析图可得
a a a n B n BC t C =+︒⨯60cos ,s m o a t C /878.2= s m a C /878.0p`c`2a
u =⨯= 五.动态静力分析
5.1对两方案进行受力分析
惯性力
F S4=G/g × a C =15÷9.8×1.573=2.408N
惯性力矩
MS4=JS4× a C =0.5*1.573=0.787N·m 对方案二,同理可得
惯性力
F S4=G/g × a C =15÷9.8×2.278=3.487N
惯性力矩
MS4=JS4× a C =0.5×2.278=1.139N·m
由功用要求分析可得,应选取惯性力及惯性力矩较小,对杆件冲击力较小的方案一
六.MAD仿真建模分析速度与加速度6.1仿真运动轨迹
6.2分析速度与加速度图线
方案一方案二
加速度比较
方案一方案二
由图分析可得:方案一的在两极限位置的速度差较方案二的小,且方案一的加速度比方案二的要小。
综上所述,最终方案为方案一。
七.心得体会
一个周的机械原理设计就要结束了。
碰到课程设计,一开始没有一点头绪,不知如何下手,老师说的ADAMS软件安装不成功,后来在《课程设计》里面看到用MAD软件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而且更加方便快捷,所以改用MAD软件来构图。
由于刚开始学习应用这个软件,我们对于这个软件应用很不熟悉,不断犯错,有些机构知道用处,就是画不出来,很烦恼。
但是碰到难题,大家一起做,一点点画,一点点熟悉软件,操作也越来越快,终于把方案做出来,虽然还不能实现真正的打印,但是我们有开始一点点想,一起画,一起找不足,一起实现一个成果,那是一种快乐。
也许,做出来的东西还不能真正像那些产品一样成熟。
但是我收获了很多,特别是团队一起动手,一起解决问题才是真正的收获。
很高兴能够在学习中发现自身不足,学习更多的东西。
在这一周里,我们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大量的时间。
虽然这让我们付出了无数的汗水,但是我们还是收获很大的。
在设计和计算尺寸时,我和同学进行了激烈的讨论,随着讨论的深入,我们的设计也逐渐清晰.在计算尺寸时,我发现有的机构不太理想,于是又找资料从新设计.得到组员的认可之后,我门进一步完善了设计.
最难的还是对Auto-CAD、ADAMS、MAD等软件
的不
熟悉,一切都要从头开始学.设计完了的时候.我负责的说明书草稿,最伤心的是在打了一中午的字后,计算机发生故障.一切又从头开始.这让我懊悔了好久,打字打得腰疼手酸,坐了一个下午.
整个过程虽然比较累,但收获也不少.第一我有了设计的经验,为以后的设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第二我懂得了如何与其他人配合工作.第三这次设计使我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比如说对一些基本的软件不熟悉.也认识到基础知识的重要性.感谢这次课程设计,使我学到了这么多新知识!
本来我总感觉自己所学的知识总是那么枯燥,与实际生活格格不入。
这次课程设计让我体会到理论与实际生活的密切联系性,使自己的设计思想与机械原理课程的理论知识充分结合,设计出结合生活生产相关的工程问题。
深刻体会到理论联系实际与学习息息相关。
八.参考文献
(1)《机械原理课程设计》陆凤仪主编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2)《机械原理》李光敏主编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12 (3)《机械原理》孙恒陈作模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