备课素材【教材分析】作者在本文中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
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
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课文先写老汉将一个小伙子从队伍里揪出来,让他排到队伍的最后;又写小伙子让老汉先走,而老汉把小伙子推上了桥,但就在这时木桥塌了,他们二人被洪水吞没了;最后写洪水退了以后,一个老太太来祭奠两个人,一个是她的丈夫,一个是她的儿子。
故事到这里戛然而止,直到这时人们才恍然大悟,知道了“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
这虽让人感到在“意料之外”,但联系前文仔细想想,又觉得在“情理之中”。
这样安排结构,达到了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
(2)本文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如课文开篇就写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短短的四个字,构成了两句话,不仅写出了雨水之“大”,而且表现出了雨水的来势凶猛,为下文的山洪暴发作了铺垫。
再如,课文最后写“她来祭奠两个人”“她丈夫和她儿子”这里每句话都单独成段,语言极为洗练,却加强了故事的悲壮色彩,让人不禁为之动容。
(3)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如“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挡。
”“他像一座山。
”“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这几句话都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使描写生动形象,让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再如,“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这里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把洪水疯狂、肆虐的魔鬼形象表现得淋漓尽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继续引导学生在感人的故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二是帮助学生在读书思考中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作者介绍】谈歌原名谭同占。
1954年出生于河北龙烟铁矿,祖籍河北完县(今河北省顺平县)。
作家、记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先后在河北省龙烟铁矿西二区小学、河北宣化第四中学就读。
1970年3月参加工作。
先后做过锅炉工、修理工、车间主任、地质队长、机关秘书、宣传干部、报社记者、政府副市长等职务。
1977年开始文学创作,1978年开始发表作品,迄今共发表长篇小说19部,中短篇小说千余篇,计有1500余万字。
课后作业基础积累大巩固1.看拼音写词语。
jiū chū lái shēn yín fèi huà()()()2.同音字填空。
sì放()()庙()乎()养jì ( )奠肆无()惮()往开来万籁俱()3.按课文内容补充词语。
()的野马()的人们()的脸()地喊沙哑地()痛苦地()4.给下面句子中的“失”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失:①失;②没有把握住;③找不着;④改变常态;⑤违背;⑥没有达到目的;⑦错误,疏忽。
(1)我们做事要小心谨慎,以免造成失误。
()(2)看到山洪咆哮而来,人们都大惊失色。
()(3)老支书没有失信于人家。
()(4)他在沙漠中迷失了方向。
()(5)整个社会都很重视挽救失足青少年。
()二、句段推敲。
指出下列句子所用修辞手法。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
()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3.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
()4.我端起搪瓷碗,觉得这个碗有千斤重,怎么也送不到嘴边。
()阅读能力大提升三、阅读片段,回答问题。
(一)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当。
村庄惊醒了。
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踩进水里。
是谁惊慌地喊了一嗓子,一百多号人你拥我挤地往南跑。
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人们又疯了似的折回来。
东面、西面没有路。
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
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木桥前,没腿深的水里,站着他们的党支部书记,那个全村人都拥戴的老汉。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1.山洪是怎样咆哮的?请用“”在文中画出。
2.比较下面的句子,哪句写得好,并说说理由。
(1)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2)黎明的时候,雨突然大了。
像泼,像倒。
3. 老汉清瘦的脸上流着雨水。
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
他像一座山。
从“像一座山”中你体会到了什么?(二)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儿子。
1.“她”指谁?2.她的丈夫和儿子分别指谁?3.这段话说明了什么?老汉和小伙子是什么关系?4.想象写话。
祭奠时,老太太会在坟前说些什么呢?那些搀扶着老太太前来祭奠的乡亲们会怎么哭诉呢?四、读美文,回答问题。
桥在你一生当中,必定走过不少桥吧!它们有木架的、石造的、混凝土筑的,也有钢筋的。
它们的功用都一样,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
它们都是默默地卧在潺潺的流水上。
有河的地方,就常有桥。
当人们不耐于长久的舟楫,便架了木桥;当木桥朽时,便改为石桥;当石桥坏了,又筑起混凝土桥;混凝土裂了,再改成铁桥……所以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跟千百年后,几经变更,桥的样式与材料也将改变,唯一不变的是:“它是一座桥。
”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人就是桥。
从知识未开的远古,到科学昌明的现代;从短暂易朽的独木桥,到坚固耐久的铁桥;自贡献微薄的小民,到影响深远的哲人,我们都在搬运桥的角色。
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
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
我们走前人的桥到对岸,又筑起我们的桥给下一代通过。
我们知道:不论木、石、混凝土、钢铁,或是更新的材料,没有永远不朽的桥。
但我们也知道:在这时代的洪流上,永远会有一座生命、历史、艺术、心灵的桥。
1.“桥”的功用是什么?2.同样是一座桥,千百年前后变化中唯一不变的是什么?3.作者为什么说“人就是桥”?4.请你将第4自然段中的一个比喻句用横线画出来,并用这种修辞方法写一座山。
参考答案:一、1.揪出来呻吟废话2. 肆寺似饲祭忌继寂3.(受惊)的野马(乱哄哄)的人们(清瘦)的脸(惊慌)地喊沙哑地(喊话)痛苦地(呻吟)4.(1)⑦(2)④(3)⑤(4)③(5)②二、1.比喻 2.拟人 3.拟人 4.夸张三、(一)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疯狂奔出来,势不可挡。
2.第二句好,使用了比喻句,生动、形象。
3.在山洪暴发时,指挥人们撤退的老支书非常镇定、非常沉着。
(二)1.指的是老支书的妻子。
2.她的丈夫是老支书,她的儿子是那个被老支书从队伍中揪出来的小伙子。
3.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
4.老太太会在坟前哭诉着“老汉和儿子一路走好,我为你们骄傲!”乡亲们会哭诉着“你们父子舍小家顾大家,大家会永远记住您们的恩情。
”四、1.使你踏着它,走到河的彼岸。
2.“它是一座桥”。
一座让我们走、连起彼此、缩短距离的桥。
3.上一代的桥毁了,这一代的桥又筑成了;这一代的桥朽了,下一代的桥又跟上了。
只要人存在一天,便不能没有桥,千年万年,人们就是这样将历史文化的种子传递下去。
4.时代是洪流,我们就是这架在其上的桥。
祖国是花园,我们就是花园里的花朵。
安全教育培训计划安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安全教育,使干部、教师、学生掌握校园安全、交通安全等有关法规和安全方面的知识,树立安全意识。
1.法规政策教育各类安全法规和政策是安全工作方针的具体体现。
学校安全领导小组必须采取各种措施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师生的政策水平,增强安全意识,达到零指标。
2.安全知识教育主要是《中小学生安全教育须知》一书的教育及其他有关资料教育。
每学期至少一次大型的安全知识教育。
3.典型经验和事故的教训教育学校第一负责人根据上级的通报情况,结合本校与兄弟学校的经验和教训,宣传党的政策、法规和规章制度,使师生看得见,摸得着,说服力强。
从事故教训中吸取有益的东西,防止类似事故的发生。
4.经常性安全教育每学期每月必须进行安全教育一次,全校性教育一次,红领巾广播站安全教育每周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