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家庭教育讲座-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家庭教育讲座-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

学会赏识自己的孩子当今社会,压在家长心头上最沉重的负担是教育孩子,因为一个孩子失败不起,失败了就意味着全军覆没。

为此,家长竭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上最有名的学校、请最好的老师……然而,令许多家长痛心疾首的是:一方面,成人对孩子进行无微不至的关爱和教育。

而另一方面,由于各种思潮的影响,复杂的社会环境的熏染,孩子的“弱点”也层出不觉,学习不用功、缺乏兴趣、偏科、贪玩、上网吧……这些“弱点”使我们感到十分困惑。

为此成您们把愤怒的矛头指向了孩子,开始了对他们昏天暗地的抱怨、训斥。

经常用一些刺激性的语言,以引起的重视。

例如:“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讲了几遍还不会,真是对牛弹琴。

”“真没出息!”本来成人想通过揭示孩子的痛处,来唤醒他们,这种心情可以理解,殊不知这样严重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效果恰恰适得其反。

究竟怎样才能将孩子的弱点转变成优点呢?这就需要我们无条件地赏识孩子。

那么什么是“赏识”呢?很多人一接触“赏识”,便简单地认为是表扬加鼓励。

其实不然。

赏识不仅仅是表扬加鼓励,赏识也不仅仅是语言的范畴,用一个孩子的话来说,赏识是藏在心里的,是一种由内而外的爱,他是不随着分数、名次而波动的。

赏识是孩子在遭遇困难时的一种鼓励,是孩子犯错误时的一种宽容,是风平浪静日子里的一种扬帆开进的动力。

简而言之,赏识的本质就是“看得起”孩子。

什么叫“看得起”,就是“你一定行”。

人的天性是脆弱的,不管一个人怎么坚强,怎么倔强,怎么不可一世,内心深处都是脆弱的。

据我对本校60名7~12岁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的调查,有87%的学生对自己做出“不怎么样”、“一般”、“不知道”等消极评价。

这表明自卑心理在孩子中存在的比例还是比较高的。

如果不注意调控,这些孩子将变得孤僻,没有主见,缺乏自信。

因为在儿童时期,孩子自我意识的产生主要是通过教师或成人对他的评价,从某种意义上讲孩子的自信是教师和成人树立的,尤其是当孩子取得了成功或在原有基础上有了进步时,要及时予以肯定和强化,使孩子感到“我行!”——这种感觉十分重要,这就是自信心。

孩子有了自信心就必然愿意再接受这类挑战。

通过赏识教育,可以维护孩子的自尊,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保护孩子的学习积极性。

做错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往往心理压力较大,自卑、自责、不知所措。

这时他们最需要的是帮助和安慰。

而我们有部分家长为了给孩子以教训,往往采用比较严厉的批评,这种教育方法会让孩子丧失自信心,不再努力,甚至反叛。

若此时我们能采取明智宽容的态度,比如在考砸的学生面前,(1)你不能让孩子泄气,所以要鼓励孩子,要让他感觉到家长对他的能力和水平深信不移。

(2)要让他知道人生的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失败是常有的。

(3)帮助他分析原因,克服困难。

再如对闯祸的孩子也一样,不能让孩子感觉到自己在家长心中有了不良影响或失去了信心,而此时家长应当与学生及时沟通,平息孩子的惶恐心理,让孩子感觉到他在孩子的心里依旧充满希望。

同时还可以举自己或名人小时犯错的典型事例教育学生,来缓解学生的心态,并鼓励帮助孩子改正错误。

这不仅能让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还能让孩子对家长充满信任,成为知心朋友,同时使孩子能更加珍惜一切,奋发向上。

赏识教育可以挖掘孩子的潜能,使其能力得到充分的发挥。

每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先天条件都不尽相同,以至几乎在安全相同的条件下,有的人在这方面有突出的天才,有的人在那方面有惊人的成就。

例如:有的孩子对美的感悟极强,有的孩子对足球情有独钟,有的孩子在记忆方面表现非凡,有的孩子好奇心强,凡事想探个明白,一些物品常被弄坏……这就是要求我们做家长的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不能对教育进行一刀切,对孩子的任何一种特长都要肯定,帮助发展,不要看着人家的孩子学钢琴,就叫自己的孩子也去学;看见别人的孩子书法得了奖,就逼着孩子去上书法班……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给孩子以正确的引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才能、天资、志向、兴趣等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

只有这样,才能挖掘每个孩子的潜力,人尽其才,成为社会更有用的人。

不少的父母认为自己的孩子需要挫折,在蜜罐里泡大的孩子,太脆弱了。

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教育中并不是没有挫折,而是挫折错位,应该给的物质上的挫折没有,而不该给的精神生命的挫折太多。

孩子除了是看得见的有形生命外,还有一个看不见的无形生命。

对于孩子的有形生命,家长呵护有加,该孩子自己做的事父母做了,该孩子自己担的责任父母担了,舍不得让孩子吃一点苦受一点罪;对孩子的无形生命,就是另一番景象了,学习好,也不能多表扬,要防止翘尾巴;学习不好就更不要说了,苛刻指责是家常便饭,父母不负责的批评指责甚至无原则的打骂,让孩子的心灵累累伤痕。

如果说有形生命和无形生命分别是翘翘板的两头,有形生命那一端是上翘的,无形生命这一端是下折的,翘翘板失去了平衡,该有的挫折没有,不该有的挫折却太多。

由于赏识教育是尊重差异、不怕失败的教育,要敢于放手,让孩子在生活中得到磨练,在一千次的失败后,仍相信、鼓励他会在第一千零一次的尝试中顽强地站起来。

赏识教育在把做人权利还给孩子的同时,把做人的责任也让他承担起来,也就是让孩子无形生命升华的同时,让他们的有形生命也经得起风雨的磨难。

既然赏识教育既然有这么大的作用,那么怎样实施赏识教育.其实赏识是教育孩子的大前提,在此基础上,因人施教,配合其它教育方法和手段,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教育效果。

在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赏识要有一定的艺术性。

(1)在语言上要有艺术性。

当孩子取得好成绩或受挫失败时,家长会用肯定性言语和鼓励性言语进行赏识。

例如:“你真棒”、“真是好样的!”、“再试一次,一定比刚才做得更好”等。

但当孩子犯错误时,采用批评性言语就要有一定的艺术性,如孩子写字潦草,不整洁时,老师就不能直言不讳地说:“写得又脏不乱,重写!”而应婉转地启发孩子说:“要是这些字能再整洁、再漂亮一些就好了。

”就这么简单的一句话,既帮助孩子找到了不足,又保护了孩子的自尊心。

(2)在行动上要有艺术性。

对孩子的赏识有时光在口头上是不够的,还可以通过行动来让孩子感受,这样更具有激励作用。

如贴红花、插红旗、奖励五角星等形式对孩子进行赏识,让孩子感到成人对他的尊重、信任,会让他充满信心,充分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

(3)在体态语上要有艺术性。

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下,成人与孩子之间也许不适合用语言交流,或者用语言达不到效果,这时采用一些体态语进行赏识。

入摸摸孩子的头,拍拍孩子的肩,拉拉孩子的手,对孩子投一个赞许的目光,送一个满意的微笑,这会帮助孩子尽快走出困难,给他带来极大的安慰和鼓励。

2、赏识教育要有耐心,要能持之以恒。

一般情况下,家长都会注重鼓励孩子,帮助孩子,但当付出一定劳动而得不到回报时,就开始失望,怀疑孩子的能力,甚至造成成人行为失控,在情急生气时对孩子挖苦、讽刺,大声指责“怎么这么笨”,“行了,行了,你就这样儿了”等,从而严重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降低了孩子的自我评价,并对自信心的形成产生不良影响,且孩子误认为大声呵斥也是人际交往的一种方式而去模仿。

所以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要有足够的耐心、信心,时刻不忘去赏识孩子,给孩子以希望。

3、赏识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因人施教。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兴趣爱好、个性特点,家长和教师要努力捕捉孩子身上稍纵即逝的闪光点,给予必要的表扬鼓励。

比如一学习成绩欠佳的学生很让家长和老师头疼,但他爱劳动,每次大扫除都很积极,不怕脏,不怕累。

而且有很强的组织能力,这时我们就可以将孩子爱劳动的优点放大,告诉他“爱劳动是你的好品质,也说明你爱干净,而且你还具有一定的领导能力和坚强的毅力。

现阶段学习成绩不好,只是没有将这些能力迁移到学习上而已。

”这样不但给孩子好的行为以鼓励和强化,而且能够帮助孩子克服在学习上的畏难情绪,树立信心。

相反,一些孩子虽然学习成绩优异,但在劳动上却十分懒惰,认为“劳动不是我这样的好学生做的事情”,这时,我们可以使用同样的方法,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并给予正确的引导,扬其所长,避其所短,让每个孩子都能得到全面的发展。

4、赏识要与随机教育相结合。

赏识教育主张对孩子多肯定、多鼓励、少批评,但并不等于孩子犯了错就不去批评,依然不断地赏识。

例如孩子因为画儿画的不够好而将纸撕掉随手丢在地上,这是很多人看来再平常不过的事情,其实存在着很大的隐患。

这时你可以提示他:“你觉得你这样做对吗?知错能改还是好孩子。

”开始时他会一脸茫然,待静静反思之后,他会感到惭愧,我相信他会捡起那张废纸,并且以后不再随意撕本子了。

是的,给孩子留下反省的余地和主动解决问题的机会。

赏识与随机教育相结合可以使孩子在学会怎样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不足,在成人的鼓励下再继续努力。

5、把握赏识的尺度。

赏识要有正确客观地认识,要了解孩子的身心需要,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根据真实需要进行表扬、鼓励。

有这样一个极端的例子:一名初中生在一次数学小测验时,一共有十道难度差不多的题,由于种种原因,他只做对了一道。

但是妈妈并没有严厉地批评他,反而去鼓励:“我的儿子真不错,还做对了一道题。

”孩子马上就急了:“我要是连一道题都做不对还上什么学啊!”所以,老师和家长的赏识一定要得当,该表扬的表扬,该批评的一定不要去表扬。

没有原则的表扬不但不会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反而会让孩子觉得你很虚伪,破坏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

从孩子的角度来讲,我们需要的是真诚的赏识。

“如果我们真的犯了错误,我们会坦然地接受批评的。

”其实,不光是“批评教育”会导致孩子自卑,若赏识不够,对孩子不屑一顾或训斥指责,会严重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产生自卑心理,缺乏自信,表现懦弱或产生攻击性行为破罐子破摔。

此外,赏识教育也会使孩子走向另一个极端,那就是自负、傲慢、清高。

最后我想给家长和老师们提一些建议:第一、赏识要适度。

不可无节制地赏识,不要让孩子成长在赏识的蜜罐里;第二、批评不可无。

该批评时就批评,帮助孩子建立和完善道德观念;第三、年龄有限制。

“赏识教育”应该是在青春期之前开始,且越早越好;第四、加强同孩子的沟通,成人与孩子之间的互相了解、信任是正确赏识的必要前提条件。

赏识引向成功,抱怨导致失败。

赏识是一种理解,更是一中激励。

赏识教育,是在承认差异、尊重差异的基础上产生的一种良好的教育方法;是帮助孩子获得自我价值感、发展自尊、信心的动力基础;是让孩子积极向上,走向成功的有效途径。

只要我们能够真正理解孩子、尊重孩子、赏识孩子,那么,孩子心灵的苗圃就会阳光明媚,春色满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