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应学院
《当代青年问题专题研究》
课程论文
(2012届)
题目:浅谈大学生恋爱与性姓名:
学号:
系别:土木工程学院
专业:工程管理
指导教师:
2011年12月
内容摘要
我国高校大学生恋爱现象十分普遍。
据有关调查,60%以上的在校大学生有恋爱经历,约40%有过性行为。
由大学生恋爱引起的情感纠纷和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现象逐年增多。
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恋爱情感问题不可小视,应引起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因此,深入分析新时期大学生恋爱、情感问题及婚前性行为的特征,有针对性地研究疏导和教育对策,对高校更好地贯彻“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有的放矢的服务、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帮助他们顺利完成学业、健康成长成才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恋爱性行为教育
当代大学生的恋爱总体上呈现出以下特征:
1、恋爱观的多元化。
恋爱观是对恋爱问题所持的基本观点和态度,它是人生观的组成部分,是一个人价值观的具体体现。
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会有与之相配套的恋爱观。
当代大学生由于其价值观的多元化而导致了多元的恋爱观。
恋爱的目的本应是寻找一个志同道合的恋人,为将来成家立业、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以及实现自身价值打基础,是人生的一个严肃问题。
然而,部分大学生恋爱时讲究更多的却是实惠和享受,追逐名利的“拜金主义”、满足个人生理、心理需求和虚荣心的“个人主义”、及时行乐的“享乐主义”等恋爱观盛行。
表现在恋爱目的上,是为寻找感情寄托、赶时髦、打发空虚和寂寞的时间,甚至是积累“性经验”,认为“在大学期间不谈恋爱大学就白读了”,或是为了找一个经济上的靠山,解决家庭的贫困和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多以自我为中心,随意性强,不严肃、不负责任,“不求长相厮守,只求曾经拥有”;表现在选择对象时常以金钱多少、权力大小、门路多少为衡量恋人的杠杆……,看对方人品、道德少,看权力、地位多;对未来长远规划少而及时行乐多;责任意识少而自我意识多等。
一些女大学生热衷于当“二奶”、做“三陪”、被包养;男学生公然征婚“富婆”,急功近利,道德沦丧,价值观、恋爱观扭曲,目的只有一个,就是不想通过艰苦努力而快速达成目标。
2、恋爱行为的公开化
大学生不文明恋爱已经成为大学校园里的不争事实,部分大学生恋爱时往往对公共场所中应该共同遵守的道德秩序熟视无睹。
本该是充满读书声和浓郁学习氛围的大学校园,随处可见相拥而抱的男女学生,在教室、宿舍、走道,草坪以及各种公开场合,一些大学生公然无视旁人的存在,极尽打情骂俏、亲吻搂抱之能事,无视社会公德,影响和破坏着社会文明和校园文明,严重破坏了公共道德秩序。
3、恋爱情节的复杂化
受西方“性解放”和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恋爱已由过去的稀少到普遍、相对隐蔽到公开,恋爱情节也日趋复杂。
有的大学生不能区分好感与爱情两种性质不同的体验,误把好感当爱情;有的学生由于孤独感、寂寞感使然而陷入恋爱中,相互解闷,弥补内心空虚,既不考虑责任,也不承担义务;有的过分追求爱情,成天沉迷于卿卿我我中,一旦失去爱就悲观厌世,不能自拔。
恋爱的双方也从同学之恋,到与社会上忘年之恋;恋爱的区域跨校、跨区、跨省;恋爱对象也由二人恋发展到三角、多角恋,脚踏多只船、充当二奶、第三者。
有的学生把社会上的不良人士带进校园和宿舍,严重扰乱了大学生活的正常秩序。
4、恋爱过程的信息化
恋爱对象不再是面对面,一对一的单一固定模式,而是通过网络,QQ聊天,电话、手机短讯,实现恋爱过程的信息化,快速度、高效率,一聊定情者、一夜托终身者时有其人。
同时,在网上更容易实现一人同时与多人“恋爱”的事实。
网络为思想空虚,企图寻找刺激的青年学生提供了场所和空间。
以上特征使得大学生恋爱呈现出分散、复杂、不确定性等特点。
同时,大学生们接触社会和获取信息的渠道与日俱增,不健康的小报、黄色书刊、黄色光盘及黄色网站极度泛滥。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我国互联网上网人数已经达到2亿,其中有5000万学生,18岁以下的未成年人超过2000万,在犯罪青年中有80%是由于受网络有害信息的影响而走上了犯罪道路。
而据统计,目前互联网上的色情网站超过3.7亿个,每天约有两万张色情照片进入互联网,青少年网民正在遭受色情网站上不良信息的侵蚀,这对思想单纯、社会经验少的青年学生产生了极大的消极影响,在好奇心的驱使下,他们涉足爱河,有的甚至偷尝禁果,造成无可挽回的后果。
因此,对大学生恋爱所产生的婚前性行为问题应从以下方面进行防治:
1、加强大学生社会公德教育
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和冲突,在人的道德面貌和行为上,也会表现为相当程度的“自行其事”,每个人按自己确定的标准行动,甚至否定任何道德规范的必要,其后果轻则导致社会合力的削弱、人心涣散,重则导致社会风气败坏、犯罪行为急剧增长。
要想把青年学生培养成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有用人才,除了法律教育与纪律教育之外,更应该搞好最基本的社会公德教育,即要求学生懂得作为一个社会公民应当自觉遵守起码的道德准则。
社会公德是中国乃至人类几千年道德文明发展中积沉下来的基本观念与行为准则,是社会群体和个体发展所必须的。
在当今社会中,其最基本的是个体作为社会成员的责任感和义务感,履行职责的行为;尊重他人与尊重自己相统一的对己和对人的态度;以及把“法律”、“制度”、“纪律”等作为社会最基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意志的体现,自觉遵守的意识与行为。
青年大学生作为社会的一份子,首先应是合格的公民,更应该懂得遵守公民应有的道德规范。
这其中,当然也应该包括恋爱道德规范。
然而,现实生活中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准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层次上,尤其是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十分薄弱,假冒伪劣、坑蒙拐骗、见利忘义、利欲熏心等问题普遍存在。
大学生中无视社会公德,不讲恋爱道德者大有人在。
大学校园里违反校纪校规,打架斗殴、不文明恋爱现象常有发生,恋爱时不讲诚信,不负责任,玩弄欺骗对方感情者依稀可见,这些问题的症结就在于基础道德教育没跟上。
早在1995年,国家教委就已将公民教育纳入了《中学德育大纲》中,但是,由于“应试教育”的冲击,公民教育并未得到真正的重视。
同时,我国道德教育过于强调“高尚”道德的培养,忽视“低层次”的人格教育、基本的“做人”教育,使得有的学生在一些基本的道德素质培养上出现空白,影响了更高道德层次的形成<3>。
如果高校继续放松或忽视基础道德教育,那么高等教育要培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可靠接班人的目标就会成为一句空话。
2、加强性卫生知识教育
青年心理学家王积盛说,我国的性知识教育应从儿童时期五岁时开始。
他认为家长应该尽早告诉孩子,让他们明白自己是怎么来的,这有助于消除他们日益膨胀的对“性爱的好奇心”,这种好奇心理是由生理发育成熟导致的性冲动与性
亲近要求的产生而形成,是青春期的自然反应。
无论我们是否愿意,青年一代都必然要经过恋爱婚姻过程,尤其是对于文化水平较高,情感体验较为丰富的大学生们来说,校园爱情是他们大学生活中重要的一课,恋爱是很自然的事。
关键在于我们怎样去引导他们正确恋爱,树立正确的恋爱观,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学习上。
然而,过去由于受传统的封建思想的影响,我们很少对孩子说道这些。
到初中高中该接受教育的时候,少得可怜的生理卫生知识也是“犹抱琵琶半遮面”,点到即止。
可以说,青少年学生在进大学前的十多年教育中,没有接受过系统的性卫生知识教育。
如果在大学期间,我们还不为青年学生补上这一课,告诉学生们必要的性知识,给他们打上“预防针”,撕开这层神秘的面纱,遏制他们对性的好奇心,增加他们对性的认识和抵抗力,那么,随着他们生理上的成熟,性意识的觉醒,面对这个充分“开化”了的社会,他们就会带着好奇心,放开情感的野马,在虚拟的网络上甚至在现实生活中,任凭驰骋,越走越远!一位美国母亲在女儿15周岁时,给女儿的生日礼物是一合避孕套,她告诉女儿,成年时应该知道的第一件事,就是要学会保护自己,无论在任何时候。
这是生存之道的教育。
总结:
对于大学生恋爱及性行为的问题,应该引起全社会的关注。
各高校应充分重视,建立健全相应的辅导、教育、疏导和管理体系,并组织专门的人、财、物对其进行落实,确实担负起培养身心健康,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责任来。
参考文献
[1]周远清,季羡林。
中国大学人文启思录㈠。
周远清。
代序
[2]叶谰。
时代精神与新教育理想的构建。
钟启泉,金正扬等。
解读中国教育。
教育科学出版社。
北京,2000年10 月(7-9)
[3]张秋良。
论大学生公民意识的培养。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