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6.第五章 土石坝

6.第五章 土石坝


3.按筑坝材料分 堆石坝——石料含量大于50% 土石坝——石料含量在5%~50%之间 土坝——石料含量小于5%
4.按防渗体材料分 (1)均质土坝——坝体由一种土料构成,坝体即为防渗 体。 (2)土质斜墙坝——相对不透水或弱透水土料筑成防渗 体布置在坝体上游坡面内附近,而以透水土石料筑下游 支撑体。 (3)心墙土石坝——防渗体在坝体中部且大体垂直,防 渗体由相对不透水或弱透水土料筑成,或由沥青混凝土、 混凝土、钢筋混凝土等人工材料筑成。 (4)斜心墙土坝——防渗体在坝体中部,倾向上游面。 (5)面板土石坝——沿坝体上游面布置的钢筋砼、沥青 砼面板或塑料薄膜防渗,坝体由透水或半透水土石筑成。
四、土石坝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1.坝坡选择:土石料是散粒材料,为维持稳定,应增加坝体上、 下游面坡度,而坝坡的缓陡与工程量大小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到 土石坝的经济性。如何合理确定坝坡,使坝坡满足稳定要求,且 工程量较小,是土石坝设计的首要问题。 2.保证洪水不漫顶。土石坝抗卸洪水能力较差,一般不允许坝顶 过水,须设置专门的泄水建筑物。土石坝坝顶超高要足够(1975 年淮河上洪水导致两土石坝漫顶而跨坝)。 3.有效控制渗透流量,防止出现浪砂或管涌(失事坝中40%由渗透 破坏引起),因此必须进行渗流分析,采取有效的降渗措施。 4.坝体的沉降。分层碾压后,坝体后期沉降仍不可避免,尤其在 土基上筑坝时,沉降量更大。堆石坝由于坝体重量大,沉降更明 显。故应建在坚实地基上。早期沉降为60%~80%,长工期沉降为 0.2%~0.4%。 5.抵抗外界自然现象破坏的能力差。受雨水、风、波浪作用冲蚀, 冰冻后会产生裂缝,日晒后会龟裂,故应进行护面。
一、土石坝发展概况
1.起源早 4000多年前,中国、埃及、印度、秘鲁等地就已开始 修建土石坝。 2.数量多。 国外100m以上高坝中,土石坝的比例为38%(1986年 前),到1974年达到了56%,1975年达62%,1982年达 270座,80年代末达75%; 最高的土石坝为塔吉克斯坦的罗贡土坝,高335m。 我国从解放以来共建坝86000余座,其中土石坝占95% 以上。坝高15m以上的共1800余座,其中土石坝约1500 余座。但百米以上的高坝少,主要有陕西的石头河 ( 1 1 4 m)、 河 南 小 浪 底 ( 1 7 3 m)、 龙 门 水 库 土 石 坝 (220m)、鲁布革(103m)、在建的清江水布垭(175m) 等。
式中: K——护面粗糙系数,块石护面取0.77;砼护面取0.9~1.0。 θ——上游面坡角。
h
a
3.3K hl tg
二、顶宽与坝坡
1.
顶宽:考虑运行、施工、构造、交通、人防、粘土防渗体顶 宽及对其防冻保护的厚度要求。最小顶宽一般中低坝5~10m, 高坝10~15m; 2. 坝坡: • 一般规律: 上游缓下游陡(上游坡长期饱和水位可能快速下降),砂土 料比堆石料上下游坡率差别大; 斜墙坝比心墙坝的上游坡缓下游坡陡; 粘性土料的稳定坝坡为一上陡下缓曲面,常沿高度以10~ 30m分段按0.25或0.5的坡率差从上而下逐段放缓; 粉土、砂、轻壤土均质坝透水性大,应适当放缓下游坡; 坝基或坝体土料沿坝轴线分布不均时应分段采用不同坡率, 不同坡率以过渡区缓慢变化。
二、土石坝设计的基本要求
1.具有足够的断面维持坝坡稳定。土石坝失事主要是 坝坡滑坡(约占25%),如美国的马歇尔坝。 2.防渗体及排水设施应满足渗透稳定要求(1976年美 国提堂坝渗透失稳)。 3.须建专门的泄水建筑物。土石坝不允许水流漫坝。 4.合理选择土石料、坝的结构形式及各部位土石料的 配置,选择合理的填筑压实标准,避免产生有害裂 缝。 5.采取恰当的构造措施,抵抗其它自然灾害的破坏, 使坝体运行可靠、耐久。
一、防渗体
1. 土质防渗体
• 主要结构形式:心墙、斜墙 H Ja • 厚度: 通常用平均容许坡降作控制标准 T 心墙 Ja≤4,斜墙 Ja≤5;(随反滤层设计完善Ja有增大趋势); 顶厚:应大于3m,便于机械化施工; 底厚:厚心墙为(30%~50%)H,薄心墙为(15%~20%)H;(H-水 头) • 高度 正常运用情况下在静水位以上超高:斜墙为0.8~0.6m,心墙 为0.6~0.3m; 非常运用情况下不低于该工况下的最 高水位; • 保护层 防渗墙顶部及斜墙上游侧均应设置保护层,防止冰冻或干裂, 保护层厚度不小于冻结或干燥深度; • 反滤层 防渗体与壳之间、截水槽与坝基透水层之间、下游渗流逸出处 均应设反滤层;
五、土石坝的组成
1. 2. 3. 4. 坝壳(坝体) 防渗体 排水设备 护坡(砼、草皮)
护坡 防 渗 体
坝 壳
排水体
第二节 土石坝的基本剖面
一、坝顶高程 二、坝顶宽度 三、坝面坡度
一.坝顶高程
正常蓄水位+波浪爬高+安全超高(正常)
• 坝顶高程 = max
最大洪水位+波浪爬高+安全超高(非常) 正常蓄水位+超高(正常)
三.坝壳材料
1.坝壳的作用:维持坝体稳定。 2.坝壳对材料的要求:足够的强度;稳定性;排水性,一般无防渗要求。 3.常用材料:中砂、粗砂、砾石、卵石及其混合料。 4.风化料、软岩的应用 随着碾压机械和碾压方法的改进,对石料的要求逐步放宽,可使用一定量 的风化料和软岩填筑高坝。但在使用风化料和软岩时应注意: (1) 分区使用:质量差、粒径小的在内侧,质量好、粒径大的在外侧。 (2) 表面应用1~1.5m厚的坚硬岩石覆盖,起保护作用,防止内部风化料继 续风化。 (3) 细粒含量应适当控制,保证具有较好的透水性和压实密度。 (4) 防止细料过分集中,形成软弱面。 5.填筑标准 (1)砂性土,以相对密实度Dr作为控制指标,一般要求Dr≥0.7~0.75;对地 震区,浸润线以上Dr≥0.7;浸润线以下Dr≥0.75~0.85。 (2)填石料:以孔隙率作为指标,≤20%~28%。
差值。间接表明土的强度随含水量变化而 变化的关系,含水量越大,塑性越大,强 度越低。)
2.抗渗性:K<10-4cm/s, 影响K的主要因素有:土料颗粒级配;孔隙 比;动力粘滞系数;土中空气封闭量等。 3.有机质含量小于5%;易溶盐含量小于8%。
三、防渗体对土料的要求
1.选择防渗体土料的基本原则 (1)防渗性能:K<10-5cm/s,或K壳/K防渗体≤1000。 (2)抗剪强度:取决于坝壳强度,一般土料均可满足 要求。 (3)压缩性:稳定,与坝壳土料接近,避免出现不均 匀沉降导致裂缝产生。 (4)抗渗稳定性:有较高的抗渗变形能力,有一定的 塑性。Ip=10~17。 (5)含水量:接近最优含水量以便压实。 (6)级配:小于0.05mm的粘粒不超过40%,常用15%~ 30%;最大粒径不大于铺土厚度的2/3。不均匀系数不 小于5。 (7)有机质含量小于1%,易溶盐含量小于3%。
2.沥青混凝土防渗墙
特点:抗渗性能好(K=10-7~10-10cm/s)、塑性和柔性也较好、 对裂缝有一定愈合功能; • 形式:心墙或斜墙 心墙: 适用于坝上游坡n<2 ,铅直或斜心墙 ; 顶 厚 > 3 0 cm, 底 厚 : 中 低 坝 , 4 0 ~ 6 0 cm.(H/50) 高坝,(1/90~1/130)H,心墙两侧设过渡层 斜墙:适用于坝体上游边坡n>2,下设碎石或砾石垫层1~3m, 垫层上铺厚3~4cm的沥青碎石层作斜墙的基垫; 3.刚性防渗体--砼防渗墙 斜墙:由砼板拼装成,周边设柔性止水 顶厚≥0.3~0.5m, 底厚:(0.4~0.5)H(或t=30+AH计算,A=0.2~1.0) 心墙:现浇,顶、底厚度尺寸同斜墙 •
第五章
土石坝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土石坝的基本剖面 第六节 筑坝土石料及填筑标准 第七节 土石坝的构造 第八节 土石坝的坝基处理 第九节 土石坝与坝基、岸坡及其他建筑物的连接 第十一节 堆石坝
第一节
概述
一、土石坝发展概况 二、土石坝设计的基本要求 三、土石坝的分类 四、土石坝设计中的几个问题 五、土石坝的组成
= max
最大洪水位+超高(非常)
• 超高值 = 波浪爬高+坝前水位壅高+安全加高
• 波浪爬高按下式计算:
h 式中:
a
0.45 hl m
1
n
0.6
hl ——设计波高(m) m ——坝坡坡率 n ——坝坡护面糙率。 对抛石护面,取0.035;对干砌石护面,取0.0275; 对浆砌石勾缝护面,取0.025; 对沥青及砼护面,取0.0155。 或用下式计算:
• 一般坡率:
中、低均质坝平均1 :3; 土质心墙坝:
下游坡:堆石坝壳的1:1.5~2.5; 土料坝壳的1:2.0~3.0; 上游坡:堆石坝壳的1:1.7~2.7; 土料坝壳的1:2.5~3.5;
土质斜墙坝:
下游坡:比心墙坝的偏陡 上游坡:比心墙坝的偏缓 (石质坡放缓0.2,土质坡放缓0.5)
3.土石坝发展快的原因 (1)就地取材,三材用量少,场外运输工作量小,随着土 石坝筑坝技术的发展,对筑坝材料的要求越来越宽; (2)能适应各种地形、地质(地形地质条件适合建砼坝的所 剩越来越少)、气候条件和高烈度地震地区; (3)结构简单,工作可靠,维修、加高方便,寿命长; (4) 岩土力学理论、试验手段和计算技术的发展,提高了 土石坝分析计算的水平,保障了土石坝设计的安全可靠 性; (5) 大容量、多功能、高效率施工机械的发展,提高了土 石坝的施工质量和进度,降低了造价; (6) 高边坡、地下工程结构、高速水流消能防冲等土石坝 配套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的综合发展;
四.反滤料、过渡料、排水材料
采用质地致密坚硬、具有高度抗水性和抗风 化能力的砂石料(尽量利用天然砂砾料,也可 用人工砂石料),不宜用风化料。 1. 抗水性:孔隙率不大于3%,吸水率不大于0.8, 容重不小于2.2t/m3。 2. 抗溶蚀性:不易溶蚀。 3. 抗冻融.、抗风化
பைடு நூலகம்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