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骨骨刺【概述】骨刺,学术名词为骨疣( Bone Spur ),不是一个医学上确当的名词,因为它既非完全由骨构成,也不尖锐如刺。
医学上的正确名称应该是骨疣。
骨刺是关节因种种原因造成软骨的磨损、破坏,并促成骨头本身的修补、硬化与增生,是一种自然的老化现象。
骨刺即骨质增生的俗称,关于本症的命名,国内外尚未统一。
多发生于45岁以上的中年人或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常见腰部活动的重体力劳动者及运动员易患此病,最常见于膝、髋、腰椎、颈椎、肘、足跟等关节。
【临床表现】1、跟骨下骨刺在早期形成阶段可引起疼痛,虽然此时骨刺很小,甚至X线检查也不能发现。
2、随着骨刺增大,疼痛常消失,这或许与足的适应性变化有关。
因此X线上可见典型的骨刺可以没有症状。
3、经过一段无症状期以后,或由于局部外伤,骨刺可自发地产生疼痛。
偶尔在局部形成外生滑囊,并引起炎症(跟骨下滑囊炎),引起足跟底部发热跳痛。
4、疼痛性质为足根压痛,脚底疼痛,早晨重,下午轻,起床下地第一步痛不可忍,时轻时重,走路时脚跟不敢用,有石硌、针刺的感觉,活动开后症状减轻。
5、体格检查时用拇指用力压迫足跟中央可使疼痛加重。
在踝背屈时,手指用力按压整个筋膜内缘,有压痛则证明存在筋膜炎。
X线上发现有骨刺可作出诊断。
6、类风湿性关节炎和痛风是足跟痛的其他原因,可以此进行鉴别。
【病因病理】西医病因病理:跟骨骨刺的发病机制比较明确,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慢性劳损,局部炎症,营养饮食等因素有关。
1、慢性劳损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关节的软骨逐渐退化,细胞的弹性减小,骨关节在不知不觉中被磨损,尤其是活动量较大的颈、腰、膝关节、足跟、损伤的关节软骨在没有血管供给营养时就很难修复,这时在关节软骨的周围血液循环比较旺盛,就会出现代偿性软骨增长,此即为骨质增生的前身。
时间久了增生的软骨又被钙化,这就是骨质增生。
2、局部炎症多数人因为脚后跟长骨刺,引起滑囊无菌性炎症造成的疼痛。
骨刺是由于足底筋膜在跟骨的附着处过度牵拉骨膜所致,过度牵拉,引起足底筋膜内缘的疼痛如足底筋膜炎,跟骨下滑囊炎等。
3、营养饮食足跟骨刺的发生与体内缺钙有一定关系,补钙有利于症状缓解。
尽量少吸烟或者戒烟,避免酗酒。
吸烟和酗酒都会减少骨矿物质的含量。
应节制饮食,保持适当的体重,避免肥胖。
原因很简单,就是肥胖患者自身的体重加重了腰膝下肢关节的负担,关节的磨损与伤害也就更大。
故均衡饮食、保持体重是防止骨质增生的重要环节。
4、骨折愈合骨折畸形愈合或跟部脂肪垫破裂,失去对足跟的保护功能,骨质直接负重引起,骨突部分骨折在任何部位均可形成痛性骨痂,而引起疼痛。
中医病因病理:跟骨骨刺为骨退行性病变,中医称之为骨痹,认为肾虚是跟骨骨刺的发病之本,风寒湿侵袭是病之标,中老年人由于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等,易患此症。
1、外感多因起居不慎,或饮酒当风,或水湿侵渍,或露宿乘凉,或淋雨远行,或嗜食辛辣厚味等等,感受六淫之邪,侵扰人体筋骨关节,闭阻经脉气血,出现肢体沉重、关节剧痛。
2、内伤人到中年后,肝肾开始虚衰,气血有所不足,人的活动量减少,气血有所不足,加之外受寒邪湿气,客于骨髓,发而为痹。
3、劳损劳伤筋骨者,肝肾自伤。
跌扑损伤,可致瘀血内停,瘀血阻塞经脉,气血不通,不通则痛。
【中医特效疗法】跟骨骨刺,是目前无法根治的疾病之一,虽然不至于要人命,但是患者必需长期忍受各种麻痛的感觉,是令人非常痛苦的一种疾病。
治疗方法多种多样,西医可用消炎镇痛药或封闭治疗进行对症处理,中医治疗方法也很多,且采用综合疗法,一般疗效都佳。
1、针刀治疗患者俯卧,踝关节前垫一枕头,足跟朝上,将足放稳,常规消毒铺巾,在压痛点最明显处亦即骨刺的尖部进针刀,刀口线和纵轴平行,针体和足跟底的后平面呈60度角,按小针刀进针四步规程:定点、定向、加压分离、刺入,深度达骨刺尖部,作横行切开剥离,三四下即可出针。
然后以确炎舒松A2.5ml、利多卡因2.5ml、生理盐水5ml混匀,在原针孔处封闭约2ml左右。
切开剥离的位置一定要在骨刺尖部,并将尖锐的顶部削平,但不必将骨刺过多削掉,一般1次即痊愈,如未治愈,有余痛,5天后再作1次,最多不超过3次。
2、针灸治疗针灸疗法有很好的镇痛作用。
“针”即针刺,“灸”即艾灸,以这种方式刺激体表穴位,并通过全身经络的传导,来调整气血和脏腑的功能,从而达到“扶正祛邪”、“治病保健”的目的。
常规取穴为局部取穴与循经取穴相结合,本病以近部选穴为主,多选用压痛点、昆仑、太溪、仆参、水泉、然谷为主,毫针针刺,中等刺激强度,留针30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采用平补平泻手法,结合温针灸,用2cm艾条一段,插在针柄上施灸。
查阅大量文献,治疗跟骨骨刺,用针灸方法为主,结合其他方法综合治疗的病例不少,且都疗效不错。
有加刺足三里,三阴交健脾补肾固本治疗,有结合水泉穴,申脉穴放血疗法治疗(1),有合用外敷膏药治疗的,均获得很好效果。
3、中医中药治疗(2)1)治以补肾活血、祛风通络法。
基本方:熟地黄20g、当归20g、续断12g、独活12g、苍术8g、威灵仙15g、牛膝15g、木瓜24g、制没药各5g。
根据病情加减,兼风寒加防风10g;夹寒湿加秦艽15g、制附子10g;兼湿热加薏苡仁20g、黄柏15g。
每天1剂,加水500毫升,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取汁150毫升;2煎加水至400毫升,煎30分钟后取汁150毫升,2煎汁混合均匀,分2次服用。
2)青滕汤加减:基本方:青风滕30g~45g 秦艽15g 寻骨风15g 首乌30g 老弱幼年患者酌减用量,每日一剂。
一般用基本方即可,亦可随症加减:风盛:疼痛上下左右走窜,痛无定处,无红肿现象。
可选加灵仙、羌活、独活、防风。
寒盛:疼痛苦楚,手足拘挛,遇寒则盛,得热则解。
可选加制附片、桂枝、制二乌、当归、细辛。
湿盛:肢体沉重,肌肤麻木,痛有定处,变天增剧。
可选加苡仁、苍术、稀莶草。
热化:局部红肿疼痛,唇口干燥,甚则口渴喜冷,多见于急性期,活动期。
可选用丹皮、虎杖、生地。
虚弱:身体瘦弱,疼痛麻木,感觉迟饨,自汗,浮肿。
可选加桑寄生、黄芪、杜仲、拘杞、鸡血滕、当归、刺五加。
.病愈后,当以调补气血之剂巩固疗效。
4、中药足浴法(1)治以祛风通络。
处方:五加皮35g、牛大力30g、千年健30g、艾叶30g、牛膝20g、泽兰20g、川芎20g、独活15g、薄荷15g、丹参15g、羌活10g。
每天1剂,将药物放入陶锅内,加水1000毫升,醋100毫升,煮沸后文火煎30分钟,药汁倒出后先熏蒸患足,待温度降至50℃左右,将患足跟放在药水中浸泡至水凉为止。
熏洗过程中控制好水温,防止烫伤。
可加用手法理筋,使足部通经活络、粘连松解。
药每次用之前加热,每天洗2~3次,水减少时再加水即可,不必更换已洗过药水,每剂可连用3天。
皮肤破损者或患有足癣者忌用。
10天为1疗程,共治疗2疗程。
(2)用白术煎汤,让患者浸泡足跟,每日二三次,每次20 分钟,一月一疗程。
5、按摩推拿法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治疗时不用吃药和打针,仅凭推拿医生的双手和简单器械在身体的一定部位或穴位,沿经络循行的路线,气血运行的方向,施以不同的手法,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是通过手法和穴位的作用,以加强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促进下肢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从而提高了对因骨刺刺激而形成的炎性产物的吸收能力。
同时改善了患部的营养状况,加快了受损组织的修复,由于在手法的作用力下,也逐渐提高了患部软组织对骨刺的适应力。
但在急性期或急性发作期禁止推拿,否则会使神经根部炎症、水肿加重,疼痛加剧。
严重的老年性骨质疏松症等,推拿可使骨质破坏,感染扩散,应禁此疗法。
6、中药外敷中药外敷是最常见但是效果也最好的一种治疗方法,选择具有消炎、镇痛、活血化淤、通经走络、开窍透骨、祛风散寒等功效的中药进行治疗。
中药中又以膏药贴剂治疗最佳。
将由穿山甲、透骨草、麝香、土鳖虫、续断等多味地道苗岭珍奇药材熬制而成的“龙氏苗方跟痛贴”贴于足跟肌表刺激神经末梢,扩张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周围组织营养,达到消肿,消炎和镇痛之目的。
安全、经济、彻底解除足跟骨刺。
7、物理治疗简单来说就是使用足跟垫,物理疗法同样也是起到缓解疼痛却不能根治的作用,因为足部的着力点不一样,所以足跟垫并不是对每个人都起作用。
8、腓肠神经阻滞术[适应证](1)治疗足跟痛症,跟骨骨刺,跟下滑囊炎及跟骨高压症引起的疼痛。
(2)跟部创伤后镇痛。
(3)跟部手术后镇痛。
[操作方法](1)体位:取仰卧位或俯卧位。
(2)体表定位:于患肢外踝后缘外踝旁沟确定跟腱前外缘为穿刺点。
(3)常规消毒皮肤,7号注射针头垂直皮肤进针,在未触及骨质之前可出现异感。
(4)回吸无血液,注入局麻药液/混合液5~7ml,无菌处置穿刺部位。
9、动磁场疗法(3)[操作方法]仪器设备(1).旋转磁场治疗仪,带有两个磁头,每一磁头内有一个可水平旋转的圆盘,盘上安装2~4片磁感应强度为0.1~0.2T的永磁体。
治疗仪内电动机启动后可带动磁头内磁片旋转,而产生旋转磁场,其磁感应强度为0.06~0.15T。
因磁片表面磁极性的异同而产生交变磁场或脉动磁场。
(2).电磁治疗仪,因治疗仪所利用电流种类不同而产生不同类型的磁场,如低频交变磁场、脉动直流电磁场、脉冲磁场。
治疗仪多带两个或多个电磁头,其磁感应强度为0.1~0.4~0.5T不等。
(3).其他用品有沙袋、棉垫等。
操作程序(1).检查治疗仪能否正常工作。
(2).患者取下手表与治疗部位邻近的金属物品。
(3).患者取舒适体位,电磁疗时可不裸露治疗部位,旋磁疗时需暴露治疗部位。
(4).将磁头放在治疗部位,以沙袋固定之。
旋磁治疗时可由操作者或患者手持磁头进行治疗。
(5).旋磁治疗时,接通治疗仪电源后磁头下出现震动感,即开始治疗。
电磁治疗前,先调节治疗所需的磁场波形、脉冲频率、磁感应强度,接通电源后磁头出现温热感,即开始治疗。
(6).每次治疗15~20min,治疗完毕,关闭电源,从患者身上取下磁头。
(7).一般治疗1次/1~2d,10~15~20次为一疗程。
[注意事项](1).磁头不得撞击或掉落地上,以免磁头破碎、损坏。
(2).旋磁头表面用75%乙醇擦拭消毒,电磁头外套以布套,定期清洗布套。
(3).注意勿使手表、收录机、移动电话等靠近磁头。
(4).眼部、头面部、胸腹部治疗或老人、幼儿、体弱者治疗均宜用弱磁场,治疗时间不宜过长。
(5).旋磁治疗过程中如治疗仪或磁头内出现异常响声,应立即中止治疗,关闭电源,检查处理故障。
(6).电磁场治疗过程中,如患者感觉过热发烫,应在磁头与治疗部位间加垫或加大间距,以防烧伤。
(7).极少数人磁疗后出现头晕、恶心、心慌、气短等不适反应,轻者不需处理,可继续治疗;重者可减弱磁感应强度、缩短治疗时间或停止磁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