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郑州市中小学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人大汇报稿

郑州市中小学规划管理技术规定人大汇报稿

郑州市中小学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征求意见稿郑州市规划勘测设计研究院规划设计处拟2007.0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依据为落实科学发展观,确保《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和《郑州市城市中小学校幼儿园规划建设管理条例实施办法》的贯彻实施,根据《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GBJ 99-86)》与《郑州市规划管理技术规定》,并参照国内其它先进城市的建设经验,结合《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与我市规划建设实际情况以及有关的法律、法规、规章和规范,制定本规定第二条适用范围在本市行政区域内从事与中小学校新建、改扩建时的建设选址、编制详细规划(含控制性详细规划与修建性详细规划)有关的建设和管理活动,应符合本规定,并按相关程序经有关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1.2.1本规定中所指的“中小学校”,是指九年制义务教育阶段的六年制普通小学校与三年制普通初级中学1.2.2本规定中所指的“老城区”,是指三环路以内区域1.2.3本规定中所指的“城市新区”,是指三环路以外区域。

包括郑东新区、郑州经济技术开发区、郑州高新技术开发区、须水组团、惠济新行政区、北部组团、南部组团、东南部组团等第三条解释权本规划管理技术规定由郑州市城市规划主管部门负责解释第二章规划选址第四条布局原则1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布局选址应符合下列原则:2.4.1学生能就近走读入学2.4.2学校应具有较好的规模效益和社会效益2.4.3因地制宜第五条服务半径学校服务半径要根据学校规模、交通及学生住宿条件、方便学生就近入学等原则确定:2.5.1中小学生不应跨越铁路干线、高速公路及车流量大、无立交设施的城市主干道上学。

有学生宿舍的学校,可不受此限制22.5.2小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500米32.5.3中学服务半径不宜大于1000米4第六条选址原则5新建的普通中小学校,校址应选择在交通方便、地势平坦开阔、空气清新、阳光充足、排水通畅、环境适宜、公用设施比较完善、远离污染源的地段。

2.6.1应避开高层建筑的阴影区、地震断裂带、山丘地区的滑坡段、悬崖边及崖底、采空区、河湾及泥石流地区、水坝泄洪区等不安全地带2.6.2架空高压输电线、高压电缆及通航河道等不得穿越校区1《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第三章第八条。

2《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第三章第八条。

3《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表A.0.3。

4《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表A.0.3。

5《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第三章第九条。

2.6.3轨道交通线路与地下通道不得穿越校区62.6.4学校主要教学用房的外墙面与铁路的距离不应小于300米;与城市主干道同侧路边的距离不应小于80米,当小于80米时,必须采取有效的隔声措施72.6.5校内应有布置运动场的场地和提供设置给水排水及供电设施的条件2.6.6学校宜设在无污染的地段。

学校与各类污染源的距离应符合国家有关防护距离的规定2.6.7学校选址应注意与噪声源之间的距离,以保证教学用房区内有安静的环境。

周边噪声到达学校围墙处应低于70dB(A),到达教学用房窗外1米处的噪声应低于55dB(A)8第七条周边环境学校不应与集贸市场、公共娱乐场所、医院传染病房、太平间、公安看守所、异味源如公厕、化学制品点、餐馆厨房、网吧、游戏机房等不利于中小学生学习和身心健康,以及危及学生安全的场所毗邻2.7.1中小学校园主要出入口两侧各30米范围内,不得修建垃圾转运站等环卫设施、机动车停车场,不得设立集贸市场和摆设商贩摊点92.7.2中小学校园应与易燃、易爆、有毒等危险品或有害品的研制、生产、贮运场所等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2.7.3露天市场边沿与中小学校园间距不应小于100米102.7.4商业闹市与中小学校园间距不应小于150米2.7.5露天体育场边沿与中小学校园间距不应小于100米112.7.6长途客运站、火车站、公交首末场站、轨道交通站点的边沿与中小学校园间距不应小于300米122.7.7网吧、游戏机房的边沿与中小学校园间距不应小于300米6结合郑州市轨道交通规划实际情况。

7《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2.1.1条。

8《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二十四条。

9《昆明市中小学幼儿园场地校舍建设保护条例》第十八条。

10《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二十六条原为500米,根据郑州市实际建设情况予以调整。

11《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二十六条原为120米,根据郑州市实际建设情况予以调整。

12《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二十六条,增加公交首末场站与轨道交通站点。

第三章建设规模与用地标准第八条人口配建规模城市普通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应根据城市规划建设与社会经济水平发展的要求确定,原则上每千人口中按72名小学生计算配建相应规模小学、每千人口中按42名初中学生计算配建相应规模初级中学13:3.8.1城市新区3.8.1.1每2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36个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3.8.1.2每1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24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3.8.2老城区3.8.2.1老城区旧城改造地区在确定普通中小学校建设规模时,宜以规划新增人口为基准,并结合改造地区内现状教育设施承载力,合理确定人口配建规模;其中城中村改造地区,现状人口规模中仅计入拥有当地农村户籍的人口数,其余常住人口不再计入中小学校人口配建规模中3.8.2.2每2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36个班规模的中学建设用地3.8.2.3每1万人区域内预留1所24个班规模的小学建设用地3.8.2.4老城区旧城改造地区在用地确实紧张、布局难以安排的情况下,可按照人口配建规模对现状中小学校进行增容扩建或增加规划中小学校的建设规模第九条学校建设规模与班额人数143.9.1完全小学:12班、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45人3.9.2九年制学校:18班、27班、36班、45班,小学阶段每班45人、中学阶段每班50人3.9.3初级中学:12班、18班、24班、30班、36班,每班50人13《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十三条。

14《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第二章第六条。

3.10.1城市新区小学用地规模14000-24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11-13平方米153.10.1.1城市新区小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4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3平方米/生3.10.1.2城市新区小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75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3平方米/生3.10.1.3城市新区小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0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2平方米/生3.10.1.4城市新区小学48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4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11平方米/生3.10.2老城区小学用地规模10000-15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9平方米163.10.2.1老城区小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0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9平方米/生3.10.2.2老城区小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25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9平方米/生3.10.2.3老城区小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5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不低于9平方米/生15《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表A.0.3中,12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为11.1用地指标为11-13平方米。

16《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表A.0.3中,12班小学生均用地指标为11.1确定郑州市老城区的小学生均用地指标为9平方米。

3.11.1城市新区中学用地规模24000-48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20平方米173.11.1.1城市新区中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4000平方米3.11.1.2城市新区中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0000平方米3.11.1.3城市新区中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6000平方米3.11.1.4城市新区中学48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48000平方米3.11.2老城区中学用地规模18000-36000平方米,生均用地指标15平方米183.11.2.1老城区中学24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18000平方米3.11.2.2老城区中学30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2500平方米3.11.2.3老城区中学36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27000平方米3.11.2.4老城区中学48个班用地规模不低于36000平方米第十二条用地规模控制3.12.1新建小学的规模控制在24班以上,小学用地规模最大不超过25000 17《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表A.0.3中,18班中学生均用地指标为12.2用地指标为20平方米。

18《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93)2002年版》附表A.0.3中,18班中学生均用地指标为12.2地指标为15平方米。

平方米193.12.2新建中学的规模控制在36班以上,中学用地规模最大不超过50000平方米20第十三条教职员工居住用地21教职员工居住住宅应纳入城市住宅建设规划统筹安排,不得建于中小学校园以内19《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十二条原为30000平方米,以方便小学生就近入学、控制小学服务半径的角度出发,予以调整。

20《郑州市市区中小学布局规划》第十二条原为33300平方米。

21《城市普通中小学校校舍建设标准》第三章第十条。

第四章规划设计与指标控制第十四条学校用地22学校用地应包括建筑用地、运动场地和绿化用地三部分。

各部分用地的划分应符合下列规定:4.14.1建筑用地、运动场地、绿化用地之间有绿化带隔离者,应划至绿化带边缘;无绿化带隔离者,应以道路中心线为界4.14.2学校建筑用地应包括建筑占地面积、建筑物周围通道、房前屋后的零星绿地、小片课间活动场地4.14.3学校运动场地应包括体育课、课间操及课外体育活动的整片运动场地4.14.4学校绿化用地应包括成片绿地和室外自然科学园地第十五条容积率控制23学校的建筑容积率可根据其性质、建筑用地和建筑面积的多少确定,原则上:4.15.1小学不宜大于0.84.15.2中学不宜大于0.9第十六条生均绿化用地指标24校园公共绿地包括成片绿地、花园、景点、生物种植园等,可采用分散、垂直、屋面多种形式,以改善校园环境。

4.16.1中学生均绿化用地指标不得小于1平方米4.16.2小学生均绿化用地指标不得小于0.5平方米22《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2.2.1条。

23《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2.2.2条。

24《中小学校建筑设计规范》第2.2.4条。

第十七条运动场地设计25体育活动场地与教学楼之间应有合理的间距,并联系便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