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论《巴黎圣母院》中的美与丑 ------------甘 霞 一、 摘 要: 美永远是人们追求的目标,而与之相对立的丑则是人们惟恐避之不及的。它们之间相互矛盾斗争,但并不势不两立,反而又相互依存。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就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美与丑,美与真、善,以及美、丑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对于美、丑我们不能仅用眼睛去看,更重要的是要用心去感受和体会。 关键词:巴黎圣母院 外表 心灵 美 丑 On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of beauty and ugliness abstract: Beauty is always the goal of people, as opposed to the ugly is the people to shrink away from the sufferer. Their mutual contradiction, but not be irreconcilable opposed to, but also interdependent. Hugo in the "Notre Dame de Paris" embodies a concentrated reflection of the inner and outer beauty, beauty and ugliness, beauty and truth, goodness, beauty,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gly and the society. For beautiful, ugly we cannot only see with your eyes, what is more important is to feel and experience. Keywords: Notre Dame de Paris beauty ugly appearance 二、引言 雨果说过:“丑就在美的旁边,畸形近于优美,粗俗藏在高尚的背后,善恶并存,黑暗与光明相共。”美、丑对照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在同一部作品中,既可以有表现丑的事物,又可以有表现美的事物,它们之间既有矛盾斗争的关系,又有着一种相互依存、相互衬托的关系。由于丑的存在,更衬托出美的更美,同样由于美的存在,也可以使丑的更丑。《巴黎圣母院》则集中体现了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结合;美与丑的相互对比、相互衬托的关系;美与真、 善的关系。 文中内在美与外在美的统一结合的具体表现就是主人公吉普赛少女爱丝梅拉达。她可谓美丽绝伦,美得闪着光芒,她的美丽深深地吸引着卡西莫多、副教主克洛德、弓箭队队长弗比斯等人。爱丝梅辣达不仅有美丽可人的外貌,还有一颗高尚纯洁善良的心灵,对爱情充满了憧憬和渴望。当格兰古瓦即将被乞丐王国的人绞死的时刻,这时爱斯梅达尔拉毫不犹豫的以愿意和他结婚的方式救了他;当曾经劫持她的畸形丑陋的加西莫多被绑在柱子上在烈日下受鞭打示众,因口渴快要晕死过去的时候,她不计前嫌而给他喂水;她对爱情至死不渝的信念,不允许别人说一句他的坏话;面对克洛德的淫威,她宁死不屈。 这样的高尚的品格、善良的心灵与她美丽的外表结合在一起,成为了雨果心中最完美的女神。 文中美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则是丑到极致的加西莫多,内心所散发的心灵美——善。敲钟人卡西莫多,长相畸形,外貌十分丑陋——几何形的脸,四面体的鼻子,马蹄形的嘴,参差不齐的牙齿,独眼,耳聋,驼背……似乎上帝将所有的不幸都降临在了他的身上。但他内心崇高,是一个富有正义感、富于感情的人。他对爱丝梅拉达的爱慕是混合着感激、同情和尊重,是一种无私的、永恒的、高贵纯朴的爱,他用尽自身的力量,甚至生命去保护她。 文中丑的一种表现形式则是以外表英俊而内心邪恶或虚情假意,也就是主教克洛德的“恶”与弓箭队队长弗比斯的“假”。相貌堂堂、英俊健美的弗比斯,实际上是一个轻薄的花花公子,他对任何女性都是虚情假意,他对女性没有真爱,只是玩弄与占有,这样的人的确令人反感、厌恶,觉得丑陋之极。副教主克洛德,他阴沉的脸本来就令人可怕,但是他内心的扭曲更叫人恐惧。他对爱丝梅拉达的贪恋已经发展成为一种畸形的占有欲,由于得不到爱丝梅拉达,由于西方宗教对他思想的压制,他在法庭上说谎。那时他的心灵和他的面容都扭曲而变得丑陋。 人的外在美和内在美的统一结合是多样的,但从《巴黎圣母院》里面人物的外貌和性格可以看出,人的外在和内在并不是单一的,而是存在着多种典型的方式。就像美丽的爱丝梅拉达,她就是内在美与外在美的完美统一,她是人们憧憬的、梦想的美的化身。而丑陋的卡 西莫多,则是内在美与外在丑的统一,虽然样子丑陋,但是心灵却比谁都要美丽善良。伪君子弗比斯和副主教克洛德道貌岸然,却实质衣冠禽兽,是外在美与内在丑的表现。 生活中处处都有美的或是丑的,真的或是假的,善的或是恶的事物与人,而我们要用自己的眼睛在观察,用我们的心在体会。对于美与丑,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审美观。然而我们 不应该只相信眼睛,我们还要用心去感悟,什么才是真正的美,美与真、善的联系;我们要用头脑去思考,怎么才能变得美丽,而社会对美与丑有什么样的影响。其实美与丑的距离只是一线之间,我们应学会用正确的审美观去真正的了解美与丑。 三、正文 在《巴黎圣母院》中,人们只看到了爱丝美拉达的美。可是我觉得克洛德·弗罗洛也是受害人之一,这个在《巴黎圣母院》中作为宗教势力的代表,是副主教。他的形象是复杂的、发展的。简单来说,这个人物形象是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的:(1)正常人的自然性。克洛德·弗罗洛幼时受过良好教育。他勤学好问,知识渊博。他富有责任心,在父母去世后,担当起照顾幼小弟弟的责任,长兄胜过慈母。他还富有同情心,收养了被人视为魔鬼的丑人加西莫多。以上种种,都足以说明克洛德·弗罗洛是一个有着正常人性的人。(2)无法摆脱的社会性。中世纪的西欧,天主教会是最有势力的封建主集团,也是封建主阶级进行精神统治的工具。在西欧各国,几乎人人都是天主教徒,从生到死,从思想到行动都与天主教会密不可分,受其统治。克洛 德·弗罗洛作为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既是宗教恶势力的代表,又是封建统治阶级实施专政的工具。他身上的污浊之气,只能是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生活的社会背景、特殊的社会地位,决定了他的思想、行为。(3)无法控制的兽性。克洛德·弗罗洛爱上了爱斯美拉达,但当时的统治阶级却推行禁欲主义。他的禁欲主义是虔诚的,同时也使他身心倍受摧残,扭曲了他作为自然、正常人的灵魂,失去了正常的人性。当他看着爱斯美拉达被绞死的时候,他的兽性、他身上透露着宗教恶势力的本质便被暴露得淋漓尽致。这几个方面,在他的心中激烈冲突,使他几乎疯狂、痛不欲生。他的最后死亡,更证明了他既是宗教势力的代表,同时又是宗教的牺牲品。(一)正常人的自然性,一开始,不可否认,克洛德是一个正常的人,甚至是优秀的人。他出身于中等家庭,在当时被称为上等市民或者小贵族。按常理,他可能有着不学无术、花天酒地的少爷脾气。但是现实却相反,他是一个听话、勤奋、好学的人。他是父母眼中的好孩子,别人眼中的优秀神父。献身神职,并不是他自己个人的意愿,这一切是早在幼年时由父母决定的。他是从拉丁文学习认字看书开始的,并养成低头垂目、轻声说话的习惯。他在童年就被父母送进大学城托尔希学院,过着隐修学习的生活,在经书和词典中长大成人。①这对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来说,能做到这一点是多么的难能可贵啊!这孩子,生性忧郁,总是一幅老实相,不苟言笑,学习十分勤奋,领悟也很快。在课间游戏时,他从不吵吵嚷嚷,也不同福瓦尔街那些酒徒胡混,更不知打耳光揪头发为何种游戏;即使在一四六三年那次暴乱中也没有他的份。很 少见他嘲笑蒙塔居的穷学生,不叫他们因穿风帽短斗蓬而博得傻帽的绰号,也不嘲笑道尔芒学院那些公费生,尽管他们剃得光光的脑袋,身上穿着四王冠教堂红衣主教书所说的湖绿、宝蓝、绀紫三色粗呢制服,都是极好的笑料。②这说明,他本是一个品质优良的好学生。这样的思想道德在当时的社会是很难得的。“他本善良!”这无庸置疑。在学习上,他又是一个勤奋好学的人。他经常出入大小学堂。山谷圣彼得教堂的神父,每次到圣旺德日西尔学校开始宣讲教会法典时,首先注意到总靠着一根柱子站着的一名学生,那就是克洛德·弗罗洛。只见他携带了羊角墨水瓶,用嘴咬着鹅毛管笔,垫着磨损的膝头纪录,冬天还要往手指上呵气。每星期一早上,学校一开门,神父就看见一个气喘吁吁跑来听讲的,就是克洛德·弗罗洛。因此这个年轻的神学生虽然才十六岁,在神秘学方面比得上宗教评议会的神父,在经院神学方面比得上索邦学院的博士。③除了法典之外,他还精通医学和各种自由学科,攻读了草药学、膏药学,成了热症、扭伤、骨折和疔疮方面的专家。在自由学科方面,他先后获得了学士、硕士、博士学位。他还攻读语言,学会了拉丁文、希腊文、希伯莱文,这三座圣堂,当时很少有人能够登堂入室。他如饥似渴,不断获取和积累知识的财富,到了十八岁,他修完了四个学院的全部课程。十八岁,多少人还处在年少无知之中啊!而他,却已成为博古通今的人。这样的人,在当今的社会,又有多少?!在学习、知识方面,他是出类拔萃的!此外,他的正常人的自然性还体现在对弟弟的疼爱抚养上。1466年盛夏的那场瘟疫,是他有生以来所面临的一场危机。那场灾难,夺取了他父 母的生命,使他成了一个孤儿,同时也使他成为了家长。这种突如其来,对于一个生命中原本只有读书、知识的人来说,是多么大的冲击。但他却还是毅然接受了现实,勇敢的担当起了兄长家长这一重担。从此,他的生命中又多了一份牵挂与留恋,弟弟便成了他生命中的另一个二分之一(另一个二分之一是知识)。于是他对小约翰(他弟弟)投注了全部的爱心,况且他生来就有一种痴情,性格沉稳,虔诚而专注。他把孩子视为十分脆弱、十分珍贵的东西,给予了无微不至的关怀,这远远胜过一位兄长,简直成了一位母亲。“从此,克洛德感到肩负重任,便极为严肃的对待生活了。有小弟弟占据他的头脑,这不仅成为了他的娱乐,而且成为了他研究学问的宗旨。他决心对上帝负责,全身心献给这孩子的前途,决心一辈子不要女人,不要孩子,只保证弟弟的幸福和前程。从此,他更加专心致力于教职的使命。由于他品德高尚、博学多才,采邑又直接附属于巴黎主教,教会的大门自然为他敞开。年仅二十岁,他就得到了教廷的嘉惠殊恩,当上了神父,成为圣母院中最年少的教士,主持人称‘懒汉圣坛’的最晚的弥撒。”④三十六岁之年便成为巴黎主教群中第二个头目,巴黎圣母院的副主教(主教代理)。面对被人遗弃、没人收养、相貌奇丑的加西莫多,克洛德对他流露出了深切的同情。他在收养加西莫多时暗自许下心愿,为了对小弟弟的爱心,他要抚养这孩子长大成人,将来小约翰无论犯下什么过错,都有以他的名义做的这桩善事来赎补。这是克洛德为小弟弟积的一份阴德,未雨绸缪,算是善行的一笔投资。以备小约翰日后淘气时的不时之需。虽然这是一同情、善良、怜悯之举,但体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