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6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6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600字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600字【1】
读完《傅雷家书》后,给我的感受是这不仅仅是家书,更是一本教人育人的书。

在这里,傅雷不只是一个父亲,同时也是儿子的好友、老师。

书中字里行间无不透露着一个父亲对儿子的爱,朋友的关心勉励,老师的谆谆教诲。

信中的内容除了生活琐事外,更多的是谈论艺术与人生,傅雷在灌输一个艺术家应有的高尚情操,让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做一个德艺兼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

为此,他不断寄送大量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资料,生怕儿子离开故土后把本土文化淡忘。

《傅雷家书》凝聚着傅雷对党和国家的爱以及对儿子的深切期望。

信中,傅雷告诉儿子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对待生活的问题,对儿子进行了引导,如在学习上应该劳逸结合,先学习乐理,切不可操之过急。

还有母亲的无微不至的关心,如在婚恋方面。

都像是良师益友一样提出意见和建议。

从“在公共团体中,赶任务而妨碍学习是免不了的,这一点我早就料到,一切只有你自己用坚定的意志和立场,向领导婉转而有力的去争取。

否者出国的准备又能做到多少呢?特别是乐理
方面,我一直放心不下,从今以后,处处要依靠你个人的毅力、信念与意志——实践的意志。

千叮咛万嘱咐,父母心放不住。

傅雷希望儿子少走弯路,避免重蹈覆辙,体现了对儿子深沉的爱,同时也告诉我们应该理解父母的苦心,他们都是为了我们好,希望我们有所建树。

傅雷对儿子的理解和希望也是天下父母所想的。

家书涉及各个方面,内容富有哲理。

告诉年轻的一代做人做事要有条有理,不能激进,要学会如何做人,在学习上更要刻苦下功夫,不负众望!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600字【2】
“待人要谦逊,做事要严谨,遇事不逃避,戒骄戒躁”。

“做人第一,其次才是做艺术家,再其次是做音乐家,最后是做钢琴家。

”在《傅雷家书》中,傅雷对于傅聪的人格、道德教育都很严格。

傅聪长大后去国外留学,傅雷却对自己的过分严厉感到自责。

《傅雷家书》那一封封的书信中,深沉而又伟大的父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傅聪也体会到了父母对他深厚的关爱。

可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又有几对父母能像傅雷朱梅馥那样以身作则,以自己的成长经历为例教育儿子,又有几个孩子能像傅聪那样幼时对父母言听计从?我们本就没有那样好的家庭教育,只能更加努力学习,丰富知识,充实自己。

亲情在教育、批评、赞赏中一一体现。

面对父母的严厉批评,我们要么默不作声,要么严词拒绝。

傅聪之所以能坦然接受批评,是因为傅雷与众不同的教育方法。

我们的父母时常将我们与别人家的孩子比较,但他们意想不到的是我们总会因为这种批评而更加“讨厌”父母,与之对抗并产生隔阂。

而傅雷则用和朋友商量的语气,赞赏的视角,激励代替批评,表扬代替斥责,心平气和地跟儿子交流,进而达到好的教育效果,使得傅聪对父亲给予的爱越来越容易接受,顺利完成学业且终有所成。

各位父母大人,你们都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给子女寄予厚望,作为晚辈的我们都能理解。

问题是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有时什么都听进去,这一道坎不好迈。

大人们是否也应该向傅雷学学呢?批评要适度,不然不就伤了孩子的自尊心,好心不就办成了坏事?
不过,大多数的我们也不会因批评而放弃追梦的。

愿天下的父母们多一份理解。

傅雷家书读后感初二600字【3】
一封封家书是连接起游子与父母的桥梁。

一句问候,一句关心,看到了他熟悉的字迹,心里的那块石头就缓缓落下了。

曾几何时,是那样的盼望着信箱里的新的信件,包裹——渴望、担忧,思虑,带着几分期许——想收到他的回信,哪怕只是一句“我很好”。

哪一位父母会希望自己的孩子离开她的身旁,走到异国他乡,独自一人奔波呢?就像园丁以血泪浇灌的花果,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那割舍不得的情绪呢?傅雷夫妇的心中也有同样的不舍,彻夜的不眠,哭肿的双眼,无尽的思念正如涓涓的溪流,幽深的潭水一样,一样长,一样深。

也许他们会怀念傅聪的孩提时代吧。

呀呀学语到姗姗学步,小手拨开了他们心中的那扇大门。

爱便从此一股脑地倾泻在聪的身上。

“努力加餐饭!”“注意身体!”“别累着!”这大概是朱梅馥家书里最多的话吧。

母亲日常的碎碎念总也总是萦绕在耳畔。

即便接下来要忙于学习了,当看到旁边的一杯热腾腾的牛奶,总会情不自禁的笑了起来,然后一口,“咕咚咕咚”的喝下去。

“嘭”的一声,敲一下桌子再放好。

好让门外的母亲甜了眼湾。

父亲的角色向来都是很严肃,学业上,做人上,都是孩子的引路人。

每一次提笔写家书时,内心就如波涛汹涌的大海,滔滔不绝的江河,但落在了纸上,一江春水缓缓流出。

讨论源远流长的古典诗词,欣赏悠扬唯美的西方音乐。

洽谈深邃复杂的人生哲理,父亲就如花园里的大树,修剪旁枝,施加肥料的园丁。

他从不小气,也不吝啬于赞扬自己的孩子,但他更期盼孩子变得更棒,更好。

一遍遍传送泛黄的纸信,想让墨香仍留的纸张回报他们的爱,让他们知晓,我也很爱他们。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