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活血化瘀中药在治疗中的药理作用。

方法: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结果: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共使用216次。

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

结论:活血化瘀中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涉及肝硬化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多种疾病,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关键词】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
祖国传统医药学研究非常重视人体的气、血以及津液的运行情况[1],气停滞不行即为气滞;津液停滞不行即为痰湿;血停滞不行即为血瘀。

中医学中血瘀证一般是指由于火热、寒凝、气滞以及气虚等因素引起的血瘀致血行不畅。

随着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科学的进一步研究,发现这类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调节免疫功能、降低血压、改善微循环、抑制血栓形成、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药理作用,逐渐被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所涉及现代医学包括:血液、内分泌、泌尿、循环、消化以及呼吸等多系统,临床治疗效果理想。

现选择近几年临床对活血化瘀中药有关药理作用方面的研究进行深入探讨,具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08年-2013年期间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简称CNKI)内有关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资料,针对其药理作用进行回顾分析。

1.2方法
把CNKI作为主库,检索年限设为2008-2013年,然后输入题目、关键词、主题词等分别检索活血化瘀中药研究方面的文章并逐一下载。

把《中国药典》、《中药学》以及《中华本草》作为参考规范[2],针对针对活血化瘀药物对疾病治疗的作用及效果进行统计,分析其主要药理作用。

2结果
本次研究共纳入216篇文章,活血化瘀中药累及使用次数485次。

主要的药理作用多集中于改善微循环、抗血栓、血液流变学以及改善血流动力学等方面,具体分布情况详见表1.
表一本次研究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分布情况表[n(%)]
药理作用次数(n=485)构成比
改善微循环抗血栓81
96
16.70%
19.79%
血液流变学
改善血流动力学其他药理作用103
137
68
21.24%
28.25%
14.02%
3讨论
3.1改善血流动力学
血瘀患者多数表现血流动力学异常,如器官或部位发生循环障碍、血管狭窄、闭塞以及血流量减少。

活血化瘀中药具有促进血液运行,增强循环的作用。

以往研究中,将20mg/kg剂量的桃仁的水提醇沉制剂直接注射于犬股动脉,注射10分钟后发现股动脉血流量增多,表明其具有快速扩张血管的作用。

有关资料显示,应用麻醉犬心灵安,药物分成为党参提取物浸膏,剂量为15mg/kg,通过呼吸机对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进行测量。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增加实验动物的心输出量与冠脉流量,改善血流动力学状态。

现阶段治疗冠心病等心脑血管疾病,主要以减少心肌耗氧、扩张冠脉方面着手,大部分活血化瘀药可增加心肌营养血流量、冠脉流量的作用,所以活血化瘀中药对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具有很好疗效。

3.2改善血液流变学
中医理论中瘀属积血;瘀症属积血之病。

血瘀与血液停积无法流通有关,所以由血液循环、血液流变学方面考虑,血瘀证属于血液循环障碍,或是血液流变学行为异常的一种疾病。

活血化瘀中药通常可改善患者血液的聚、凝、黏以及浓等状态。

郑楚等学者[3],对寒凝血瘀模型大鼠分别给予1、3、4.5g/kg桃仁油,连续7天,再应用全自动流变仪对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测定,通过血凝仪对纤维蛋白原进行测定。

结果发现其可以减少模型动物的血浆黏度、全血黏度、纤维蛋白原以及红细胞压积。

还有试验对血瘀模型大鼠注射姬松茸水提物,剂量分别为
2.5、5g/kg,每天一次,连续7天。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血沉、红细胞压积、血浆黏度以及全血黏度。

在活血化瘀研究中血液流变学方法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对血瘀动物模型的复制、活血化瘀中药的研究以及活血化瘀机制研究等具有重要作用。

3.3改善微循环
现阶段,随着微循环的深入研究,对微循环的本质也得到进一步的认识。

微循环指微静脉与微动脉之间的微血管内的血液循环,包括:动静脉短路、微静脉、毛细血管等。

王平等人[4],通过给予大鼠活血散瘀颗粒,药物成分:金银花、竹节参、钩藤等,剂量为16g/kg,每天一次,连续9天。

在末次用药后1小时,根据Chambers法制作微循环标本,通过Aver Ezeapture图像分析系统监测微循环变化。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抑制肾上腺素导致的大鼠肠系微循环动脉管径缩小,流速减缓,毛细血管开放数量降低,从而改善微循环。

相关研究给予小鼠山楂叶总黄酮,剂量52mg/kg,通过显微镜观察用药后1小时,其耳廓毛细血管的变化。

结果发现山楂总叶黄酮能有效增加模型小鼠耳廓毛细血管的微静脉口径、微动脉以及开放数量,从而改善微循环状态。

血瘀是一种与微循环障碍紧密相关的病理过程。

所以各种微循环方法已经成为研究活血化瘀中药药理作用的有效途径。

3.4抗血栓
血瘀证患者通常血液处于黏、浓状态,血流缓慢,且血小板容易在血管内膜损伤部位黏着,致使血栓的形成。

崔永安等人[5],通过给予血瘀模型大鼠赤芍总苷,剂量为20mg/kg,连续6天,并观察血液流变学的相关指标。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减少模型大鼠的红细胞聚集于血小板聚集,延缓凝血酶原时间与活化部位凝血活酶时间,减少全血黏度,降低血栓的产生。

有关资料把水蛭超细粉配制的0.09g/ml溶液,剂量为10ml/kg给药,每天一次,连续5天。

通过剪断尾尖的方法对小鼠出血时间进行测定,应用血栓测定仪对血栓长度予以测定,称干、湿质量。

结果发现其能有效延长小鼠的出血时间,对模型大鼠静脉血栓形成产生抑制,降低静脉血栓质量。

3.5其他药理作用
除了上述药理作用外,活血化瘀中药的其他药理作用还包括:抑制组织异常增生、抑制炎症、抑制肿瘤、镇痛、兴奋子宫平滑肌、调节免疫功能等,在大量
临床试验中均获得了良好的作用效果。

综上总结,针对活血化瘀中药的药理作用的大量研究资料回顾分析可知,其涉及临床各科多系统疾病,此类药物得到了全面的开放及治疗应用,获得了许多阶段性成果,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但是因为活血化瘀中药的应用范围较广,主要包括:单体化合物、提取物、单味中药以及复方中药,其药物有效成分较为复杂,单体成分的分离及相关药理作用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也是目前临床研究的重点、难点,还需要进一步不断深入探究。

参考文献:
[1]魏领地,周建平,王志斌.抗栓胶囊活血化瘀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8(6):32-34.
[2]梁莹,周萌.活血化瘀中药复方对小鼠银屑病模型的影响[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0,16(11):165-167.
[3]郑楚,唐金良,杨冬业,等.活血散瘀颗粒的活血化瘀作用研究[J].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2011,17(16):191-194.
[4]王平,戚天臣.活血化瘀膏对小鼠臀部急性软组织损伤抗炎作用的研究[J].天津中医药,2011,27(1):53-55.
[5]崔永安,左小东,毛承飞.活血化瘀法在肿瘤“辨法论治”中的应用[J].中医杂志,2011,48(8):749-750.。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