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及反思

《湖心亭看雪》教学设计一、课前系统部分(一)课标分析课标中两处提到:“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容。

”“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

词法、句法等方面的容不作为考试容。

”由此可见,初中生学习文言文,重点在于背诵文章,积累文言词语,理解基本容,评价也以此为主。

(二)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处于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写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使学生通过文字感受山水之美,提高欣赏和领悟文言山水美文的能力,冶热爱自然和祖国的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在培养学生欣赏和领悟写景美文上,《湖心亭看雪》上承《三峡》《答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相较于它之前的三篇文章,有以下特点:1、叙事与写景充分融合,更加情景交融,2、写景文中融入人的因素,情景人三者融合。

《湖心亭看雪》下启八年级下册的更加复杂的情景人交融的《小石潭记》《楼记》《醉翁亭记》《满井游记》,相较于这三篇文章,它显得短小精悍,浅显易懂。

《湖心亭看雪》的存在,使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情景人三者充分融合的文章,更加容易学习八下这三篇文章的情感容和写作手法。

(三)学生分析我班学生文言文基础比较薄弱,在文言文积累上存在不足,对于独立理解文言文有一定难度,所以学习文言文以教师讲解为主,再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逐渐掌握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在容的讲解上,应以理解文章大意和掌握基本文言知识为主,不要涉及过多过深的知识。

(四)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熟读文章,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品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六)教学用具常规教具和多媒体等二、课堂教学过程(一)导入:前一段时间我们游过了郦道元的三峡之水,赏过了弘景的人间天堂,看过了东坡的月夜小景,观过了周密的钱塘江的潮,今天我们就随着岱,走进西湖的湖心亭,看看湖心亭的雪。

(二)明确学习目标PPT展示学习目标,学生齐读1、积累文言词语,能根据注释,准确翻译文章。

2、朗读课文,了解白描的手法,感悟西湖雪景的美。

2、反复诵读课文,能理解岱的“痴”,能感悟到他的雅情雅趣和故国之思。

(三)了解岱请同学齐读课下注释,再提醒大家注意课下注释这段关于作者岱的这段话“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提问:为什么特别提到他这些经历呢?(四)熟读文章反复诵读,通过:1、潜能生先读。

2、自由朗读。

3、好学生读。

4、齐读解决生字词和句中停顿其他同学评价,强化字音、句中停,把握朗读感情。

(五)学法推荐PPT出示: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出于吾之口。

继以精思,使其意皆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

---朱熹提示学生熟读精思文章的重要性(六)翻译课文PPT出示翻译要求:声音响亮;人人参与;说得准确;禁得住其他小组的提问;其他小组配合默契,动作迅速翻译环节:1、小组上台展示2、台下同学补充质疑,如词语解释、特殊句子翻译3、再给两分钟巩固翻译。

(七)理解课文1、赏美景:(1)PPT出示: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提问:这是一段妙景,它妙在何处?(2)了解白描PPT出示:白描:白描原是中国画的一种技法,是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法。

教师补充:在写作中是一种描写的方法,指抓住事物的主要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追问:以前学过哪些运用白描描写方法的文章?2、悟深情提问:(1)请在文中找出一个词来评价岱?(2)舟子为什么认为岱“痴”?PPT出示答题示例:例如,舟子认为他“痴”,是因为他独往湖心亭看雪(原文),而通常我们去看风景多是结伴而行,比如轼去赏月也是和怀民一起。

(3)岱引用了这句话,他所谓的“痴”是什么意思?PPT出示痴:(1)傻(2)痴迷(4)他痴迷什么?总结:寒雪夜万籁无声,一人独行看雪,只见天地间是这样一番奇景:白茫茫一片浑然一体,人渺小如沧海一粟,他是多么地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趣呀。

这是个痴迷山水、雅情雅致、特立独行、孤傲自赏、超凡脱俗的人。

3、析奇遇提问:(1)“强饮三大白”有人说是“勉强”喝酒,有人说是“痛快地、尽力地”,你同意哪一种呢?为什么?(2)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为什么呢?(3)当岱把金陵人的回答记在自己的文章中时,为什么会用金陵人这个说法呢?PPT出示:金陵:就是现在的,明朝开国之初的53年(1368----1420)建都在。

永乐十八年,迁都,金陵成为明朝的留都。

整个明朝,一直是仅次于的要地。

清朝时,为了压制金陵的重要地位,将其改名为“江宁”,比如《条约》真正的名字是《江宁条约》。

(4)为什么不称金陵为江宁呢?总结:当时金陵人的一番话如今被岱记录入自己的书中,就有了一种别样的意味。

使用明朝的称呼,隐隐约约含有对已经灭亡的明朝的思念,即故国之思。

国已破,家已无,对于一个心念故国的人来说,哪里不是客居呢?追问:哪里还可见岱的故国之思呢?PPT出示岱身世经历:岱(1597年~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庵,明末清初山阴(今)人。

寓居。

出身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精于茶艺鉴赏。

明亡后不仕,并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失败后“披发入山”,著书言志,穷困以终。

著有《庵梦忆》《西湖梦寻》等书。

明亡后写此书时的岱“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总结:PPT出示:作为明遗民的岱,经历了从锦衣玉食、华服骏马到破窗碎几、折鼎病琴的巨大人生变故面对朝代更替、人事巨变,作为一介书生,他能够做到的,只有,退隐山林,著书立说。

在日升日落、雨洒雪飘中重温故国的繁华与秀美,做那永难再现的痴人之梦。

崇祯五年的岱三十五岁,明亡之时,岱年至五十,这份拥毳衣炉火西湖看雪的闲情逸致,在岱写作此文时,已经定格为对往事的美好追忆,定格为旧梦的不断回味。

对比眼下的没落凄凉,不难体味这位昔日的富贵才子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八)拓展延伸1、PPT出示: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痴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岱提问:在你学过的文学作品中,还有这样的“痴人”吗?2、PPT出示:有一种画轴,静静垂于厅堂之侧,以自己特有的淡雅、高洁,惹人喜爱。

在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就垂着这样两轴精品宋东坡的《记承天寺夜游》和明岱的《湖心亭看雪》。

——梁衡提问:梁衡为什么把两文相提并论?为什么给两文这么高的评价?两文在写作手法和思想感情上有什么异同?(九)作业设置1、完成本文课时练。

2、推荐阅读《庵梦忆》《西湖梦寻》。

走进痴人,品味痴情板书:独行痴迷山水孤傲自赏痴看雪奇遇惆怅伤感怀念故国三、课后系统部分——教学后记评价:这是一节公开课的教学设计,这节课获得了区里的好评。

其他老师点评这节课时,指出这节课的优点主要有:1、挖掘教材深。

在深挖教材的基础上,辅以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岱写此文时的心情感。

2、环节紧凑,过渡流畅。

3、课堂有语文味儿。

不足:1、容过多,有些拖堂。

2、文言文挖掘过深,忽视了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掌握巩固。

3、教师讲解过多,学生活动不足。

比如朗读较少。

如果再上这节课,我希望做到以下两点:1、增加朗读。

2、减少作者身世的介绍,减少作者身世对文章容的融入,增加文言词语和句子的巩固环节。

心得:这篇文章的教学设计是我修改了三次才完成的。

在和其他老师讨论这篇文章时,其他老师指出这篇文章有一处难点:舟子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舟子口中的“痴”是什么意思?岱引用了这句话,也是采用了舟子对“痴”的理解吗?岱自己是如何看待“痴”的?因为写作本文时,距离岱湖心亭看雪已经过了很多年,当年看雪时,岱是怎样的心情?再次写作本文时,他又是一种怎样的心情?这些地方特别容易混淆。

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就在于对“痴”的理解。

所以为了顺利解决这个问题,在讲解时,我特意给学生列出了“痴”的意思,再通过一系列的启发诱导上,使学生很快就转过了这个弯。

由这节课可见,在文言文的学习上,适当加入作者的身世背景和时代背景有利于更好地理解文章,有利于增强文言文的文学性,但是也不要忽略文言文本身的词语解释和句子翻译的掌握和巩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