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水彩教案

水彩教案

最低要用150克以上的纸,纸面不宜太光,因为纸光滑而颜色固定不牢。
3.画笔
笔有水彩笔、水粉笔、中国画笔三种可供选择
水彩画对笔的要求是能饱含水分,并富有弹性。
笔分有圆头,方头两种形式。
4.调色盘
分为塑料和搪瓷两种
5.画夹,画凳,盛水器,海绵凳附带用
(四)水彩画的基本技法
不同的工具材料适用于不同的画种,都有使用和控制的特定技法,学习和继承发展前人的技法,是学习水彩画的一个重要课程。
B湿接法,是指趁湿连接着色,时颜色相互渗透,浸润,宜于用于表现育才,水果之类的景物,这种画法最宜于速写性的表现作品,有一气呵成和生动活泼色未有点,岁锻炼敏锐的观察力,捕捉请客即使的形象极有好处,这种画法大体一次完成,不作过分加工。
C破色法,是饱含水分的浓色或淡色趁签一遍色未干时冲泼上去后喷洒上去,以浓破淡。可以产生呢个一些似与不似之间的形象。
(1)干画法:干画法只在干底上着色。
干画法是指在色干透后,利用水彩透明的特性,再加上第二遍色,待干后再加第三遍颜色….直至完成,其特点,步骤文档,便于控制水分,可以画的深入充分,不受时间的限制。
但一般加到第三、四遍为宜,再多,其透明性和色彩的饱和度分受到直接影响,一般画面的主要形象,近处,实处和亮处多用这种方法。
水的作用:“水”不仅起调节“浓淡”的作用,还起着湿润、衔接、冲化、洗涤等功能。
彩味:水彩画的色彩着眼点是注重大的色彩关系,色调特点,色彩感受,分析构成画面的只要色彩倾向,讲究概括提炼,使其呈现出单纯又不失丰富的颜色效果。要画出彩的隽永亮丽,绚丽多姿之感受。
笔味:水彩画的作画过程中用笔的好味,直接关系到作品的优劣。用笔,要针对物象的质感和体面关系顺势而成,以表现对象的感受为出发点,概括、简介、有力、灵活。做到流畅中见沉着,沉着中有流畅。用笔要:快有飘逸、活泼的感觉;慢有厚实、凝重的效果。(多练毛笔字或学习中国画技法也是水彩画家的一个重要课题。)
透明味:透明,构成水彩画的“有意味的形式”,也是色彩画的最大特点。
水彩画保持透明感应把握三点:
A、尽可能选用有名性较强的色彩作画,如:洋红、柠檬黄、普蓝等。
B、颜色以薄不宜厚,落笔后应以透出前色为宜。
C、忌反复多次涤抹,应保持简洁概括的笔触痕迹,尤其是“深、浓色”最好一次到位,并尽量用深颜色调大量水分表现浅色调,以达到透亮的效果,真正使水彩有如“冬潭积水”的视觉感染力。
水彩画三要素:水分、时间、颜色。
水彩画的艺术特点:透明清秀、流畅洒脱、滋润空灵。
(2)水彩画的绘画语言特质:
水彩画要体现出水色淋漓、滋润流畅的独特的艺术语言。要从水味,彩味,笔味,韵味,透明味等诸方面俩具体表现。
水味:“水味”是水彩画的灵魂。
水彩画是以水为媒介,调和透明的水性颜料来作画,水与色的相互融合,产生清新、明快、空灵、滋润的迷人视觉效果。
1895-1900,产生了变法维新运动,随着“废科举,兴学校”,我国出现了仿西方美术教育的学校。
(二)水彩画的特点及绘画语言特质
(1)水彩画特点极其明显。它是用水作为媒介来调色,通过“水”和“色”的相互作用,是花面具有透明、轻快、滋润、流畅等特点,能获得特殊韵味的效果。
19世纪英国著名水彩画家和理论家拉斯金曾做过如下描述:“水彩在画家的处理下,水地和他明快性质所形成的幻想与在华,渐泼的痕迹,凝结的色块,以及斑斑的粒状虽然对于画面的表现没有什么意义,但由它偶然产生的梦境似的造化,清新的趣味,明丽的色调与松柔的感觉,是其它材料所没有的。”这正好阐明了水彩画特点。
用笔的规则是:柔笔要提。硬笔要按;暗部笔触要稳,亮部笔触要显;形体的塑造宜方不宜圆;线以中锋为佳,面以侧锋为宜;强调“写”,忌拖泥带水,举笔不定。
用笔的特点是:“稳、准、狠”一笔下去应做到“行准”“色对”、“干湿”适宜。同时要注意笔力与水、色相柔,相得益彰。
韵味:水与色的流动,使其产生活泼的音韵之律动。渗化使空间与实物联成一片波流,使色彩的冷与暖、明与暗也形成一片波光。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韵味,犹如没有歌词的轻音乐。
(3)干湿异用法,在作品中大部分情况时混合使用,以求丰富多彩的艺术效果,但有所侧重,干湿画法结合使用的一般方法和规律,归纳起来大致上应时:先湿后干、远湿近感、宾湿主干、软湿硬干、虚湿实干。即作画开始时铺大调子多用湿画法,画远景和次要的部分,以及柔软光滑的东西也也以湿画为宜,虚实差别,尤以虚的部分用湿画法,实的部分用干画法比较恰当。
(4)并置法(空间混合)运用色点和小色块,将不同色相的颜色,经水调和直接并指在画面上,只要色彩关系正确,同样可以达到表现对象的目的,时画面色彩更为鲜明,产生一种闪烁跳动的感觉,增强色彩的光感,印象派画家善用此法,如:莫奈,西斯莱。
2.基本技法:
水彩画技法多种多样,但依水彩画用水调色的特点来分大体上可分两类。
(2)用合法:在画纸上直接调配所需的颜色,使之相互渗透或永和,这种调色较为生动,变化丰富,色彩也比较鲜明,使用画大面积的色块。
(3)叠加法(重置法):即在有底色的画面上,再加上别的颜色,有意将第一遍颜色画的暖一些,待全部干后,用较冷的颜色薄薄地罩上一层,是冷色中透着一些暖意来,以丰富色彩。如:画天空,基本色调时淡蓝色,但有阳光感,可先话一层天空的颜色,有避免了天空的单调,有表现一定的阳光感和空气感。
技法时为了表现对象,同时贯穿着作者的意图、想法,流露着作者的感情,也于作者的风格及素质有密切的关系,切不可为技法而技法,生搬硬套的运用,所以要灵活运用。
3.水彩画的用笔
水彩画的用笔,应据水彩画的特点和表现手法,充分吸取中国书画用笔的成就,中国画用笔,强调一个“写”字,运笔要求有偏正顺逆、轻重疾徐的变化,达到沉着痛快、自然、圆滑厚重、刚柔并济。充分表现对象的形象,有反映作者性情的效果,而以板、刻、结、薄、腻、浮滑、软弱为病。用笔是和作者的形式风格没紧密关联的,为塑造形象的同时讲究用笔,无疑是一种更是上层次的艺术追求,时艺术上更加成熟的标志。
教学内容
备注
静物水彩部分
(一)水彩画的发展概况
水彩画技法在绘画技法中式最古老的一种方法。古埃及时代就有人们以水为煤剂调和颜料在草纸上作画(PAPYRVSROLLS),中世纪的欧洲人使用类似的方法,绘制祭祀用的手抄经本里的插图,这就是水彩画的雏形。据史载最早出现的英国水彩画,可追溯到16世纪后期,距今约四百年历史。使水彩画发展成为独立画种,应归功于18至19世纪英国水彩画家的不懈努力。英国水彩画有自己的传统,从16至17世纪以来风行一种记录性的地形风土画(TOPOGR-APHY)。英国(水彩)资产阶级革命促进了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随着海外扩张,长了,简便而又使用的水彩画在英国迅速传播。艺术效应增强,技法不断提高,充分发挥了水和色的作用。例如保罗·桑德比(PAVL SANDBY 1725-1809),人也在颜料的制作和绘制技法方面,作了不断的尝试。他把地形画向前推进了一步。他是最早转入水彩风景画的人,因而有“水彩画之父”的称号。18世纪后半期到19世纪前半期,是英国水彩画光辉灿烂的时期,几乎所有的杰出水彩画家都产生在这一时代,在欧洲艺坛上放出光彩。如:亚历山大·科仁斯(ALEXANDER COZENS 1717-1786),首创“泼色法”,与中国画的“泼墨法”相类似,有异曲同工之妙。作品富有浪漫主义色彩,《群山》、《湖光山色》、《罗马神殿》等。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TVRNER 1775-1851),是英国最著名的画家之一,他创作了大量优秀的水彩画,给英国艺坛带来了巨大的活力。他大胆地用丰富的色彩来表达光的效果,是水彩画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导致了法国和英国印象派的发展。《战舰》、《廷尼湖风景》等。波宁顿(RICHARD PARKES BONINGTON 1802-1828),年轻夭折,仅活了26岁,但成就甚高,对绘画技巧的革新,作了大胆尝试,取得了卓越效果。德洛克洛亚赞扬他的水彩画“运用水彩之精妙,令人称绝”。如《崖下》、《威尼斯风景》等。
(3)注重明暗块面结构,用笔宜方步宜圆,才能表现体积感。
(4)侧锋与扁笔,利于分清块面,中锋与圆笔刻画的较厚重。
(5)用笔有虚笔、实笔之分。
(6)用笔的走向大部分时根据形体结果来安排。
(三)水彩画的工具材料
水彩颜料、水彩纸、水彩笔、调色盒、盛水器、画夹、画凳、海绵等。
1.水彩颜料:
从原料上分为动物、植物、矿物、化学合成。分为锡管装与干块状两种。
常用水彩颜料有下列几种,按顺序排列:柠檬黄、中黄、朱红、深红、玫瑰红、青莲、群青、普蓝、黑、中黄、桔黄、土红、赭石、熟褐、茶褐、草绿、翠绿、深绿(初学者最好按颜色顺序排列,避免混乱,养成色系的好习惯,有助于色调的掌握。)
1.水彩画的调色
水彩画颜色的调配可以采用一下几种方法:
(1)混合法:把不同色相的颜料在色盘中调和水稍加波动,不完全调匀,即画到画面去,使其趁湿混合,形成需要的色彩。
具体调色时应注意三点:A,调色种类不宜太多,不然色性和色度均会减弱,甚至浑浊;B,冷暖不同颜色调和时,不宜等量相调C,颜料不宜调的过浓,应保持一定的透明度。
用笔要注意亮点:1.要注意用笔的韵律感,2.要注意用笔的力感。一般而论,各种形态的用笔都应包含或隐或现的力感,它能起到加强作品生机的作用。
用笔的基本方法:
(1)铺大体色调,大色块时,笔端水分宜多不宜少,概括性强,舍弃一些细小的东西,用笔宜大不宜小。
(2)虚、远的部分,笔触减弱,如近地平线的天空,远景和背景布之类,近处,实体部分笔触明显,如近景与光暗有关的山石、树木、建筑之类的物体。
美国的水彩画家,大部分是新一代的水彩画家,风格多样。他们吸收了别的国家的优秀经验,创造了自己的面貌。
罗伯维基(ROBERT VICKEVRY),是国际著名的蛋彩画先驱画家,赋予技巧与幻想力。如作品《倒影的倒影》。
我国同西方文化艺术交流的历史较早。18世纪初,意大利画家,耶稣会员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 1688-1766)来到北京,常使用水彩工具作画,使中西绘画技法溶为一炉;之后,法国也派擅长水彩画的传教士蒋友亿来北京。西洋的水彩画形式传入中国,并在中国得以发展,约有百余年历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