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传统文化(葫芦丝)--奋斗小组
中国传统文化(葫芦丝)--奋斗小组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 葫芦丝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奋斗小组
由来:一个美丽的传说
葫芦丝的历史非常久远,可以追溯到先秦 时代,民间流传着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在云 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梁河县勐(měng) 养江畔,一次山洪暴发,一位勇敢的傣家小卜 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了自 己的心上人,佛祖被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所感动, 把竹管插入金葫芦,送给勇敢的小卜冒,小卜 冒手捧起金葫芦,立刻吹出了美妙的乐声。顿 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福这 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就在梁河县勐 养傣族人家传承下来,梁河的德昂族、景颇族、 阿昌族也前来取经,相继扩大到了整个德宏和 其他民族地区,并得到了世代相传。
传承:承载民族底蕴的神话
Ⅰ〃月光下的凤尾竹 Ⅱ〃竹林深处 Ⅲ〃欢乐傣乡 Ⅳ〃竹楼情歌
Ⅴ〃放马山歌
谢谢观赏
初识:精雕细琢的艺术
葫芦丝,傣语叫 “筚郎叨”, “筚”为傣语吹管乐器的泛称,“郎” 为直吹之意,“叨”即葫芦,当地汉 语又称为葫芦箫。葫芦丝形状和构造 别具一格,它由一个完整的天然葫芦、 三根竹管和三枚金属簧片做成,整个 葫芦做气箱,葫芦低部插进三根粗细 不同的竹管,每根插入葫芦中的竹管 部分,镶有一枚铜质或银质簧片,中 间的竹管最粗,上面开着七个音孔, 把它称为主管,两旁是附管,上面只 设簧片,不开音孔,只能发出与主管 的共鸣的和音。
印象:极具民族特色的乐器
葫芦丝常用于吹奏山歌 等民间曲调,最适于演奏旋 律流畅的乐曲或舞曲,曲调 中一般长音较多,合音丰富, 乐声柔美和谐,能较好抒发 演奏者的思想感情。
葫芦丝在傣、 阿昌等族人民中最 为普及,是娱乐时 助兴的乐器,每个 村寨都有很多制葫 芦丝的能工巧匠。 人们走在路上或在 田间劳动,也经常 吹响葫芦丝,为人 们的生活增添了许 多欢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