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兴趣,改革方法,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摘要: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用眼睛去认识、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写作欲望。
因此,我们必须从培养兴趣、营造氛围、改革批改作业方式等方面下功夫,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关键词:兴趣;氛围;批改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2-0059-01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实感情。
”因此,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有计划、有组织地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尽可能拓展学生的生活空间、接触自然、深入社会,让学生用眼睛去认识、观察生活,用心灵去感悟生活,体验生活,激起写作欲望。
这样,才能解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之苦,学生写作时就可随手拈来,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感可发。
1.培养写作兴趣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
”当学生对写作产生兴趣时,让他们长时间进行写作活动,他们也不会感到累,反而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活动。
所以说兴趣是学
生写好作文的重要保证。
1.1 从日记入手,培养写作兴趣,让学生有话可写。
“兴趣是第一位老师。
”确实,学生尝到了写作的趣味、甜味,就能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引导学生去写观察到的事物,用心写出自己想到的感受。
我曾多次带领学生观察景色变化,让自然美去创击孩子们求知的欲望,写作的兴趣。
有个学生在日记中写道:”收获的季节来了,玉米长出老爷爷的胡须,天空又长高了许多,好像登梯子也摸不到,树叶一片一片落在地上告诉我们它要迎接雪花飘飘的冬天了。
我爱秋天,爱这丰收的季节。
”在日记中,观察、参与就是作文的源头活水。
1.2 以生活为源头,学会观察思考。
常常有一些同学害怕写作文,推辞千篇一律:无话可说、无事可写,而究其根源,大都是对生活缺乏观察,或是不习惯于思考。
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写作的源泉一定是汩汩滔滔,长流不息。
观察就是汲取生活源泉、获得作文素材的重要手段之一。
从小学生的习作来看,要提高小学生的作文水平,首先从生活中优选典型场景,引导他们去认识周围世界。
通过观察,周围世界那些鲜明的形象、色彩、音响,像一幅幅的图画,会永远地保留在孩子的记忆里。
正如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指出:”观察是智慧的最重要的能源。
”孩子的智慧可以从观察中得到启迪;写作的题材,也可以从这生活的源泉中汲取。
因此,观察生活教作文是作文教学的有效方式。
1.3 从阅读中积累素材。
要想写好作文,学生一定要有丰富知识,而知识的积累在于阅读。
我应该要求学生多读课外读物,经常开展形式多样的阅读比赛,每周让学生推选一篇好文章在班里朗读,师生共同欣赏,以此来到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达到知识积累的目的。
要鼓励学生有选择性地阅读,开阔视野,陶冶性情。
同时在边读边想的基础上还要动笔,养成摘抄读书笔记的习惯,把书中的优美词句和精彩片断等摘抄下来,建立起自己的知识仓库。
时间久了,学生的作文能力就会在这种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逐渐提高,说起来就“出口成章”,写起来就“下笔成文”。
2.营造氛围
2.1 营造活动氛围,酝酿激情。
没有生活中新奇的体验和感受,学生就觉得没什么好写的,因而,要想让他们作文时有内容可写,教师就要想方设法来丰富他们的生活并让他们参与其中。
课外实践中蕴情。
创作离不开生活,所以我们经常组织学生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引导他们动手,动脑亲自感受生活为学习写作文积累素材。
比如参加献爱心、手拉手活动、帮妈妈做家务、在家观察动物、植物的生长变化等。
2.2 营造写作氛围,挥洒激情。
把握时机写作文。
学生写作文的兴趣,因时间、地点、环境的变化而变化。
课间一个精彩的场面,课堂上发生一个有趣的“风波”,不失时机地让学生写下来等。
学生写起来感兴趣,“难”字不翼而飞,达到练笔的目的。
3.改革批改方法
评改作文是语文教师教学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当前,教育领域的改革正在深入进行,作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批改也应改变过去少慢差费的做法,打破常规,走改革之路。
可以说,语文新课程在作文评改方式上的改革,是关系到整个作文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
它不仅能有效地改变教师批改作文难的现状,而且有利于培养学生写作的兴趣和主动性,切实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从而把作文评改由劳苦功小的传统模式引向师生合作、和谐美好的优美胜地。
3.1 回应式批改,激起习作兴趣。
作文本身是学生的一种倾诉,从心理学角度讲,人的任何一种倾诉都有一种需求回应的欲望。
孩子无论在何种状态下完成作文,都是他面对某个对象的一种感情流淌。
如果长期得不到回应,自然其热情就会逐渐地冷却,更何况有的孩子本来热情就不高。
所以一次次精心的回应式批改,不仅仅能保护和延伸习作激情和热情,而且能使学生的这份热情在师生心灵之间来回的碰撞中得到塔升温,乃至迸发,最终使作文放射出无限的魅力来。
如我在一个孩子的习作《柚子》后的评语中写道:”好可爱的柚子,真想分享一下你的美味!因为你笔下的柚子“色”引人、“味”诱人!还把爱吃柚子的心理、神情、动作都写出来了,我都咽口水了!”
3.2 艺术性批改,点燃习作热情。
传统的习作批语往往就文章的中心是否明确、内容是否具体、条理是否清晰、语句是否通顺等
作出逐一评判,大同小异,千篇一律,这样的习作批语仿佛全都是”克隆”出来的,让教师自己也觉得乏味,更不用说学生面对这样僵化的批语会有何等厌烦的情绪了,而好的作文仳语,不仅能让学生的温馨的语言中明白自己作文存在的不足,还能让学生激起习作热情。
如一学生在写《包包子》一文时,把包包子的准备过程写得很具体,但包包子的过程却一笔带过,草草收尾,显然没有抓住重点。
于是,老师在评语中写道:“看来包包子确实很辛苦,可是老师还没学会怎样包包子你就结束了,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教老师怎样包包子吗?”……这样的评语富有艺术味道,容易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
3.3 多元化批改,带来习作快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对学生习作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根据实际需要,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级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习作评价不是教师单方面对学生作出的单一评判,而是要让学生参与评价,学会发现自我、教育自我、提升自我,从而完成对自我的激励和超越。
因此,教师要为每一位学生创造实践的机会,让学生人人参与评价。
3.3.1 自我圈改激励积累。
词语贫乏是学生作文不生动的一个常见的原因。
为了让学生的作文语言更优美,很多老师让学生背、默好词好句,可学生能背以致用的却不多。
每次习作后,让学生用红笔画出作文中的好词句,再根据好词句的多少给自己打”积累分”。
这样每次习作前,孩子们都会根据自己的需要有意为地看、
想、记。
写好后不但会在自己的作文本上找呀,划呀,还喜欢去看看别人的作文主,取长补短。
孩子们积累的需要被唤醒了。
3.3.2 学生互批共同进步。
让学生互相批改也是一种很好的批改方法。
这样每个人都有机会看到其他同学的作文,多了相互交流的机会。
经过多次批改实践,学生对写作的基本要求会理解的越来越深刻。
引导学生互改作文谅是让学生在批改中构建和提炼自己的语言,感悟习作的方法,、技巧,从而学会写作,善于写作。
习作评价,要尊重天性,激发灵性,调动悟性,最大限度地开发每一个学生的潜质,潜智,潜能,让每一位学生在评价中享受到作文带来的乐趣。
老师放手让学生评议,修改作文,对评改不准确的地方,老师进行补充,点拨引导,既提高了学生评改作文的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写作能力。
总之,学生写作的过程是观察、记忆、想象、逻辑、整合等能力的集中的表现。
教师应指导学生扎根在社会生活这个“大课堂”,让学生运用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所学知识,将所学知识去实际应用,写出自己的生活感受。
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手段开阔学生视野,拓宽学生思路,指导学生习作,不断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