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中国文学史袁行霈版

古文一、填空题。

(1*10)二、诗歌赏析。

(2*9)三、名词解释。

(4*4)四、简答题。

(4*8)五、论述题。

(2*12)第一章、从建安风骨到正始之音●1、《步出夏门行·观沧海》是我国现存第一首完整的山水诗,写出了大海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辣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曹操采用乐府古题写时事,比如汉乐府的《薤露》和《蒿里》本是挽歌,曹操却用来描写当时的社会现实。

●3、曹丕,《典论》。

●4、曹丕《燕歌行》:“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雁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何淹留寄他方?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此诗写一女子在不眠的秋夜思念淹留他乡的丈夫,情思委曲,深婉感人。

《燕歌行》是我国现存第一首成熟的七言诗,对后代歌行体诗的发展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5、“建安七子”:“七子”之称,始于曹丕《典论·论文》为孔融、陈琳、王粲、徐幹、刘祯、阮瑀、应玚七人。

其中孔融年辈较长,且在建安十三年被杀,因此实际上只有六人参加了邺下时期的文学活动。

其中王桀、刘祯的成就最突出,钟荣《诗品》列之于上品。

王桀的诗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刘勰许为“七子之冠冕”。

●6、曹植前期诗歌主要是歌唱他的理想和抱负,洋溢着乐观、浪漫的情调,对前途充满信心。

如《白马篇》:“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

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

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

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

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

长驱蹈匈奴,左顾陵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

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曹植后期诗歌,,主要是表达由理想与西安市的矛盾所激起的悲愤。

其内容可分为四类:第一类是对自己和朋友遭遇迫害的愤满。

如《野田黄雀行》:“高树多悲风,海水扬其波。

利剑不在掌,结交何须多?不见篱间雀,见鹞自投罗?罗家得雀喜,少年见雀悲。

拔剑捎罗网,黄雀得飞飞。

飞飞摩苍天,来下谢少年。

”第二类用思妇、弃妇托寓身世,表白心迹。

如《浮萍篇》、《美女篇》、《杂诗》(“西北有织妇”、“南国有佳人”)第三类是述志诗。

《杂诗》(仆夫早严驾)第四类是游仙诗。

如《仙人篇》《游仙诗》《远游篇》《升天行》等。

●7、曹植的诗确如钟嵘《诗品》所说:“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披文质。

”达到风骨与文采的完美结合,成为当时诗坛最杰出的代表。

●8、《七哀诗》:“西京乱无象,豺虎方遘患。

复弃中国去,委身适荆蛮。

亲戚对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

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

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

未知身死处,何能两相完?驱马弃之去,不忍听此言。

南登霸陵岸,回首望长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伤心肝。

”●9、刘祯,他的答赠诗中,最著名的是《赠从弟》三首。

●10、蔡琰,其诗今存三首,其中五言体的《悲愤诗》较可信。

●11、建安诗歌的时代特征:一、整体风貌:政治理想的高扬,悲凉慷慨的精神。

1、建安文人既饱受离乱之苦,也富有饱满的政治热情,他们共同追求建功立业,扬名后世。

(1)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以天下为己任,其政治理想最具代表。

(2)曹丕博通经史百家,又善骑射,好击剑,颇有“救民涂炭”之志。

2、建安文人高扬的政治热情,造成了当时诗歌“雅好慷慨”、“志深笔长”的特点。

(1)“慷慨”一词为建安诗人所习用:①曹操《短歌行》“慨当以慷,忧思难忘”②曹丕《与谁作诗》“慷慨时激扬”(2)“悲风”一词也常出现。

①阮瑀《诗》:“临川多悲风”②曹植《野黄雀行》“高树多悲风”二、人生观:人生短暂的哀叹:1、社会动乱,生灵涂炭,疫病流行,人多短寿。

曹丕享年40岁,曹植享年41岁,王桀、徐幹等死于建安二十一、二十二年。

2。

、面对短促多艰的人生,建安诗人三种态度:(1)单纯的哀叹,徐幹《室思诗》“人生一世间,忽若暮春草”(2)慨叹岁月短促,功名未立,却仍努力追求。

曹操《短歌行》(3)努力突破天命所限,在有生之年追求更高的人生价值。

曹操《龟虽寿》。

三、个性色彩:强烈的个性表现。

1、诗歌创作独特风貌:曹操古直悲凉,气韵沉雄。

曹植诗骨奇高。

2、诗体运用各具匠心:曹操擅长四言,曹丕《燕歌行》二首被誉七言之主。

3、诗歌语言:曹操、阮瑀、陈琳:质朴。

王桀:秀美。

曹植:风骨与文采兼具,最杰出代表。

四、感情色彩:浓郁的悲剧色彩。

1、世纪乱离,风衰俗怨,曹操诗“悲凉”,曹植诗颇有忧生之嗟。

2、建安诗人处于时代与个人双重悲剧的交汇点上,敢于正视社会与人生的苦难,勉励自己及他人惜时如金,及早建功立业,赢得不朽名声。

●12、阮籍的代表作是《咏怀诗》八十二首。

阮籍诗的风格隐约曲折,“言在耳目之内,情寄八荒之表”“厥旨渊放,归趣难求”。

●13、嵇康的诗,现存五十余首。

有四言、五言、七言和杂言,而以四言成就较高。

其四言《赠秀才入军》诗共十八章。

●14、竹林七贤:魏正始年间,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阮籍7人常聚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下,肆意酣畅,也谓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的作品基本上继承了建安文学的精神,但由于当时的血腥统治,作家不能直抒胸臆,所以不得不采用比兴、象征、神话等手段,隐晦曲折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批判现实。

其中,嵇康的诗成就最高。

第二章、两晋诗坛●1、陆机、潘岳是西晋诗坛的代表,所谓太康诗风就是指以陆、潘为代表的西晋诗风。

●2、在诗歌技巧方面,陆机、潘岳诸人进行了多方面的努力,形成了与汉魏古诗不同的艺术风貌——繁缛。

繁,指描写繁复、详尽不必繁琐。

缛,指色彩华丽。

●3、与汉魏古诗相比,太康诗风“繁缛”的特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语言由朴素古直趋向华丽藻饰,如陆机《拟古诗》中的《拟西北高楼》:高楼一何峻。

苕苕峻而安。

绮窗出尘冥。

飞阶蹑云端。

佳人抚琴瑟。

纤手清且闲。

芳草随风结。

哀响馥若兰。

玉容谁能顾。

倾城在一弹。

伫立望日昃。

踯躅再三叹。

不怨伫立久。

但愿歌者欢。

思驾归鸿羽。

比翼双飞翰。

二、描写由简单趋向繁复,如陆机《猛虎行》:渴不饮盗泉水,热不息恶木阴。

恶木岂无枝?志士多苦心。

整驾肃时命,杖策将远寻。

饥食猛虎窟,寒栖野雀林。

日归功未建,时往岁载阴。

崇云临岸骇,鸣条随风吟。

静言幽谷底,长啸高山岑。

急弦无懦响,亮节难为音。

人生诚未易,曷云开此衿?眷我耿介怀,俯仰愧古今。

三、句式由散行趋向骈偶,例如陆机名作《赴洛道中作》二首。

总之,追求华词丽藻,描写繁复详尽及大量运用排偶,是太康诗风“繁缛”特征的主要表现。

●4、左思曾以《三都赋》名震京都,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却是其《咏史》诗八首。

●5、左思《咏史》诗的内容主要是寒士之不平及对士族的蔑视与抗争。

●6、钟荣《诗品》置左思于上品,评其诗曰:“文典以怨,颇为精切,得讽喻之致。

”他的诗多引史实,故曰“典”。

借古讽今,对现实政治持批评态度,故曰“怨”。

而借古讽今又能做到深刻恰当,故曰“精切”。

他的诗能起到讽喻作用,故曰“得讽喻之致”。

●7、郭璞的游仙诗。

●8、兰亭之会:晋穆帝永和九年三月三日,王羲之与朋友们在会稽的一次聚会,此次聚会名流荟萃,规模宏大,与会者多达四十余人。

聚会的目的主要是欣赏山水,饮酒赋诗。

此次聚会共成诗37首,编为《兰亭集》。

采用流觞赋诗的方法,流觞所至,即席赋诗。

兰亭之会在后世享有盛名的重要原因之一,是王羲之写的《兰亭集序》。

●9、玄释合流,给东晋玄言诗人的思想和生活带来很大影响。

思想上,支遁注《逍遥游》之新义,为众人所接受。

东晋诗人在这种思想指导下,又处于较为安定富足的生活环境中,没有采取老庄以至阮籍、嵇康那样鄙弃功名、追求自然的生活方式,而是追求“心隐”,无论在朝野,只求适意而已。

以优雅从容的风度,过着风流潇洒的生活。

当时方内名士与方外高僧无不追求这种生活方式,而这一生活的主体,便是山水、清淡和诗酒风流。

东晋玄言诗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发展的。

●10、安贫乐道与崇尚自然,是陶渊明思考人生所得出的两个主要结论,也是他人生的两大支柱。

●11、陶诗的题材主要可以分为五类: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行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是他文学创作的主要成就。

一、田园诗歌中所包含的内容:(1)、通过描写田园景物的恬美,田园生活的简朴,表现自己悠然自得的心境。

如《归园田居》的“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2)、写躬耕者的切实感受和生活体验。

这部分是其田园诗最为有特点的部分,也是最为可贵的部分。

如《饮酒》“种豆南山下”。

(3)、写自己的穷苦和农村生后的凋敝。

如《归园田居》(其四)“徘徊丘陇间,依依昔人居”,在战乱和灾害之中农村的面貌。

二、咏怀诗与咏史诗,抒发孤独苦闷和慷慨不平,所用偏重于古代人物。

出仕与归隐这个中心,表现自己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品格。

如《清晨闻叩门》。

三、悲叹行役的辛苦,表现队仕宦的厌倦,对田园的思念和归隐的决心。

如《庚子岁五月中从都还阻风于规林》。

四、赠答诗中表现对友人的敦厚之情。

以其真挚的感情、家常的内容来书写。

如《停云》:“霭霭停云,濛濛时雨。

八表同昏,平坦伊阻。

静寄东轩,春醪独抚。

……”构建桃花原始的社会理想蓝图。

●12、陶诗的艺术特色:(自然:陶诗的总体艺术特征。

创造了安静悠闲的田间境界)一、情、景、事、理的浑融。

(1)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

如《饮酒》“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2)“理”不是抽象的哲学说教,而是在生活中亲自体验到其中包含生活情趣。

《杂诗》(其一)“落地为兄弟,何必骨肉亲。

”“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

”二、平淡中见警策,朴素中见绮丽。

(1)描写的对象,往往是最平常的事物,如村舍,鸡犬、豆苗等。

而且一切如实说来没有什么奇特之处,然而一经诗人笔触,往往出现警策。

(2)很少用华丽的词藻、夸张,只是白描,朴素。

如《归园田居》“种豆南山下”。

(3)语言不是未经锤炼的,只是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

《杂诗》(其一)“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中“待”常见,且用的精彩。

●13、由于陶渊明的吟咏,酒和菊已成为他的象征。

第四章、南北朝诗歌●1、南北朝民族中的抒情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

●2、南朝民歌大部分保存在郭茂倩所编《乐府诗集·清商曲词》里。

主要有吴歌和西曲两类。

吴诗共326首,西曲共142首。

●3、南朝诗歌的形式特点:⑴体制小巧,大多为五言四句,语言清新自然,正如《大子夜歌》所说“慷慨吐清音,明转出天然”,“不知歌谣妙,声势出口心”。

⑵大量运用双关语,是南朝民歌尤其是吴歌的显著特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