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分课堂理论与实践专题工作坊学习心得
今天,学校教师发展中心邀请了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学科带
头人、“对分课堂”创始人张学新及其团队,来我校举办为期一天的
“对分课堂教学实践应用与案例分析”专题教学工作坊活动,正好今
天没有课,全程参加了培训学习。
上午聆听了张学新教授做的《对分课堂的核心理念与基本方法》
的报告,下午我专门聆听了山东理工大学秦洁老师的对分课堂典型案
例剖析分享。张教授的报告我通过工作坊以及视频公开课的形式多次
聆听,每一次都有一些新的收获。秦教授是我在参加西浦全国教学创
新大赛系列活动中结识的一位队友,国庆假期前在大理共同学习,不
到半月间就在延大再次相遇了。其实下午还有一位牛喜霞教授也做了
对分课堂典型案例剖析分享,但是两个工作坊同时进行,我特意选择
了工科组的秦老师,想细致的了解一下在理工科中如何开展对分课堂
教学。当然,两位教授的分享,都是干货满满,很受启发。
今天正好是周五,晚上可以有充分的时间对一天内的所学开展一
次系统的整理。本文所谈的就是我在工作坊中的点滴收获。
一、确认了对分课堂教学改革是一种便于启动的方式
对分课堂(PAD,讲授-作业-讨论三个模块),展开的流程是根据学
生学习的认知规律进行规划和设计的。基于三个模块可以灵活开展几
个环节的教学活动。它传承了传统教学智慧,使讲授法与讨论法两者
长短互补。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理念深刻、简明易用,变被动学习为主
动学习,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沟通能力、合作能力的
4C核心素养。最典型的对分课堂包含四个关键环节,分别是讲授、独
立学习与做作业、小组讨论、全班交流。这里用我自己的理解归纳一
下他的原理和流程。
1.讲授阶段。精讲留白,对所讲述的内容提纲挈领的进行讲授,对
重点和难点给出必要的提示。但是这里应该把握一定的原则,不能事
无巨细的开展讲授,而是有所取舍的开展讲授。不一定让学生都能听
得明白,但是需要让学生了解即将学习的内容的框架结构。从而给学
生的自主学习预留一定的空间。
2.独立学习与做作业阶段。学生完全独立的根据教师的提点开展
学习,在这个过程中尽量避免与老师和同伴交流。主要目的就是自己
学习全部的内容,通过自身努力对内容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学习的过
程中需要完成一份“亮考帮”的作业或者一份练习提升的作业 。所
谓的“亮考帮”就是说出一些亮点,把自己认为重要的内容拿出来考
考别人以及提出一些自己在独学过程中没有解决的因难问题。而练习
提升的作业就是对所学知识开展的必要的练习或者作业。这个环节的
认知作用就是让学生对所学内容有一定的理解,为基于理解开展后续
深入的讨论奠定基础。需要指出的是,这个环节的内容在“当堂对
分”中是在课内发生的,在“隔堂对分”中是在课外发生的。
3.小组讨论环节。主要依托“亮考帮”的作业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对于作业题目也基本在小组内部依据标准评判对错。这个环节教师也
不随便参与其中,重点是让学生之间相互的解决问题。
4.在全班交流的环节。主动权再次转移到教授手中。教师一方面
总结、归纳一些内容,另一方面还得解答一些共性的问题。
当堂对分就是PAD在一堂课内完成,隔堂对分就是把P和D放在课
内完成,把A放在课外完成。
从上面对对分课堂基本原理和流程的整理中我们不难发现,整个
过程中教师相对应传统教学模式所开展的变革基本上没有任何的障
碍。仅仅是由事无巨细的讲解到提纲挈领的讲解,由解决教师预设的
问题到解决学生自己的问题,由教师批改作业到学生相互批改作业,
由满堂灌到教师讲的活动和学生自学以及相互学习的活动对半安排。
这些改变均无需教师专门学习一些什么新的方法,也基本不用借助什
么技术手段即可实现(当然通过使用一些信息技术手段会提供教学的
效率)。最关键的问题是,通过分享教师的实验研究证明,开展对分课
堂在没有增加教师教学负担的情况下,有效提升了学生的期末卷面成
绩,并且学生在合作、沟通、创造方面的表现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二、明确了一些猜测
(一)对分课堂教学模式适合所有学段和所有学科
这个标题看上去很绝对,就像我曾经提出混合式教学适合所有学
科一样,这个很容易被人拒之门外,引起反感。但是实际上无论是对分
课堂教学模式还是混合式教学模式,其改革的基本逻辑都是学生学习
的一般规律,换句话说,只要学生是在学习,用这种模式就是可以促进
学习的,和学习的内容关系不大。当然,这个论点对于没有学习过学习
心理学的人来说一时之间还不太容易接受。
(二)采用当堂对分还是隔堂对分有讲究
当堂对分一般适合于低年级以及简单学习内容的教学,而隔堂对
分适合高年级以及复杂学习内容的教学。原因很简单,对分课堂教学
模式的中间环节就是独学,这个环节的主要作用是让学习者在教师的
指导下自主的开展学习,自适应的开展学习。如果学习内容的复杂程
度相对低一些,没必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学习,那就适合采用
当堂对分的教学模式,反之则更适合采用隔堂对分的教学模式。
(三)对分课堂的作业评价作用不在于反馈对错,而是激励创新和
转变态度
在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定比较简单,关注的
点不是题目的对错,而是在题目完成的过程中的态度以及创新程度。
这一点比较有特点,我们以往对作业的批改,关注点在题目回答的对
错上,而对分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评价学生作业的关注点却在态度
以及创新程度上。对题目的对错评判交给了同伴之间的相互评价。这
个操作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教师批改作业的工作量,但是未
必降低了教师批改作业的真实功能,因为在慕课教学的相关研究中已
经证明,学生的同伴互评的准确度并不低于教师直接评价。
(四)拒绝预习
对分课堂拒绝预习,这个观点同样非常独特。对于这个理念,张老
师给出了三条原因。第一,预习会增加学生之间的差异,而班级授课制
中比较在意学生之间的差异问题。第二,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由于缺
乏教师的指导和帮助,可能产生一些不愉快的学习体验,这些体验不
利于继续学习。第三,预习不如复习。预习中不能保证学习效果,有时
候还可能形成错误的概念,如果这些概念在教师授课之前已经形成,
那么教师再转变这些错误的概念就不那么容易了。不如把用来预习的
精力放在复习上面。
三、对混合式教学改革的启发
(一)“亮考帮”对混合式教学的面授教学有很大启发
在混合式教学改革中,面授教学环节主要用来解决学生自身的疑
难问题以及开展更为深度的迁移训练。“亮考帮”的结构化的问题收
集策略非常适合用在这个环节。我们完全可以在面授过程中采用“亮
考帮”来收集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且基于这些问题开展课堂讨论。
(二)学生提问的质量一定是逐步提升的
在刚刚接触一个新的学科的时候,学生虽然有提问,但是提问的问
题在质量方面一定会差强人意。这是因为一方面学生需要学习如何提
问,另一方面学生在没有一定的学科背景的条件性也很难提出有价值
或者有水平的问题。这一点我们应该给予足够的理解,持有足够的耐
心。
(三)实事求是
改革一直都在路上,不存在也不可能存在一种终极的改革措施。对
于任何一种改革的措施,我们不要用极致或者完美的标准去衡量。不
要用一种“先修路再做鞋”的思路开展改革。其实,对于任何一件事
情,只要在做的过程中“利大于弊”,我们就完全可以付诸实施。不能
因为我们的模式对个别的学习者不奏效就放弃了变革的信心。
(四)对分课堂对学以致用中的“用”体现还略有不足
最后,也是比较明显的一点。通过对分课堂教学的改革,学习者对
于知识的理解是有益的,对于合作、沟通、批判思维等的作用同样可
圈可点,但是对于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我们目前还没有看到有力的
证据。我们非常期待对分课堂在这些方面尽快产出更加具有说服力的
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