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存在的问题及分析1、农村和农业结构矛盾依然突出,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
表现在:一是落后的思想观念是农户走入市场致富的障碍,部分农民延续过去计划体制下的习惯,思想不解放、保守,在需求资金项目上希望政府给予扶助,“等、靠、要”思想严重;二是种植结构单一,优质产品的比重依然很低,高效经济作物面积较小,科技扶持的力度不够,农产品附加值低,市场竞争力不强;三是畜牧养殖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比重不高,农村二、三产业发展缓慢,主导产业优势没有发挥,辐射带动能力不强,这导致农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幅较慢。
4、农业投入不足,金融支持跟不上,农业增收动力不足。
一是财政投入不足。
就政府而言,XX年各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22687万元,占财政总支出141676万元的16%,比上年的支出17%低1.0个百分点。
就大部分农民而言,维持生活已属不易,根本无力增加投入。
二是农民贷款难更是一个普遍问题。
信贷部门由于受管理权限、效益比较低等方面的影响,信贷支农的门槛设置过高,农民难以取得贷款。
5、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抗风险能力弱。
农业为弱势产业,由于农业生产成本高,灾害、疫情、市场等风险较大,加之水利设施带病运行多、水利设施遭人为毁损严重、重建设轻管理现象普遍存在等因素导致保灌率降低,严重制约和影响了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的发展,6、农民工就业增收能力不高。
表现在:一是获取市场信息和外出务工渠道狭窄,据调查通过亲朋好友介绍外出务工的占60%以上,政府、中介组织只占15%左右,自由外出达到了25%。
二是农民工收入偏低,月纯收入在1200—1300元占20%,1300--1500元的占70%,纯收入1500元以上的占10%。
三是农民工整体素质不高,应对风险能力较弱。
7、农业科技的开发应用程度不够。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但目前农村农业科技的开发和应用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一是投入不足,农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推广受资金困难,基础设施条件不到位等因素影响,难以实施。
二是农机推广体系不健全,与市场、农民要求存在诸多不协调之处。
三是推广方式不合理,成效不明显。
四是农技成果转化率低,很多农业科研成果停留在基础理论上,转化实用新型成果少。
五、对策及建议1、加快农业结构调整步伐,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在农业,焦点在农村,作为农业大县,民不富则县不兴,因此必须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进一步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强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一是立足本地区实际,发挥区域优势,以市场需求为向导,抓好以优质小麦为重点的优质粮基地建设,发展高效农业和特色农业,把优势农产品做大做强,增强市场竞争力,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压缩低品质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促进种植结构进一步优化。
二是以规模化养殖为重点,加快优质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建设。
畜牧业是实现粮食转化增值,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要大力发展规模经营,优化畜产品区域布局,搞好农产品深加工,推广“公司+基地+银信+农户”的模式,以牛、羊、猪三大宗畜产品为重点,搞好配套服务,力争畜牧业在两年内占农业总产值的50%以上,把畜牧养殖园区建成全省乃全国有名的优质畜产品生产基地,吸引农村富余劳动力从事畜牧养殖,增强企业辐射带动能力。
2、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进工业化进程。
工业化是振兴区域经济的必经之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跳板和撑杆,工业兴则乡兴,工业强则乡强,这已被许多地方的实践经验所证明,而招商引资资源共享则是加快工业化进程的有效途径。
一方面要把发展�.qiang�坚持放心放手原则,鼓励、支持个体、民营等经济在数量、规模、效益上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努力培育一批具有产业带动性的龙头企业。
另一方面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上大项目,大上项目。
进一步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改善投资条件,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创造良好的政策、法制、服务和舆论环境。
加大自我推介力度,立足优势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给予企业支持,拓宽企业融资渠道,解决企业在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促进�.qiang�健康的道路发展。
第三,要围绕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做文章,用先进技术提高传统产业,帮助其上档次、上水平,尽快打造竞争力强的骨干企业,形成优势,提高竞争力。
3、强力推进城镇化,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三农”问题,一直是困扰经济发展、社会公平、实现现代化的核心之一。
“三农”问题的解决,其根本出路在于减少农民的数量,实现农村富裕劳动力向城镇转移。
专家认为,当农村人口数量下降到总人口的25%以下时,农村土地的价值才能够达到市场化的要求,农业土地集约化生产、规模化生产和专业化生产才能达到一定水平,农业的科技含量、服务水平和农业成本才会有大幅度的改善,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整体素质才会有明显进步。
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只有靠实现城镇化战略、提高人口的素质和技能,创造就业机会才能够完成。
城镇化有利于工业产业聚集,有利于服务行业成长,有利于农村劳动力转移。
同时,城镇化为工业化载体,为农业产业化创造条件,城镇化进程的快慢直接影响着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
一是要建立多元化投资机制,大胆地将一些基础设施、公用事业推向市场,做到政府出政策,市场出资金,走综合开发、滚动发展之路。
二是加快发展小城镇,小城镇是统筹城乡发展、搞活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
要搞好城镇定位,充分利用市场力量和市场机制,广辟投资、融资渠道,集中建设一批工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型、资源加工型、商贸旅游型等各具优势和特色的小城镇。
吸引�.qiang�规划有机结合起来,发挥集体作用和辐射作用,综合利用资源,提高经济效益。
4、做好对外劳务输出工作,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牢固树立抓劳务输出就是抓经济,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增收,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就业,抓劳务输出就是抓开放的观念。
积极做到“五个加强”推进劳务输出工作,即: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建立劳务输出网络。
健全乡村劳务输出机构,负责收集劳务输出信息并定期发布、组织培训和输出、开展职工介绍等工作;二是加强市场建设,提供信息服务。
严厉打击非法职介机构,坚决取缔“黑中介”,维护广大群众的合法权益;三是加强技术培训,提高务工人员的素质和劳务技能,提高其就业增收能力;四是加强教育引导,保证有序流动。
避免盲目外出、无功而返,变无序输出为有序流动;五是加强跟踪服务,掌握务工人员的思想、工作、生活情况及用工单位的意见和要求,稳定输出队伍,加强外出人员回乡创业引导,就近消化转移农村富裕劳动力。
5、落实中央在农村的各项政策,促进经济发展,农民增收。
一是加强农村各项事业建设投入力度,要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题;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开展科技、卫生、文化“三下乡”活动,传播先进文化,丰富农村精神文化生活,改变农村面貌。
二是通过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等,实现经济的多元化,广开创收渠道,化解基层债务,增加财政收入,加大对经济发展的投入力度,调动干群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三是加大对农资市场的监管力度,严厉打击投机行为,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
四是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落实涉农优惠政策,保障农民合法权益,保持社会大局稳定。
6、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业效率。
一是要增加科教兴农投入,加大财政对农技研究推广转移支出,同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农业科技研究推广,特别是对农业产业化企业要加大投入力度,促进自主创新。
二是要加大农业科技体制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规律的农业科技体制,创建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农业信息化体系。
三要加强农业科技推广和科技服务体系建设。
加大基层农技站建设,配备更多更好的专业技术人员,做好对农户、企业的实地指导工作。
其次围绕推进农村经济产业化,抓好科技成果转化工作。
六、明年农村经济发展的总体思路、任务目标及措施建议。
(三)、农村经济发展措施建议1、突出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细化产业发展布局。
深入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猕猴桃示范园、旭日循环农业示范园、xx镇万亩良种示范园、苏坊园林观赏植物示范园和大庄有机果蔬精品示范园等建设,努力创建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
启动手工布艺文化产业园建设,打造“中国手工布艺第一县”。
2、完善农业基础设施。
积极实施千亿斤粮食增产工程、漆水河流域集镇防洪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农业综合开发及扶贫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力发展清洁能源,建设农村户用沼气500户、大型养殖场沼气池2处、农村沼气乡村服务网点15个,完成养殖小区沼气项目建设20个;继续做好乡村道路维护、村间街道硬化、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
3、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通过就地转移、返乡创业和异地输出等途径扩大就业,积极扶持和培育我县一村一品特色产业,全年力争新增省级一村一品示范村5个,大幅度增加农民的工资性收入;通过调整优化种养结构,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增加农民的生产经营性收入;通过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
4、统筹新型农村社区建设。
计划完成22个村社区体育健身广场建设和提升改造,新建新农村示范村32个,不断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实施“拔村上楼、整村推进”项目,引导农民向小城镇、向新型农村社区集中,力争年内农民进城落户1.3万人,逐步实现农村基础设施城镇化,生活服务社区化,生活方式市民化。
5、继续落实支农惠农政策,以政策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
加大财政对三农投入力度,积极做好落实好粮食补贴、农机补贴政策,大力发展政策性农业保险;继续搞好农村合作医疗,提高农民参加率,扩大合作医疗的覆盖面;发展农村卫生事业,改善农村医疗条件,解决农民看病难问;不断的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对贫困家庭的学生实行教育救助;加强对农资市场监管,完善农资流通渠道,降低农资价格,切实给农民减负。
通过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切实增加农民的政策性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