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课总结没接触这门课程之前,基于这个时代发展变化考虑,我对它的理解仅限于用单反相机的创作,但当上了第一节课之后我明白,这才是对摄影及创作的回归,对原始和基础的探求。
相机的构造和工作原理大同小异,社会在进步,但是这种传统机械式相机还是有无可替代的功用,也远未退出历史的舞台。
要想在以后运用起数码相机此类衍生品游刃有余,学习这门课程是很有必要的。
我们广告计与摄影相结合,形象设计通过对个人进行包装和塑造后所呈现的整体效果为个人形象设计。
这主要包适个人的发型、化妆、服饰及仪态的设计。
个人形象设计随着人们精神需求和审美要求而不断攀高,需要设计师与时俱进。
人的审美进程由最初对人的第一特性的崇拜发展到对人的第二特征的欣赏,随着人类精神生活的提高,又注重人的第三特性的追求——即对气质和品味的追求,这种追求尤其表现在现代人的审美观上。
人物形象就是通过对人的造型来对美的视觉的延伸,而摄影也是人类视觉的延伸,所以二者关系密切。
我们在课上对摄影的认识以及对相机的应用对以后我们的形象设计专业有很重要的影响。
这几个星期的课虽然很短,当然我们对这门课理解还需要加深,因为毕竟是把几年的课程都压缩成几天来讲解,但是我们仍然可以对摄影有着很深的了解,但实践尤为重要。
人物形象与摄影都是需要表现色彩,色彩饱和度可能是摄影者最不能控制的要素,要拍出色彩鲜艳的照片,除了被摄体本身的色彩要漂亮外,现场的光线或照明更是重要。
好的照片要突出主题,然而形象也要突出主题。
总而言之,摄影与形象设计都是人类视觉的延伸,突出人物与事物主题。
摄影是通过相机来体现的,而形象设计是通过化妆等造型来表现的。
通过一段时间的学习,老师把学校的相机分发给我们,带领同学们在校园内进行了摄影实践。
针对不同的景点,不同的光线教同学们对于光圈、快门速度及ISO进行不同的设置,使我们对相机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如下是我们小组成员在摄影课学到的东西进行一个总结:一、针孔成像:针孔成像原理是与摄影相关的最简单的原理第一节照相机的原理及结构镜头(光圈、快门)机身(快门测距系统测光系统)(一)镜头1、镜头的作用镜头的作用在于汇聚光线让景物在焦点平面位置形成清晰的影像。
2、镜头的构造凹透镜、凸透镜4、焦距(f)(1)相关问题:焦点、镜头中心(2)单位:毫米(28mm、50mm等)一、照相机的镜头1.镜头的焦距:鱼眼:7.5-13mm;超广角:15-21mm;广角:24-35mm;标准:45-58mm,一般:50mm;中长焦距:80-135mm;长焦距:200mm、300mm、500mm;超长焦距:1000mm以上。
2.光圈(a)定义:能根据外界光线变化来调节通光孔大小的装置。
(b)光圈的作用:控制和调节通过镜头的光线的量。
相对口径:实际通光孔大小变焦镜头的光圈漂移(c)f系数f =口径/焦距f系数标法:1/1.4 2 2.8 4 5.6??从大到小的整级快门:B门、1分、30、15、8、4、2、1、2、4、8、15、30、60、125、250、500、1000、2000、4000、8000、(12000)。
二、测距(对焦)系统测量被摄体的距离,根据结果调整镜头与感光片之间的距离,使被摄景物能在感光片上形成清晰的影像。
三、取景器1、作用:a观察被拍摄景物、b界定拍摄景物的范围、c确定对景物的取舍和安排画面的布局。
2、视差现象单镜头反光相机:无视差旁轴取景相机:取景器单设,有视差。
第二节现代照相机的基本类型一、135相机135相机因使用135底片得名,又称为35毫米小型相机,报纸、通讯社摄影记者常用。
机类型的划分感光元件的规格。
135旁轴取景相机二、120单镜头反光相机使用120底片。
画幅可调整(更换后背)60毫米*45毫米、60毫米*60毫米、60毫米*90毫米等,拍摄画幅大小不同,拍得的底片数也不同。
第三节曝光控制一、正确曝光要根据景物的亮度和记录、表现景物的需要,来选择适当的光圈和快门的组合,正确记录景物的影像于感光材料上。
正确曝光的底片:密度适中,有一系列明暗层次,亮部、暗部均有影纹。
二、正确曝光的方法1、曝光的量与两个因素有关:光照度和停留时间:E=I ·t(E:曝光-勒克司·秒I:照度-lx t:时间-秒)光圈控制照度(I),快门控制时间(t)正确曝光通过光圈和快门的合理配置实现2、倒易律:光圈快门可以互相置换影响曝光量的因素:感光片的感光度感光度:感光材料对光的敏感程度ISO 100 200 400 800 1600感光度与光圈不同:对质量影响,景深不影响高感光度的使用:暗处使用,用尽可能低的感光度,RAW,降噪同样亮度条件下,同一景物:(一)一天中时间变化的影响1、正午:光线最强,景物最亮2、日出后和日落前两小时左右:正午1/23、日出日落时:正午1/10(二)天气变化的影响1、晴天2、多云薄云3、阴天4、重阴天气四类天气,曝光各差一级。
(四)季节变化的影响夏季、春秋、冬季各差一级(五)地域变化1、纬度每增加15度,应增半级至一级曝光2、海拔每升高1000米,减少1/4级曝光三、景物本身反光能力对感光的影响第三节测光的方法与曝光控制测光表:测量来自景物光线亮度的仪器(一)反射光式测光表(二)入射光式测光表(三)入射光、反射光两用型(四)光点读数测光表(重点式测光表)一、什么是正确曝光按照光线条件和表现需要确定曝光曝光补偿:雪景/暗处二、相机内置自动测光系统与自动曝光模式1、平均测光式(“傻瓜”相机)2、重点测光式:3、中央重点平均式测光三、照相机的曝光方法曝光模式1、光圈优先式2、速度优先式3、程序自动式4、手动景深与超焦距第一节景深与分散圈1、景深现象:在调焦过程中,尤其在使用长焦距镜头、采用大光圈拍摄特写性画面时会出现在对焦物体的前后形成一个清晰区域,不仅对焦物体清晰可见,清晰区域内其他事物也清晰可见,这个清晰区域的范围就是景深范围,这种现象就是景深现象。
2、景深问题影响景深的各种因素的内容:镜头焦距\光圈口径\拍摄距离第四节超焦距及其应用(一)超焦距的概念:超焦距:调焦无限远时,从相机镜头到最近清晰景物之间的距离。
超焦距与景深的关系为反比关系,超焦距越大,景深越小;超焦距越小,景深越大。
(二)超焦距的应用方法:A 先选定光圈系数,查出景深近界限:将自动景深表一侧选定的光圈值为无限远处,然后查出另一侧该光圈值所对应的距离,这个距离就是景深的近界限,景深范围是这个距离至无限远处,如果范围仍不够大,就缩小光圈,使近界限更近;基础构图一、点线面的构成一、中心点将物体置于画面中心:1、平衡感,景物的和谐、宁静2、强调被摄景物的对称问题:1死板2可能使构图看上去摆布太明显黄金分割(三分法)黄金分割比例:1:0.618=(1-0.618):0.618例如:人的身体,大多数门窗的横纵比建筑、绘画生动,摆布感不明显,自然线条中心与黄金分割问题线条同样涉及到中心与黄金分割的问题中心:平静均衡,死板对角线倾斜的线条会产生强烈的戏剧性,把注意力从一角引向另一角,贯穿画面为画面增添动感曲线曲线更具活力、也更具美感但曲线更难掌握,容易显得杂乱合理地运用曲线,不仅能制造柔美的感受,还能形成刚劲有力的效果。
形状被摄体有各种形状和大小,但是在摄影构图中,具有最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的经常是最简单的形状。
点线面结合透视:被摄体的远近空间关系空间感:1线条透视深度空间透视:一点透视两点三点拍摄角度平视:平等,正常的视点。
第七课彩色摄影的基本理论第一节彩色摄影原理减色法和加色法A 加色法是利用红、绿、蓝三种原色光相加来产生的彩色影像。
B 减色法是利用青、品红、黄三种颜色的单色影像来合成各种色彩的景物。
第一节彩色摄影原理(三)色彩三要素:A 色别又称色相,不同颜色之间的差别,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表象和名称。
B 明度色彩的明暗程度。
C 饱和度同一的纯净度和鲜明度的变化。
第二节色温与色温平衡(一)光源色温:1 色温:由于一定的温度和色光之间有对应关系,这种利用温度的数值来说明光源的色成分就是色温。
“K”为标示符号,色温越低,红色成分越多;色温越高,蓝色成分越多。
日光的色温为5600K,灯光的色温为3200K。
第三课关于光第一节自然光与现有光光的基本特性:无论自然光、人造光都有一些相同的基本特性。
(1)光强:指光的相对强弱,随光源的强度及距离变化(2)方向:单独光源方向明显,(直射光)不只一个光源、多云的天空方向性不易察觉(漫射光)(3)颜色:光线颜色随不同光源、光线通过的物质而异。
阳光与白炽灯发光成分不同,阳光本身的颜色也随天气、时间改变。
(4)光线按照光源的位置可分为四种类型1.正面光:几乎没有投影的影响,缺乏影调层次,二维平面效果,通常也称为平光。
2.45度角侧面光:能产生很好的光影排列,有丰富的影调层次,可以突出深度感、立体感。
使被摄体的结构和质感可以得到充分的表现。
人像摄影的最佳光线。
用于人像摄影能够使人物显得更自然,更生动。
3.90度角侧光:具有表现物体结构的特殊能力,有夸张强烈的艺术表现力。
戏剧性的照明,可突出明暗的强烈对比。
最大限度地制造画面深度空间。
受光面和阴影面都是构成画面的同样重要的组成部分。
4.逆光:剪影轮廓光硬光(直射光)创造显著、清晰的轮廓结构。
光源越集中,距离被摄对象越近,轮廓结构越鲜明。
形成强烈的明暗反差。
适用于表现物体质感、形状、色彩。
可以产生明显的阴影,制造醒目的线条,增强画面结构。
柔光(漫射光)非常散漫的柔和光线,能创造几乎没有阴影的效果。
使用非常大的光源,就会出现这种效果。
阴天强光照射下,大面积的投影部分会产生柔光效果。
比其他类型光线容易控制。
应用最广泛。
柔光能创造精确的造型、浅淡的色彩和细微的明暗分布。
通过将近几个星期的学习,我对摄影有了比以前更深入的了解。
所谓摄影艺术,就是指现代平面造型艺术的一个分支,是人类艺术中最年轻的艺术种类之一。
其美学特征就是摄影者运用摄影器材,通过对光影调、色彩、构图等主要造型手段,反应社会生活和自然现象,表现主题,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塑造美的艺术形象,借以实现宣传、教育等主要的社会功用。
摄影艺术与艺术摄影不是同一个概念。
摄影艺术包括所有领域内的摄影,而艺术摄影仅仅是摄影艺术中的一个门类。
摄影的特性是人们对摄影特性的认识是在长期实践中逐渐形成的。
摄影艺术不断发展,人们认识也随之改变,逐步趋于完善。
摄影术诞生初期,感光材料的感光度低,加上相机器材笨重,只能拍静止的物体,同时许多摄影师是由画家转行过来的,人们更多的是看到摄影与绘画的相同之处。
随着感光材料和照相机性能的逐步改善,拍摄运动物体逐渐成为可能。
摄影是人类视觉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