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和如何克服

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和如何克服

1、科学技术异化的概念及其表现
所谓异化指主体把自己的素质或力量转化为跟自己对立、支配自己的素质或力量。

而科学技术异化是在异化的基础上产生出来的。

费尔巴哈说:“主体所产生的对象物、客体,不仅同主体本身相脱离,成为主体的异在,而且反客为主,反过来束缚、支配乃至压抑主体。

”黑格尔最先将异化概念上升到哲学高度,他强调“异化是主体与客体的分离与对立”。

用我们的话说,其实异化就是自己创造的或者本来属于自己的东西,经过一系列的发展,反过来制约、支配、驾驭自己的现象。

科学技术其实就是如此,它本身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在人类漫长的发展史中,科技的出现是不可避免的。

它使人类可以更好的改造自然,使自然总是朝着我们希望、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科学技术亦是一把双刃剑。

随着它的产生、发展以及造福人类的同时,它也反过来抑制、损害、威胁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种现象就是技术异化。

例如,空调本是使人生活空间清凉的技术产品,却异化为使市民都共同生活在更热的城市之中的一个原因。

科学技术发展到现今,各种新工具、新机器相继被发明出来并在生产中获得广泛的应用,各式各样的技术物品被源源不断地生产出来并奔向社会生活的一切领域,占据着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的核心位置。

泉水般涌流出来的大量技术和技术物品,使人享受到物质殷实、交通便利、信息发达、交往多样等众多好处,欲望得到空前满足,生存发展空间得到极大拓展。

然而,随之而来的,是技术异化对人类和自然界带来的深刻影响。

在异化状态下,技术不再是为人服务的工具,不再是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客观手段和方法,反而成了破坏人类生存环境,统治人本身、剥夺人自由的异己力量。

科学技术的异化一般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科学技术的成果与科学技术劳动相异化。

科学技术成果是科学技术劳动的物化或
对象化,而在私有制社会中,这种物化或对象化表现为异化,即科学技术的产品变成了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科学技术劳动者的力量,同科学技术劳动相对立的东西,成为资本主义社会中资本控制科学技术劳动、剥削和压迫科学技术劳动者的手段。

(二)科学技术劳动与科学技术劳动者相异化。

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目的之一是提高人们认识、改造自然的能力,结果却使科学技术劳动者的生存遭到其束缚、限制和威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的目的之二,是想进一步显示人类的本质力量,结果却是在私有制社会中科学技术劳动成为人们谋生和谋利的手段,成为与动物的求生本能相类似的活动,进而否定了人的本质;再者,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三,是想显示人的价值和尊严,结果却出现了1997年的IBM计算机“深蓝”以3.5:2.5战胜国际象棋世界冠军卡斯帕罗夫的事实,使人的尊严在一定意义上丧失了;第四,科学技术劳动者从事科学技术劳动的目的之四,是使自然界向着有利于人类的方向发展,进而使人和自然协调发展,但其结果是使人和自然的关系紧张化,激化了人和自然的矛盾,从这个意义上讲,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根源是科学技术的异化,换言之,科学技术的异化导致了全球性生态环境危机的产生。

2、如何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
科技异化阻碍人类的社会化。

人类给予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 必然形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以满足人的各种需要。

如果说技术是中性的, 则技术的社会应用不可能是中性的。

技术对于社会包括人的社会化带来积极作用的同时, 也对人的社会化产生消极的影响。

技术异化带来的严峻问题活生生的摆在人类的面前,人类再无法逃避。

只有正确认识它,找到解决之道,才是人类唯一的出路。

当前社会在科学技术的基础上快速的发展着,人类的各项活动都与科学技术密切相关,我们要如何在发展的基础上克服科学技术的异化的,我认为我们要做到以下几点:(一)“以人为本”的人本性原则。

我们这里所说的“以人为本”,是指对人来说,人是最宝贵的,人是人自己的最高目的,人之所想、所做都是为了人自己,而不是为了人之外的东西。

科技的发展必须体现以人为本,“关心人的本身,应该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

”关心人的本身,就是要关心人的价值、尊严、平等、自由和发展。

当然,我们所说的人的发展,不是指少数人或少数国家中的一部分人的发展,而是指所有各国人民都应得到公平的发展;也不仅仅是指当代人的发展,还应包括后代人的可持续发展;不仅仅是指满足人的物质生活需求,还包括满足人们在社会生活、精神生活、政治生活、生态生活等方面的各种价值需求,使人的体力和智力上的各种潜能得到充分的展现。

(二)“着眼于未来”的前瞻性原则。

所谓前瞻性原则,就是遵循超前思维和超前认识的原则。

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虽有可能带来危险,但它也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对这一发展的整个过程,人类应当保持清醒的头脑,进行具体分析,以便决定在何种情况下终止研究、改变计划或继续钻研下去。

(三)在与科学技术的关系中人始终居于能动的主导地位,因此,要解决当前的科学技术异化问题,使科学技术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就要不断提高和发展主体的素质和能力,并辅之以有效的社会监督机制,以保证主体能力的正确发挥而不至于被滥用、误用。

当然,对于主体建设不能抽象谈论,因为在现实社会中并不存在抽象的一般主体。

社会是由有各种不同利益需要的主体构成的,他们的利益需要有一致的一面,也有冲突的一面。

对于科学技术发展来说,尤其要处理好科学技术主体与政府主体、公众主体的关系,使他们能够相互对话、沟通、理解,对科学技术“发展什么,怎样发展”达成共识,确立多极主体间的和谐关系。

(四)对社会制度进行变革。

对资本主义社会而言,关键是要变革构成这一社会制度的生产资料占有方式;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说,则要通过完善我们的制度结构,使科学技术朝着符合人性的、有利于人们物质和精神生活的方向发展。

这实际上就为我们提出了一个长远的奋斗目标——建立一种新的人类文化价值观,它既能体现科技自身的发展规律与特性,同时又能符合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准则,从而使科技真正为人类服务。

按照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预见,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才能合理调节他们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