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侍坐教案

侍坐教案

教学目标:1、了解孔子和《论语》。

2、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

3、学习本文清晰的结构层次。

4、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5、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和句式知识(以、尔、乎、方、如、夫、则、而、作、撰、伤、与、让等)。

2、学习通过对话和简单动作描写来刻画人物的方法。

3、品析人物象,从而,树立正确人生观,理解孔子“礼乐治国”的政治思想和高超的教育艺术。

教学难点:1、孔子为何“哂由”“与点”?2、孔子评判学生的标准,要联系孔子的政治思想。

第一节一、导入:北宋开国宰相赵普说过一句名言,“半部《论语》治天下”,我们在初中时学过《论语十则》,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论语》中的另一名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二、《论语》有关知识:《论语》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集,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由孔子的弟子们编纂而成。

孔子及其弟子的这些谈话,全面地反映了孔子的哲学、政治、文化和教育思想,是关于儒家思想的重要著作。

(宋儒把《论语》《大学》《中庸》和《孟子》全称为“四书”。

《五经》是指《诗》《书》《礼》《易》《春秋》。

)三、孔子简介:有道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

他,一个老人,让我们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1998年,全体诺贝尔奖获得者共同作了一个宣言:如果人类在21世纪还想继续生存下去的话,必须回到两千五百多年前,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吸取智慧。

那么孔子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孔子,名丘,字仲尼(公元前551-479年),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

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

被尊称为“圣人”,其思想核心是“仁”,政治上主张“以礼治国”。

曾在鲁国做官后周游许多诸侯国,目的是推行自己的政治思想,但未被采纳。

晚年创办私学,致力教育工作,相传有“弟子三千,七十二人贤士”。

同时整理了“六经”。

四、解题:学生看注释后,说出四人的姓、名、字,解释“侍坐”。

五、词句理解:1、学生参看注解弄清词句意思:2、教师讲解重要词句:3、教师检查学生对词句的掌握情况:4、练习:以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因为。

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介词,把,拿,用。

毋吾以也动词,认为。

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动词,用、做。

为国以礼,其言不让介词,用。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介词,把。

不宜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连词,表结果,以致于受命以来,夙夜忧叹语助,表时间、方位和范围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动词,任用尔以吾一日长乎尔代词,你、你们。

问君何能尔。

代词,这、那、这样、如此。

子路率尔而对曰助词,相当于“然”,形容词词尾。

鼓瑟希,铿尔助词,相当于“然”,拟声词词尾。

乎以吾一日长乎尔介词,比摄乎大国之间介词,在异乎三子者之撰介词,和、与浴乎沂,风乎舞雩介词,在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语气词,呢方可使有勇,且知方也道,是非准则。

方六七十里方圆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方形方欲行,转视积薪后,正,才如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如果方六七十里,如五六十里或者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至于赤,尔何如与“何”连用,即“如何”,怎么样权将如吴到……去不动如山像,如同夫一夫不耕,或受之饥成年男子使君自有妇,罗敷自有夫丈夫夫三子者之言何如这,那夫战,勇气也发语词,用在句首引出议论夫子何哂由也与“子”组成“夫子”,对孔子的尊称则《论语》六则指分项或分段落的文字的条数居则曰“不吾知也。

”副词,就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副词,却,可是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连词,那么唯求则非邦也与些副词,就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就”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就,就是徐而察之,则上皆石穴罅说原来是今则来,沛公恐不得有此假若而蟹六跪而二螯表并列,相当于“而且”、“又”、“和”或不译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表转折,相当于“然而”、“可是”、“却”余知而无罪也你与夫子喟然曰:“吾与点也”同意,赞同唯求则非邦也与相当于“欤”,语气助词,吗失其所与,不知结交、亲附遂与外人隔绝和生三人,公与之母给予第二节一、理清文章结构思路: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则何以哉”):孔子问志。

第二部分(从“子路率尔对曰”到“吾与点也”)弟子述志。

第三部分(从“三子者出”到结束):孔子评志。

二、精析全文:1、文章涉及到五个人物,文章对这五个人物都有语言描写。

“言为心声”,我们通过人物的语言来看看人物的性格?子路:孔子问志,子路首先发言。

在他看来,让他去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即使在有内忧外患的情况下,只需要三年就可以治理得很出色。

言谈之中,语气十分肯定,由此可见其抱负远大,才能卓绝,直率、信心十足性格。

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子路也有其弱点:孔子话音刚落,子路便“率尔而对”这也反映出其鲁莽、轻率、不谦让的一面。

冉有:冉有是在孔子指名发言后才开口的。

此前子路说自己可以治理一个中等国家,冉有则说他只能治理“方六七十,如五六十”的一个小国。

说明他对自己能力的估计十分谨慎。

他还认为,三年之后,他所能取得的政绩仅限于“足民”一点,至于礼乐教化,则不是自己力所能及的事。

可见,冉有既有抱负,又不愿对自己估计过高,态度谦逊,说话很有分寸。

公西华:公西华也是在孔子点名后才述志的。

他有志于礼乐教化的事,但因冉有刚刚说到“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话语,为避免以君子自居,他先谦虚一番,说“非曰能之,愿学焉”,然后才委婉地说出自己的志向,“愿为小相焉”。

从他简短的言辞中,尤其是两个“愿”字,一个“学”字,一个“小”字,就可以看出他谦恭有礼,娴于辞令的特点。

曾皙:曾皙很潇洒、高雅,在老师问到别的同学的志向时,他正在弹瑟。

当老师问到他时,他“鼓瑟希”“舍瑟而作”,表现其从容有礼。

前边三人谈的是安邦定国的大事,唯独他讲得是玩乐,表现其淡泊功名。

2、简析孔子对四弟子述志的态度。

对子路:并没有否定子路治理“千乘之国”的才能,但他认为子路的谈话的态度不够谦虚,这属于“其言不礼”。

孔子“哂之”。

对冉有:冉有“如其礼乐,以俟君子”的回答,孔子当时没有评点,在回答曾皙的询问时,反问“唯求则非邦也与?安见方六七十,如五六十而非邦也者?”既然是治理国家,礼乐教化之事,怎能非要等到君子去做呢?孔子叹之。

对公西华:孔子的惋惜之情溢于言表,“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因为孔子认为他通晓礼乐,可以大用。

孔子认为公西华低估了自己完全可以担任更重要的工作的能力。

孔子惜之。

对曾皙:孔子与之。

3、孔子为什么要“与点”呢?曾点的话给人们描绘了一幅“太平盛世”图,图中的景象社会安定、经济稳定、天下太平,每个人都享受了真、善、美的大同和谐社会。

曾皙所表达的正是孔子所期望的境界。

所以“与点”!孔子一生为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周游列国,但到处碰壁,不为所用,晚年恬退避世的思想很突出。

曾点“不求为政”之意正合孔子恬退避世之心,故孔子“与点”。

4、结合课文中的言、行、神态描写,具体分析孔子的形象。

首先,文章写出了孔子的理想抱负。

孔子要求弟子“各言其志”,他自己并没有“言其志”,但我们可以从他对弟子们“言志”的态度及评论中了解他的志向。

孔子赞同曾皙的说法,是因为曾皙所描绘的太平盛世的景象,正是他所渴望和追求的。

可以说,儒家学派的有所作为的积极进取精神和孔子的“礼治”“仁政”“教化”的政治理想,集中地体现在曾皙的志向中。

冉有和公西华言志时,都表示愿意出仕从政,有一番作为,孔子在谈话中也都予以肯定。

尤其是说到公西华时,孔子说:“赤也为之小,孰能为之大?”意思是说公西华的才能还能做大事,“为小相”是大材小用了。

孔子笑仲由,是对他“不让”态度的不满,对于“为国”的志向并不反对。

总之,从本文中我们可以看出,孔子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人,他和他的弟子们一样,都想以积极进取的态度为安邦治国干一番事业。

其次,文章还写出了作为师长的既能严格要求学生,又和蔼可亲,善于启发和诱导的特点。

孔子提出话题,要求学生言志,选择的是人生的重大课题,这是对学生的最大的关心与教育。

他指出了学生“居则曰:‘不吾知也。

’”的现象,也是对学生委婉的批评。

因为“治国以礼”,所以他不满仲由的“其言不让”。

这些说明孔子是一位很严格的老师。

但孔子又不以尊者自居,要求学生言志,先做好引导工作,让他们清除顾虑。

子路的态度不谦虚,为了不影响别人发言,他不立即提出指责。

赞同曾皙的说法,表示“吾与点也”,又是在婉转地表明自己的志向,给学生以启发。

师生在谈话,曾皙却在一旁鼓瑟,可见师生关系的融洽,谈话气氛的和谐。

曾皙提出疑问,孔子又耐心给以解答。

由此可以看出,孔子并不是可畏的圣人,而是一位可敬、可亲的师长。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1)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继续培养学生根据语境推断词句意思的能力;2、掌握文中重点词语及特殊的文言句式;3、能够较准确地翻译全文。

【过程与方法】进入情境,分角色朗读,分角色翻译,师生共同探讨孔子的教育思想及其弟子的治国理念。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从文中体会学习孔子及其弟子的处世之道,树立正确、健康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领会孔子及弟子的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教学重点】1、根据上下文上下文来推断词句义;2、从四名弟子的言行中总结其不同的性格特征,体会其为政的观念。

【教学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

【教学用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根据现场情景谈话导入。

我很喜欢大家,大家也喜欢我吗?如果喜欢,你们应该经常来陪我坐坐,谈谈人生,谈谈社会,谈谈理想,因为古圣人就曾经这么做过。

那么古圣人是怎么做的呢?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就知道了。

二、板书课题,解题。

《论语》中的篇章都没有标题,这一章的标题是编者加的,但它却概括人物以及中心事件,也就是四个学生陪一个老师闲坐谈话。

据考证,当时孔子约60岁,子路约51岁,和孔子是同龄人,曾皙约39岁,冉有约31岁,公西华大约18岁。

谈话的过程也极为有趣。

板书: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孔子)坐51 39 31 18 60三、分角色朗读。

1、学生明确哪些话分别是谁说的。

2、大致了解这些人物的性格,揣摩说话的语气。

3、把班上的学生分成四组,分别担当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的角色,孔子的角由老师担当。

4、进入情境,有感情地分角色朗读。

四、重难点词句讲析。

由学生提出还弄不懂意思的词句,老师进行讲析。

(括号内标有序号的注释与发给学生的资料对应)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1、陪侍)(孔子)坐。

子曰:“以(因为)吾一日长乎(于,比)尔(乎尔长),毋吾以(以,认为;吾以,以吾)也。

(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毋以吾乎尔长一日而不敢言)居(闲居)则曰:‘不吾知(知吾)也!’如或(有人)知尔,则(尔)何以(以何,做什么)哉?”子路率尔(2、轻率、毫不思索的样子。

尔,形容词词尾)而对曰:“千乘之国(3、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相关主题